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教诲世人要奋发独立自救,放下法执我执,皆因世间万物虚则实、实亦虚。《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很好体现了这种悖论——非守望则守望,他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去指引和保护那些比他年幼者,但他没有去实践。当我们这个世界已变成一个机械的、科学的、二元论的世界时,我们内在的精神日见迷茫。在此境遇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出的禅宗思想,无疑是一种找回失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3.
邓晓洁 《科技资讯》2008,(33):215-215
本文通过对神话理论演化的历史以及本质进行阐述分析,并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在象征意象、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上与伊甸园神话的密切联系,探索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潜存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家乡     
正假期里,爸爸带我去了姥爷家。我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我看到一望无际的麦田,微风拂过,麦田掀起了层层金色的麦浪;麦田里有农民在耕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不远处有人在挖野菜,他们把一棵棵绿油油的野菜放进篮子的时候,就像捡  相似文献   

5.
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文章认为,霍尔顿心理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在表现与潜在愿望的矛盾,此种矛盾经历了孤独中渴求理解、厌恶中寻求美好、反叛中索求生命意义等三个方面的历程。通过分析,文章揭示了霍尔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形成的心理轨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当代工业革命后期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田里的守望》是美国战后初期风靡全球的小说,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小说中出现的部分场景象征、事物象征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5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解剖了他们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本文从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对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复杂个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主流文化的反叛者、现实社会的妥协者是其复杂性格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也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流荡的四次心理变化的分析,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从而了解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心声以及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1.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作出不同的评价,有的持否定态度,也有的颂扬此书。从超验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从而拓宽阅读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鲁滨孙和霍尔顿分别是《鲁滨孙漂流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孤独者,但二者的孤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鲁滨孙的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霍尔顿的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就这两个孤独者形象进行对比,他们的对比体现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岛与岸     
有了海,便有了岸。有了岸,于是,有了守望。守望远方的归舟,或者,守望一条能载我去彼岸的航船。船,连接了海与岸,连接了一个岛与另一个岛。第一次穿越岛屿,是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一年。船在浑浊的海面上颠簸地行驶着,既感觉不到古诗里那种苍茫的蔚蓝,也没有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酣畅,而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势。那些根深  相似文献   

14.
他五十年如一日地守卫在麦田边,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麦田肥沃,越来越多的麦子堆满粮仓。金色.广袤、收获.成熟……中国大地广阔的麦田里,播种着无数株他亲手选育的麦子。因为麦子,他获得了成功,因为麦子,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作品问世以来,便不断再版,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批评家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讨作品所显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戴倩倩 《科技信息》2010,(28):I0156-I0156
由于胆小懦弱的本性,面对丑陋畸形的社会,《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对教育制度、主流文化的反抗。最后,遭到社会的拒绝和排斥,霍尔顿只得选择从现实世界中逃离。  相似文献   

17.
智利有一首妇孺皆知的著名民歌《红色的可比伟》。歌词是:“我是一颗火红的明星.来自荆棘丛林。在幽静的夜晚,我那鲜红的花瓣开得更娇艳。我那盛开的花瓣,怒放在安第斯山崖边。不论是在破晓的黎明,还是在宁静的夜晚,在我那红色的花朵里,隐藏着阿劳干人血泪斑斑!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10,(4):71-71
<正>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于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5岁以前就开始向杂志投稿。15岁时,他被送往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从那里毕业。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相似文献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就毁誉参半,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由于审美差距的存在.这里通过叙事学角度对主人公霍尔顿形泉进行分析,发现不可靠叙述者的选取和双重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是审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弟弟的属相     
正一天,弟弟来我家玩。他一看到茶桌上的瓜子,就抓了一大把放进他的衣袋里,然后津津有味地吃着,就连妈妈跟他说话,他也顾不上回答。我看着他那可爱的样子,笑着问:"弟弟,你那么爱吃瓜子,你的属相是什么?"弟弟头也不抬,一边咬着瓜子,一边说:"我属瓜子的。"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