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献章、庄昶等人选择拒仕,目的是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引起士人对人生终极价值失落的关注。他们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他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献章、庄昶提倡主静之学具有许多层面,本文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与濂、洛之学的渊源关系。他们通过对宋儒的主静传统和“孔、颜之乐”的再发现,以重建儒学的真精神。但是,陈献章、庄昶的思想与现实存有许多矛盾,故他们不得不通过审美以安顿自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明代心学,经过近百年的酝酿,到中叶之初的陈献章,开始独标其帜。陈献章的弟子湛若水,则继承并进一步扩大了心学的影响。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39岁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亚岁时从学陈献章,深得陈献章赞许,被陈献章视为自己学术的传人。同陈献章一样,湛若水也谈气谈理。他说:“上下四方之手,古今往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虽天地毙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气是宇宙的物质实体,道是宇宙的精神本体。道存在于何处呢?他认为,道就在人心上,“…  相似文献   

3.
陈献章及其江门学改变了明初以来思维发展的轨迹,引发了明代中叶以后对思维方法的新探索,标志着明代思想由朱学向心学的转变。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动力,在于其思想深处具有从现实出发的务实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晚期影响甚大,与陈献章一起改变了明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趋势。王阳明“创命”说的开拓精神、“贵心”说的主观能动精神及“自然明觉发见处”的务实精神等思想.对后世学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现代中国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陈献章的基本思想,以及他是如何促成明中叶学风的转变的.陈氏学说解决了程朱格物说在目的、方法之间的难以解脱的矛盾,为强化道德修养制造了一个更直接、有效的理论依据.陈氏的基本思想倾向为他以后心学思潮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献章以“宇宙”为起点,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强调心的决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或为学宗旨,主张以静求心,强调内省、摆脱经典的束缚、充分发挥自我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他在静坐与逍遥中形成了其学术思想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于明儒力批王阳明,但于陈献章却态度复杂。本文通过考察王夫之《柳岸吟》中的若干和韵诗,并联系船山诗论与陈献章文学思想的若干关联,指出船山在创作与批评之间的若干矛盾,经过综合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性格及文学渊源诸原因,王夫之早期与晚年文学风格及学术思想大不相类,王夫之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逐渐克服了其性情中“不合理”的方面,并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9.
康阜是明代关中武功籍文人,状元康海之兄,多才而早逝,年十九而卒。活动于天顺、成化年间,一生可大致分为幼居南京、西归武功两个阶段。康阜同陈献章、陈铎等人都有交往,今存《康德瞻集》四卷。通过排考该著,可见康阜兼善诸体、推崇韩柳,具有强烈的复古诗风,可谓明中期复古思潮的先声。以康阜为个案考察,既能丰富武功康氏家族的研究,亦有助于为陕西地域文学积累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身份,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又是一个伦理本体。他既认为仁义礼智本具于心中,又认为心之外存在着天命,人有时只能“一听于天”。他的修养方法偏重于“反求于心”,也注意到读书、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功夫。他在坚持程朱理气学说的同时,又大量吸收陆九渊的心学。他的学说“实能兼采朱陆之长”。他的学说,通过弟子陈献章、再传弟子湛若水影响了王守仁,成为王守仁心学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奥尼尔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剧作家。以奥尼尔的生平为线索,分析了剧作家的生活与其悲剧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奥尼尔的悲剧意识既来自于其一生悲剧似的经历、他与家人以及家人与家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因素,因为这些为其悲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积淀了深厚的悲剧基础;同时其悲剧意识也深受叔本华、尼采、古希腊悲剧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的影响。生活是艺术之本源,而艺术则反映现实生活。奥尼尔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在其悲剧艺术创作中,他把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上升到人类悲剧意识的高度,从而赋予人生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均以隐逸诗人的身形出现在大家面前,如对其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人格本质等方面作较为深入地考查,我们发现在其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儒道两派人生观的消涨融合,来探讨"陶渊明们"矛盾心理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千家注杜,都只是围绕一个”儒”字,对杜诗中的道释意蕴几乎视而不见。尽管杜甫一生频繁出入道释,但儒学始终都占据着杜甫灵魂的主导地位。道释在杜甫的心灵坐标中总是若隐若现,无足轻重,且无论悟道与否,杜甫的修道学佛不但无损于其“诗圣”的伟大形象,反而更显示了“诗圣”的难得、可贵,所以我们无需回避杜甫身上的道释痕迹,一个儒道释的杜甫形象应该更全面丰富,也更真实可亲。  相似文献   

15.
奥尼尔在深入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之后,对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情有独钟,道家思想慢慢地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循环论和阴阳对立论等。奥尼尔受中国道家文化影响,从历史和社会方面来看,是当时的社会时代和自己的家庭所致;从思想和文化方面来看,奥尼尔的道家情结正是出于对天主教的绝望和对社会理想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道家这个遥远的东方智慧给了他理想的归属,他认定道家思想是一种能给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7.
现存纬书文献中保存了不少神仙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神仙思想发展演变情形。纬书文献表明,西汉后期求仙人、仙药的成仙术逐渐为服食术所取代,服食对象极广,并且形成一定体系。方士杜撰司过之神,将善恶报应说改造为积善长生说;受到谶纬符应思想影响,符一变为天命符应,再变为道法、道术的象征。因此,谶纬神仙术可视为早期方仙术向道教神仙术演进的过渡桥梁,并对道教神仙术体系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词人文廷式对苏辛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理论上倡导革新意识,树立“不尚苟同”的词学理念,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观,充分发挥词的抒情功能:其二,文廷式的个性胆识、精神内核和气度胸襟与苏辛相近,故有苏辛式的豪放选择,精神上直承苏辛,创作技法上踵武苏辛,但文廷式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与苏辛有所不同,因而对苏辛的接受具有承与变的双重特征,在词作中显现出有别于苏辛的独到词境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文人普遍存在着儒释道三家统一的思想,范石湖有独特的儒道情结,伴随他一生的是与儒家思想相平行的释道出世思想,出世与入世,总是相互矛盾而又伴他一生的,并且体现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之中,他在创作上表现出了超脱世俗万物,追求一种豁达人生,又因为道法自然,他的诗歌又表现出自然无为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