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亡作为永不枯竭的文学主题,引领无数学者竞相对其阐释。约翰.伯格的流亡人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动力。针对伯格的第四部小说G中的流亡主题,分三个不同时期对主人公的流亡经历进行了分析:童年时期的流亡、成年时期对家园的寻求及最后的回归。小说所表现的流亡主题对当今社会流亡现象的思考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蒲宁的流亡是外在流亡与内在流亡的双重表现,它渗透到蒲宁的小说中,他的思想受到早年俄罗斯文化和流亡时期异国文化的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小说中体现了这一特色。爱情往往与死亡相交织,多以悲剧终结,这不仅渗透了作者流亡时期的感情变化,也显示了蒲宁俄罗斯式的古老情结;小说的背景及描述融入了异国文化的多种元素,这些使得同一主题延伸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提出了“存在”之思的小说观 ,认为小说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 ,他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存在”的阐释上 ,从而形成哲理思辨型小说。昆德拉在小说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诸如“彻底剥离”的艺术方式、“对位法式的新艺术”、“专具小说特点的论文式的新艺术”等等 ,都曾被他成功地尝试过。昆德拉善于在言简意赅的叙事中解剖纷至沓来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自己清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抗战过程中,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用语言营造了一个个与残酷现实相对的精神家园,“追寻——归宿”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模式,骆宾基的小说以刚劲中的清新与明丽,强悍中的苦涩和忧郁,深入地拓展了这一主题,应该在“东北流亡作家群”中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按文化地域分,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可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6.
高颖 《科技智囊》2006,(5):16-16
战略是怎样形成的,战略应该如何管理以及寻求不断变革,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的制定过程比喻为如同做手艺一样,他认为,手艺化方式能更好地描述战略的实际形成过程。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战略理解的惯常思维模式,即人们通常把战略制定描述成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先思考,后行动;先制定,后执行。亨利·明茨伯格认为,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总是聪明到可以预先把所有的事情都想透,严格地将组织的思考与行动,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区分开来在实际中是很难行得通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通过白人特怀拉的叙述,讲述了残疾黑人玛吉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残酷事实。本文着重分析特怀拉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的文本功能及与小说主题传达的微妙关联。  相似文献   

8.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普宁>中描述了俄国知识分子流亡美国的尴尬生活.小说体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标记:一种极富感情和道义的跨文化流亡人生感怀;主人公普宁形象,不仅仅有纳博科夫的影子,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冲撞混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的学生由北向南,由战区迁往和平地带,形成了流亡学生潮,国民党为了争夺青年学生,实行了一系列的救济政策。随着战争的扩大,国民党无暇照顾流亡学生,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极其失望,而社会各界对于流亡学生的救济使得他们感受到了温暖。  相似文献   

10.
哈代小说的艺术模式(下)──“性格和环境小说”研究之四朱宝荣二、主题模式1、情节主题诚如许多论者所说,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农村缓慢但却巨大的变革时期的热情观察家和忠实记录者,在“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人们看到了破产农民的走投无路、人小物在理想与现实中的...  相似文献   

11.
以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为分析对象,试论这部小说的表现主题。通过“寻找精神家园”的论述,力图阐明作者的反叛创作意识,以此说明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共交战区域产生了大批流亡学生。其中,东北地区最早出现流亡学生群体,但其规模不如豫鲁两地,尤其是河南。除了战事影响,河南流亡学生的产生还与国民党的宣传、师生影响以及学生对自身前途的考虑等因素相关。河南流亡学生始于豫北地区,以安阳空运流亡学生事件达到高潮。与此同时,河南省其他地区流亡学校及学生多向郑州、开封、信阳等国民党固守的中心城市迁移,形势错综复杂。而在迁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福克纳小说中塑造的畸形变态的人物形象及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展示了美国南方历史中的痛苦人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氛围及人物来研究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元素,即该小说是一部哥特式小说,作者用哥特式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体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体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是相当深远的。墨白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痛苦和磨难中度过的。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创伤性体验决定了墨白的小说主题——书写底层或来自于底层的人们的苦难和卑微;创伤性体验决定了墨白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城乡的二元对立;创伤性体验决定了墨白的小说情调——忧伤和苦涩。  相似文献   

16.
贝弗利·法默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海豹女人》是其重要的长篇小说。法默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海豹象征女主人公达格玛自己;蜘蛛象征达格玛生活在男性社会和自己内心矛盾心情的双重阴影下;猫儿不仅象征达格玛自己,还象征达格玛喜欢的男人。法默通过对以上三种动物象征意义的解读,揭示了女主人公达格玛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进入了复苏与繁荣时期,各民族小说创作的题材从狭窄到开阔,主题从表层到深层;人物形象塑造由性格单一到丰富复杂,小说结构形式由机械平板到灵活多样,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由传统写实到多元开放,既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深化,又有对现代派多种表现手法的借鉴与综合运用,各民族小说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不平衡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洪灵菲发表于1928年的《流亡》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它不但塑造了具有青春特质的人物形象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革命青年的人生选择。作品通篇展现的是青春的成长与浪漫的激情,不但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真实性,更对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米兰&#183;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德拉放弃诗歌转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是要在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探询人的存在的可能性;其小说具有一种知性小说的特性;他对小说形式的不懈探索使他堪称小说艺术的魔术师。  相似文献   

20.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