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稀土直接掺杂工艺和高温固相法,制备出发光亮度较高、余辉性能较为优良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CaTiO3:Pr3+,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经光谱分析的结果发现,所制备的发光粉体其激发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光谱,CaTiO3:Pr3+属于Pr3+的发光,对应的激发峰λmax为323 nm;发射峰λmax为610 nm.该发光粉体的余辉衰减过程存在快速衰减和慢衰减两个过程,余辉时间为5 min.此外还考察了烧结温度、稀土掺杂量对此发光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储能自发光涂料的研制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SrAl2O4:Eu2+,Dy3+.以有机硅-硅溶胶改性丙烯酸树脂为基料,添加适当的发光粉及助剂研制出一种新型长余辉发光涂料,确定了该涂料的最佳配方,测定了发光涂料的各种性能,探讨了影响发光涂料性能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余辉发光玻璃的研究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其发光机理是由于材料中的稀土激活离子发生能量跃迁而引起的.经逐步改进的三种长余辉发光玻璃制备方法,即熔融法、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各有优缺点。今后研究还应在寻找新材料、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GdAlO3:Eu3+荧光粉燃烧法合成及其发光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燃烧法在较低的温度 (90 0℃ )下成功地合成单一晶相GdAlO3 :Eu3 发光粉体 ,紫外激发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粉体 6 15nm和 5 93nm荧光发射源于Eu3 的5D0 7F2 和5D0 7F1跃迁 .研究了该方法中各工艺条件(pH值、柠檬酸 /金属离子比、煅烧温度 )对GdAlO3 :Eu3 发光性能的影响 ,得出获得最佳发光性能荧光粉体的工艺参数 .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Mg3(PO4)2:Bi^3+,Eu^3+发光粉体.讨论了Mg3(PO4)2:Bi^3+,Eu^3+的发光性能及Bi^3+→Eu^3+的能量传递.发现在Mg3(PO4)2基质中Bi^3+对Eu^3+存在很强的敏化作用,提高了Eu^3+对外界激活能量的吸收,大大增强了^5D0→^7F1和^5D0→^7F2的辐射跃迁.同时,Bi^3+本身也发出明亮的紫色光。  相似文献   

6.
选择硼硅酸盐体系,采用两步法制备了Eu,Dy掺杂的硼硅酸盐基质玻璃,并对其进行了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发光玻璃经紫外光激发后,发光峰位于482nm,为Eu2+的典型发射峰.发光粉的最佳掺入量为40%,同时随着烧制时间的延长,发光玻璃的发光时间及余辉强度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用明胶作为络合剂,以乙二醇作为分散剂,采用络合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级的YVO4∶Sm发光粉体.并进行了荧光光谱(FR)、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粉体粒子尺寸在20 nm左右.因此,用明胶作络合剂的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很好的合成纳米粉体的方法. 此外,将该纳米粉体与自制的相应 YVO4∶Sm块体对比,发现纳米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较块体发光粉体的强度有一定明显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水泥长余辉蓄能发光涂料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硝酸铝、硝酸锶、氧化铕、氧化镝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稀士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SrAl2O4:Eu^2 ,Dy^3 。以核-壳结构聚丙烯酸酯乳液为主要成膜物,添加铝酸锶发光粉、白水泥及助剂制成聚合物水泥长余辉蓄能发光涂料。测定了发光涂料性能,涂料余辉亮度高、余辉时间长、施工性能好、粘结强度高、耐候性优良。  相似文献   

9.
日本岛根大学中村守彦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的氧化锌纳米粒子。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直径约10纳米,并通过特殊处理使微粒具备荧光物质的特性。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发光比较稳定,发光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但是生产成本不到绿色荧光蛋白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子核球堆积模型及液滴模型两种核结构模型的核素结合能解析式及推导公式,选取β稳定线上90种核素和具有α衰变能的152种核素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核素β稳定线解析方面,原子核球堆积模型比液滴模型能更好地解释β稳定线质子数Z与核质量数A之间的关系;但从α衰变能角度分析,液滴模型却比原子核堆积模型更适合.  相似文献   

11.
发光塑料     
西德波莱梅塑料公司研制成一种发光塑料,它是在普通塑料中掺入荧光发光粉而制成的,在夜间可以散发出淡绿色的荧光。现在已将这种发光塑料用来制造大型钟表的表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稀土元素掺杂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最新研究现状.从寻找合适基质和稀土元素与激活荆之间的能量传递规律出发。探讨了红色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花状Sr3Al2O6:Eu^2+晶体的干燥方式与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稀土发光纳米晶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用凝胶-微波干燥法和凝胶-烘箱干燥法制备了花状形貌的Sr3Al2O6晶体.研究了微波干燥和烘箱干燥两种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r3Al2O6:Eu^2+发光粉体粒径、形貌、团聚程度、干燥时间及发光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干燥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所需时间,而且有利于减弱Sr3Al2O6:Eu^2+发光粉料的团聚和团聚程度,制得了颗粒分散均匀、团聚程度低、发光强度高的Sr3Al2O6:Eu^2+花状形貌粉体.研究了Sr3Al2O6:Eu^2+发光粉体的新型形貌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微波干燥法制备的均匀分散的花状形貌发光粉体发光强度高,余辉时间长达20min.  相似文献   

14.
运用周期表对角线规则,获得了Eu^2+激活的Li-β-Al2O3新的发光基质,研究了该基质的组成,结构,电荷补偿机制及Eu^2+在体系中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锂对BaMgAl10O17基质中镁的取代仍然保持β-Al2O3结构不变,Li-β-Al2O3基质中的电荷补偿主要是形成间隙Al63+或Li^+离子机制,Eu^2+激活的Li-β-Al2O3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通过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应用到三基色发  相似文献   

15.
原子核β衰变寿命是原子核的重要性质之一,对核物理、核天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相对论准粒子无规相位近似(QRPA)对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研究β衰变寿命的重要性以及计算β衰变寿命的理论模型,随后给出了计算β衰变寿命的Fermi理论.然后,详细介绍了相对论QRPA研究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于同位旋标量道粒子-粒子剩余相互作用对研究原子核β衰变寿命的影响,并介绍了相对论QRPA预言的β衰变寿命对快中子俘获过程丰度分布的影响.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纳米包覆技术制备了掺杂不同含铁量的发光粉SrAl2O4: Eu, Dy,通过X射线衍射、发射光谱和余辉曲线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铁杂质对发光粉的晶体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微量铁的存在没有引起发光粉的晶相结构变化,但降低了发光强度. 随着铁含量从0.001 mol增加到0.01 mol,余辉平均发光强度下降了50%,这种变化是由于Fe3 -O2-中心将一部分能量传递到红外区域引起的,同时首次发现了铁在铝酸锶晶体中的红外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17.
CuS纳米粒子在过硫酸钾溶液中从0~-2.0 V的循环扫描过程中有较强的电化学发光现象,且发光强度与CuS纳米粒子的浓度在1.5×10-5~7.7×10-5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研究了CuS纳米粒子修饰铂电极在过硫酸钾溶液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发现CuS纳米粒子修饰铂电极能够增强过硫酸钾溶液的电化学发光强度。该发现为CuS纳米粒子在发光标记及其光电转换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上转换发光显示器中发蓝光的上转换发光材料KY3F10:Tm,Yb.测试了该材料的XRD衍射图谱.给出了该材料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的发光光谱.分析了该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得到480 nm峰值发光是由Tm3+1G43H6跃迁产生的.KY3F10:Tm,Yb具有较强的上转换蓝光,同时存在的较弱的红光易于用滤色膜滤除,满足显示对三基色中蓝色的要求.该材料是上转换发光显示所需的一种较好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燃烧法制备出Ca12Al14O33:Eu^2+和Ca12Al14O33:Eu^2+,Re^3+(Re=Dy,La,Nd)靛蓝光长余辉发光粉。分别利用XRD和FE—SEM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光致发光测试(PL)和余辉衰减曲线对样品的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长余辉发光粉的晶体结构属于体心立方相七铝酸十二钙;所制备的Ca12Al14O33:Eu^+、Ca12Al14O33:Eu^2+,Dy^3+、Ca12Al14O33:Eu^2+,La^3+和Ca12Al14O33:Eu^2+,Nd^3+长余辉发光粉的发射光谱均呈宽发射谱带,波长范围为390~530nm,发光峰值也均位于443nm;产物在紫外线或紫色光激发后发射靛蓝光;余辉时间分别为238,184,168和9120s.  相似文献   

20.
为开展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我们研制了一套新的粒子注入和β探测装置.这套探测装置具有能量覆盖范围大、能量分辨好和工作稳定等特点.在束实验结果显示这套探测装置可以精确给出衰变母核和β电子之间的时间关系和位置关联信息,使我们可以在连续束工作模式下对衰变出射β电子进行准确的归属判定,大大减少了衰变谱的本底,确保了实验数据的精度,为我们在极低流强下开展衰变谱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