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沾(化)车(镇)地区滚动背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构造和沉积两方面研究了沾车地区滚动背斜的形成机制。在构造方面,主要包括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这特征和动力学特征与滚动背斜的关系;在沉积方面,主要包括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巴彦浩特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由早期的挤压变形向晚期的伸展变形的构造转换,因此,盆地内发育有多种构造类型,从断裂的性质看,既有正断层,又有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从构造的组合型式上看,既有挤压型构造组合,又有伸展型构造组合,其中挤压型构造组合包括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滚板构造、冲起构造和铲形逆断层与牵引背斜、牵引向斜组合;伸展型构造组合包括铲形正断层与反向断层、滚动背斜组合及地垒和地堑组合两种型式。滚板构造、冲起构造和铲形逆断层与牵引背斜、牵引向斜组合对油气的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青西地区构造复杂、分带明显,利用地震、地质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区的构造展布特征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恢复。IES Petromod的构造演化表明,青西地区由于泥岩的拱张、断层的掀斜作用,在沙三段时期形成了两个背斜构造,沙二段沉积期在构造拉张、重力作用下则形成了两个地区的逆牵引背斜构造,到沙一段沉积期构造格架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4.
对库车盆地依南气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南气田所在的依深背斜为一具被动顶板的大型双重逆冲构造,其上覆依奇克里克背斜为一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具有分段和左行左列的雁列式展布特征.受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影响,背斜构造自晚第三纪中新世康村组沉积期开始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来源于碰撞作用所传递过来的构造挤压应力,多期自北而南的冲断作用是气田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挤压作用不仅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及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而且还产生了左行走滑作用,使断层在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的同时还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从而使背斜构造在走向上发生转折,并呈现出左行左列的走滑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5.
库车盆地依南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库车盆地依南气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南气田所在的依深背斜为一具被动顶板的大型双重逆冲构造,其上覆依奇克里克背斜为一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具有分段和左行左列的雁列式展布特征。受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影响,背斜构造自晚第三纪中新世康村组沉积期开始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来源于碰撞作用所传递过来的构造挤压应力,多期自北而南的冲断作用是气田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挤压作用不仅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及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而且还产生了左行走滑作用,使断层在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的同时还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从而使背斜构造在走向上发生转折,并呈现出左行左列的走滑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吕风矿区构造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区构造演化过程,即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二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吕风背斜;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正、逆断层及岩浆岩,并且使该区构造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新野断层位于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的控凹边界断裂,研究其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南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以2/3D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为基础,以正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构造复原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新野断层的三维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对凹陷形成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平面走向,结合倾角和断距变化,将新野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空间上认为,新野断层是由多个等倾角面构成的复杂曲面,通过两个垂向轴面和4个横向轴面,将新野断层断面分为11个等倾角区。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复原结果对比,认为新野断层西段、东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中段形成于始新世大仓房期并逐渐与西段、东段硬连接形成一条断层;断层及其上盘地层旋转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断层反转强度自西向东亦逐渐变大。新野断层西段为"座椅式"正断层,中段由"转折式"正断层转"犁式"正断层,东段为"犁式"正断层。沿断层走向的差异沉降和断面形态差异是南阳凹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安邦涛 《科技资讯》2009,(25):99-100
本文根据纳绕逆冲断裂带的分布及特征,从构造线的几何学、运动学等进行了研究,并浅析纳绕裂逆冲断裂帝的形成机制,这一系列北西向构造是倾向北东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其在逆冲系统前面形成推挤带,后面形成牵引背斜。同时这些北西-南东向叠瓦状逆冲断层为紫云-水城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证实紫云-水城断裂带在区内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的隆升与主要断裂的走滑和伸展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研究孔店—东营期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总结了中央隆起带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史:孔店—沙四期,经历强烈的伸展活动,断层活动强烈,中央隆起带开始形成;沙三—沙二下沉积期,断裂活动进入高峰期,中央背斜带发育;之后,主断裂上盘遭受沉积间断或剥蚀,至东营期,基本确定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南缘四棵树凹陷,背斜北翼陡南翼缓,北翼近于直立,造成背斜北翼地震剖面呈现空白区。通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精细构造解析,结合正演以及运动学数值模拟技术,提出独山子背斜构造模型:独山子背斜发育上、下两套滑脱层,下部滑脱层发育断层转折褶皱,上部滑脱层发育三角剪切型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一个叠加背斜构造。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构造发育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即早期(N2d沉积时期)转折褶皱、中期(Q1沉积时期)传播褶皱及晚期(Q4沉积时期)冲断改造。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构造演化序列控制了独山子背斜中上组合油气运聚与油气藏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反转构造主要指伸展盆地中地堑、半地堑系统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它一般经历拉张断陷、稳定坳陷及挤压反转3个演化阶段,构造反转形成的各种褶皱背斜构造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之上,生运储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其复杂性及重要性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与反转构造相关的大量文献的调研及对中非B走滑拉分盆地反转构造样式的研究,对反转构造概念的演变、类型的划分、识别、反转率的计算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反转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反转构造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断层和褶皱对反转构造的影响和控制作为依据;鉴别反转构造应在区域构造事件、上下构造层褶皱变形特征、断层性质及活动历史等多方面分析基础上进行;利用挤压反转后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特征可以定性描述构造反转程度,划分为轻微反转、中等反转、强烈反转等,而反转率的计算能够比较好地定量描述反转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背斜构造类型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 ,根据其成因可将盆地中的背斜构造归纳为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和滑脱背斜等 4种基本类型。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上述背斜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 :生长背斜是主要的含油气构造 ,反冲断层控制下的断展背斜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 ;生油范围内的纵弯背斜可形成油气藏 ;中央坳陷中部地区的纵弯背斜为含气构造  相似文献   

13.
纸房汞矿的控矿断裂为一系列低角度逆冲断层。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剖面上构成一迭瓦状组合,断裂带总体的运动学特征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区地壳表层为一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它的形成是贵州东部江南古陆西沿大规模逆冲推覆和黔中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库车前陆盆地断裂封存的超高压封存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超高压封存箱构造环境的分析,解释了该区"封存箱"的本质是断裂构造封存.超高压系统处于韧、脆性互变构造带,其是超高压和天然气保存的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非能干层及沿其发育的滑脱层和逆掩断层作为"压力封存箱"的顶板或底板,其在垂向上起到封隔压力的作用.区域非能干层具有毛细管和异常高压双重封闭机制,滑脱层和逆掩断层大大增强其所到之处非能干层的封闭能力.压性、压扭性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侧向封闭,将构造区分割成互不连通的压力封存箱,亦成为"压力封存箱"的侧板.  相似文献   

15.
锡矿山矿区内不同地段或不同深度,由于构造作用力的差异,导致形成的控矿构造亦有差异.在深部,主要是断裂及附近的微角砾岩化带和裂隙带控制矿体;在中部,主要是背斜和断层综合控矿;而浅部主要是背斜构造控矿.这种控矿构造的类型随深度的变化可分为3层,概括成“三层楼”控矿模式,以此模式为指导,对矿区内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得出北部区的背斜分布区和北矿深部等是有望找矿区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特征辨识度较低问题,基于多特征的AdaBoost行人检测算法,提出一种融合灰度和轮廓信息的新的多特征综合表示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样本的权重直方图建立分类模型,并用多个直方图的乘积表示样本在多特征下对应的联合概率分布,从而基于多特征联合概率更精准地描述行人,提高行人检测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基于多特征行人检测算法提高了行人检测精度、降低了误检率,目标识别的置信度明显提高,在多变的自然背景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Di Toro G  Goldsby DL  Tullis TE 《Nature》2004,427(6973):436-439
An important unsolved problem in earthquake mechanics is to determine the resistance to slip on faults in the Earth's crust during earthquakes. Knowledge of coseismic slip resistance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agnitude of shear-stress reduction and hence the near-fault acceleration that can occur during earthquakes, which affects the amount of damage that earthquakes are capable of causing. In particular, a long-unresolved problem is the apparently low strength of major faults, which may be caused by low coseismic frictional resistance. The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rocks at slip velocities up to 3 mm s(-1) and for slip displacements characteristic of large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ently simul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Here we report data on quartz rocks that indicate an extraordinary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frictional resistance with increasing slip velocity above 1 mm s(-1). This reduction extrapolates to zero friction at seismic slip rates of approximately 1 m s(-1), and appears to b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thin layer of silica gel on the fault surface: it may explain the low strength of major faults duri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陈村水库坝址附近的库岸,自水库建成后曾发生过多次岸坡破坏。导致岸坡破坏的内在原因是不利的岸坡结构;外界因素是本区域梅雨季节时的大量降水的激发。根据滑坡体的结构特点,把岸坡的破坏方式分成四种类型:平面滑动前沿剪出型、溃曲破坏型、楔槽形破坏型、滑塌破坏型,以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不同类型岸坡破坏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滑坡发生与雨量关系的统计规律,认为引发大量滑坡活动的梅雨期雨量阀值为600~650mm。通过模糊赋值的方法,对岸坡的整体做了一半定量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反应其稳定性的综合分值高低,把岸坡分成稳定、不稳定及部分稳定三种类型。这样从时间上、空间上揭示了本区易引发滑坡的条件,为具体的岸坡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统计学对隧址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质构造对隧址区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推覆构造演化过程中,地层经历的抬升和稳定使得区内岩溶发育呈现多期性,垂直、水平溶蚀形态交替分布;2区内地质构造通过控制岩溶水的循环通道,从而控制区内岩溶发育的方向和规模;3区内大型岩溶形态发育的向深性和方向性受断层控制,同时发育规模也由节理裂隙密度决定;4褶皱核部及转折部位多形成张拉裂隙,岩溶发育强烈,翼部径流作用有利于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20.
静北潜山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裂缝 ,裂缝的平均分数维值为 1.44 ,它们构成较好的渗流网络系统 ,使油藏分布呈块状特征。受近东西向现应力场的影响 ,北西向裂缝的渗透率大于北东向裂缝 ,但在开发中该组裂缝开度的闭合速率也快于北东向裂缝。该油藏中大断裂主要是起分割作用 ,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主要是中、小断裂系统、宏观裂缝系统及溶蚀后开度较大的部分微裂缝。根据油藏的渗流特征 ,以断块为单元进行注采井网调整 ,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