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在美国电影《真实的谎言》和《紧急动员》等好莱坞反恐大片中,穆斯林通常被描绘成恐怖分子,这为美国政府在9.11后发动反恐战争提供了"正当性",但同时也影响了美国民众对穆斯林群体和伊斯兰教的认知。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美国社会反穆斯林的言论和仇恨犯罪急剧上升,似乎再一次印证了9.11后每次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美国穆斯林都要受到"殃及"的不争事实。  相似文献   

2.
外刊要论     
布什政府决定入侵伊拉克,意味其决定放弃其他很多问题,如阿富汗重建、朝鲜与伊朗的威胁,以及有效的反恐战争等。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会走向稳定,还是会陷入新的独裁和混乱,几年之内可能不会有答案。但美国对9.11的应对使关更安全还是更脆弱,现在已有了初步答案。虽然布什政府宣称伊拉克战争是必要的、有益的,但国家安全专家却一致认为,9.11后美国的应对措施是一场灾难。美国学者、士兵中的主流意  相似文献   

3.
3.11与9.11也许有太多的机缘巧合。3.11发生在9.11后的第911天,它对欧洲的震撼丝毫不亚于9.11之于美国。9.11之后在反恐问题上出现了新老欧洲之说,9.11成了欧洲分裂的起爆剂。而3.11之后新老欧洲又在反恐中重新聚合,3.11反倒成了欧洲的粘合剂9.11之后,虽然欧洲各国喊出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口号,但是欧洲人只是把恐怖袭击视为“潜在威胁”,一些国家甚至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分裂”,形成了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为代表的“老欧洲”反战派和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新欧洲”…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第一要务,为打赢"反恐战争",美国对其全球军力部署持续进行重大调整,先后成立了捍卫本土安全的北方司令部;强化专门负责军队转型的联合司令部;扩大负责战略攻防的战略司令部。  相似文献   

5.
毛吉康 《世界知识》2011,(11):24-25
本·拉登之死是美国十年反恐战争的"重大成果",却将9.11之后一直在帮助美国反恐的巴基斯坦抛进了国际舆论的漩涡,扎尔达里政府因此备受内外压力。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钱其琛在外交学院的演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资料本刊资料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响。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为“后后冷战时代”。冷战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和苏联对峙和对抗。苏联解体后,美国不再面临苏联的威胁,这就是“后冷战时期”。现在这个时期的标…  相似文献   

7.
巴基斯坦在美国反恐战争中的角色,既是合作者,也是被防范者,特定情况下还可能是被打击者,双方缺乏基本的战略互信。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高举"反恐"大旗,巴基斯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阿富汗政权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极其重要的反恐盟友。然而,2011年发生的两件重大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13,(6):14-15
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从伦敦地铁爆炸案到"阿拉伯之春",从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到韩国鸟叔骑马舞的风靡……自1983年1月1日"阿帕网"正式向外界开放,人类开始了互联网时代的奇幻漂流,而各国国内政治乃至国际关系也因互联网的出现而改观。3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被称为各国领土、领海和领空之外的"第四空间",它还在促进国际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甚至在国内国际重大政治事件中翻云覆雨,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态、视角和理解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家利益》2015年10月15日"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认为,一旦一个全球领先的强国对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感到惊恐,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当前可能会产生这种"陷阱"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但该理论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在经济上没有能力对美国构成威胁。根据瑞士信贷银行估计,美国的私人财富总额为89.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私人财富为22.8万亿美元;到2015年年中,美国的国民净财富超过73万亿美元,而中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几十年来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盟友。但现在,这对有着70年紧密关系的"情人"正在一步步走向决裂。今年5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名为"反支持恐怖主义者"法案,该法案的目的是允许9.11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属起诉沙特等外国政府。接下来,法案将送到众议院讨论表决。在9.11事件中,19名劫机者中有15名是沙特人。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9.11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一直试图对沙特政府提起法律诉讼。据英国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东、南亚和非洲的穆斯林大量移居美国,致使美国的穆斯林人口近50年来显著增加,目前,人数大约为六七百万。从波士顿到洛杉矶到处可见清真寺,伊斯兰教成为在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但是,美国穆斯林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9.11事件又使这种原本就不融洽的关系雪上加霜。9.11后,美国政府为加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在国内颁布了《爱国者法》,授权执法部门以反恐战争的名义查抄嫌疑人的住宅、办公室和清真寺。虽然该法是对所有的美国公民,但是,它的出台与实际执行显然主要是针对穆斯林的。美国穆斯林就此陷入了遭受非议与敌视的旋…  相似文献   

12.
美国以塔利班包庇"9.11"恐怖袭击的幕后凶手为由,对阿富汗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借机进军中亚。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并进军中亚并非仅仅为反击恐怖主义,其战略意图是多方面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军不会轻易撤出中亚,美国在中亚长期驻军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深远的,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更为明显,这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审视阿富汗战争及美国中亚驻军长期化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2001年爆发的9.11事件可谓改变国际进程的大事件,美国由此出兵阿富汗,开启反恐战争序幕。其打着反恐的"旗号"既反恐又谋霸,但事与愿违,美在此过程中难以为继,反恐越反越恐,反恐战线一缩再缩,反恐战略一调再调。今年,美终于从阿完成撤军,这标志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彻底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恐怖主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李伟 《世界知识》2014,(22):24-25
<正>9.11事件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一度同为暴恐活动重灾区。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南亚的暴恐威胁未减,暴恐大案此起彼伏;而东南亚恐情则持续好转,暴恐威胁趋于平缓。不过,随着"伊斯兰国"外溢效应不断凸显,以及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等因素影响,南亚恐情或加剧恶化,东南亚本土暴恐势力也沉渣泛起,有重新复苏可能。南亚:加剧恶化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并发动持续了十余年的反恐战争。在此期间,"基地"、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人的“忧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战争”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有篇文章称,布什的“倒萨”战争实质是一场“改革战争”,在美国的宏大战略中,伊拉克仅仅是一个开端,美国的最终目标是改造整个中东,建立一个“新中东秩序”。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许多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9.11后,美国不仅对其安全和外交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扩散上升为最重要威胁,并且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检讨。布什政府第一次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直接挂钩。2月26日,布什就未来中东政策发表演讲,对“倒萨”目的做了迄今为止最明确…  相似文献   

16.
外刊概要     
<正>1什么是美国力量的目标【美】《国家利益》2015年9/10月《国家利益》在创刊30周年之际开设专栏,就"什么才是美国力量的目标"这一问题访问了25位著名人士。美国阿肯色州参议员托曼·卡顿认为,首先应当重振军队,重塑美国的影响力。这意味着美国必须重建一支能够面对灾难性预算削减和长达15年战争的军队,为此国防开支将超过国会和总统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正>【美】《时代周刊》2017年8月21日凯利现年67岁,1970年进入美军服役,曾任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国防部长高级军事助理等要职,2016年1月他以海军陆战队四星上将军衔退役。戎马一生的凯利深知战争的残酷性,2010年,他29岁的长子罗伯特在阿富汗阵亡,这使他成为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来,在战场失去子女的最高级别美军军官。2016年12月,当  相似文献   

18.
奇异的巧合     
美国曾计划在"9.11"袭击前进行飞机撞楼演习美国一个情报机构——国家侦察局曾经在"9·11"袭击发生前准备进行一次飞机撞大楼的演习,以检验下属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外刊要论     
新一代全球挑战的兴起Mitt Romney(美国共和党总统提名候选人)9.11事件到现在还不到六年,美国内部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分歧就超过了过去50年的任何时刻。正如当初击败法西斯和赢得冷战的"伟大的一代"所做的那样,我们必须超越党派,重建外交政策及外交战略,团结一致共建更强大的美国和更安全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汇聚成一股颇为壮观的洪流”布什当初就任美国总统时,是“弱势总统”。在9.11恐怖袭击后,布什以“战争总统”“、反恐总统”赢得国内支持,变成“强势总统”。但好景不长,以伊拉克战争为转折点,布什又逐步变成“弱势总统”。伊拉克战争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布什政府的政策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