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赵虹 《世界博览》2011,(6):86-87
从德里乘火车到阿格拉,找到一家离泰姬陵很近的旅馆,便宜却没有热水。旅馆是私家的两层旧楼,平台上碉堡似的又建了一层,像瞭望塔。目光穿街跨房越树,那个白色的建筑衬着灰蓝的底,云一样缥缈,美得凄婉。一些猴子在周围的房顶上游荡,让我想到印度神猴哈奴曼的传说,据说神猴还是孙悟空的亲戚。阿格拉的街上是车的博览会。摩托车小轿车大卡车,夹杂着马车牛车驴车,人力三轮、自行车和平板车也凑着热闹。  相似文献   

2.
杭州商学院的英语老师赵海虹春节期间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E-mail,发信人正是在美国参与火星登陆计划的火星专家杰弗里·兰蒂斯博士。  兰蒂斯博士在邮件里先向她祝贺中国传统新年,然后说:“为庆祝中国新年,我们的科研小组特地在一家中式餐馆召开了学术会议。因为今年是猴年,我对‘勇气’号着陆点周围环境作了以下命名:Monkey Hollow(猴洞)、WoodenMonkey(木猴)、Hanuman(印度史诗中的神猴名)、Sun Wukong(孙悟空)……”  赵海虹是一位业余科幻小说作家。2002年9月7日,应《科幻世界》杂志邀请,兰蒂斯博士偕夫人首次来到中国,在…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地与以前的取经故事中的出生地相比,出现了东移。东移的原因是五行文化的渗透引起的。五行文化中的“金”失位,使孙悟空脱离了历来妖猴的模式,净化了以往取经猴的恶俗,为闹天宫的规模扩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解决了孙悟空形象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5.
党措 《西藏大学学报》2013,(1):121-127,184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其形象特点。《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是经历了出生到涅槃的神性人,又是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性神,其形象是时间上纵向单一性和空间横向多重性的交汇,是立体、多元而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6.
<正>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不少读者以为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也。作为福建泉州人,从小生活在开元寺附近,很早就听说孙悟空诞生地是开元寺西塔。泉州人都知道,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比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孙悟空还早300多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那  相似文献   

7.
神猴     
在印度瓦拉纳西的杜尔加庙一带,生活着一群长尾叶猴。这种猴身长不过六七十厘米,而尾巴却有七八十厘米长。它们身上的毛是棕灰色的,面部、耳朵、手、脚却都是黑色的。瓦拉纳西人把杜尔加庙当作神庙,在杜尔加庙一带生活的长尾叶猴,也就被当成了神猴。每天,许许多多香客带着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去喂养神猴,祈求神猴保佑自己和亲属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平安幸福,心想事成。平时,神猴们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行走,见水果拿水果,见花生拿花生,人们也只敢“喏喏”连声。一只神猴在神庙一带呆腻了,独自跑到另外一个国家,想见识见识异国风光,结果,被一个耍…  相似文献   

8.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的两个主要宗教。两教关于“神”的观念有重要不同。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认为存在着一个作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凶的神,而佛教则通常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不存在实在的作为本体的最高神。两教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一致,也与印度古代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技》2010,(6):24-25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写道:孙悟空在紧要关头拔一撮猴毛就可以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子可以说是小说中的克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神猴原型及其在东西方的比较进行的个案研究。全文阐述了这一形象如何从民间文学走向文人创作 ,继而走向世界 ,在东西方引起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0-11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神猴原型及其在东西方的比较进行的个案研究。全文阐述了这一形象如何从民间文学走向文人创作,继而走向世界,在东西方引起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猴年说猴     
正每到一个新年,生肖都是我们必说的话题。在十二生肖中,毫无疑问,猴与人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它们的生物学特征、行为、心理也多与人近似;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所具有的全部生物学属性的行为,都能或多或少地在猴子或灵长类中找到。在我国,猿猴的形象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与越女比剑的白猿、朝三暮四的猴群、肝肠寸断的母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都化生出了无数故事,马上封"猴"、灵猴献桃等民俗也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那么,生肖中的猴,到底是哪一种猴呢?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6.
《罗摩衍那》经过数百年的增删和修订,从一个民间故事发展成为印度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史诗。随着佛教的传播,这部史诗的主要骨干故事相继流传到东南亚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通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成为蕴含不同文化特色的罗摩故事,同时也是东方民族文学创作中运用的典型题材。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闹三界的继续和极致,目的是为了自由平等、自主自宰的自我价值。保唐僧西天取经,实质是孙悟空自我奋斗的延续,“斗战胜佛”的获得,是佛教新思维战胜旧思维的结果。孙悟空既是中国佛教思辨思想的理想概括,又是晚明有识之士拯时救世的理想寄托,更是社会细民自已解放自已的理想化英雄,其参加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息斗战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8.
佛教修行中的“观想佛相”,实际上是诱发宗教的想象和幻觉,用佛的形象引起信徒的敬畏,而在客观上也可以成为一种形象思维的训练,因而其方法论原理与文学艺术创作思维是可以相通的。中国佛教信奉的是非位格的神,因此,有“自力”说的提出,即主张修行不以神为中心,而以修行者为中心;他们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问题是如何把这种自身蕴藏的佛性挖掘出来。道生和禅宗的“自力说”,对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思想中重视主体能动性的趋向起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包含值得今天挖掘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王奕 《科技信息》2011,(5):I0123-I0123,I0089
本文试从印度传统医学的含义以及它与宗教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把对“佛教医学”的认识与印度传统医学进行比较.得出从内涵上来说印度传统医学包含了“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是印度传统医学在中国的继承发展,在研究中不能将佛教教义和医学理论去硬性比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脍炙人口,主角孙悟空被当作文学史中的重要人物而经历多次描摹与改写.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动画片也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传统语境到现代语境再到后现代语言的语境变化,孙悟空也经历了从神到人的角色定位变化,并且在古典戏剧到网络文学的流变中沉浮.分析各个时期孙悟空形象的异同,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反映在艺术形象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