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广东农业区划与农业地域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地域分异与农业区的形成农业是一个独特的生产部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地球表面上,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十分明显,人类利用自然发展农业,也发生地域分异的现象.太阳辐射热量因纬度高低而不同,形成了与纬度平行的自然地带.人类利用不同的自然地带发展不同的作物,形成不同的作物地带,就发生农业地带性的差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理区划分析入手,论述了自然池域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形成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自然地域分异等级单位与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伏牛山地区亚热带北界界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伏牛山地区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目前,学术界关于该地区亚热带北界界线问题争议较大.为了凸显伏牛山地区的自然过渡性特征,不应苛求把该界线限定为一个固定的绝对线,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带或者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动物群地域分异因素基础上,按空间尺度大小和分异因素的差异将陆地动物群划分为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种尺度分异规律,地带性经度省性、地带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系列性、微域性七种类型的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理区划分析入手,论述了自然地城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形成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自然地域分异等级单位与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知识     
《大自然》2014,(6):27-27
<正>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一般认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及地方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地分异规律的TM影象制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TM遥感影象土地类型解译制图的基础上,论述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分析不同尺度下影响交界带土地分异的各级主导因素和土地分异规律,并进一步阐明了交界带自然过渡特征的多方向性、土地分异主导因素的多样性和土地空间结构的多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黑山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它处于温带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交界带,是东北平原与东部山地之分界线,也是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与温带湿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地带的分界线。通过以大黑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地带性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对比了大黑山东西部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黑山东西部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  相似文献   

9.
王琪  史基安 《甘肃科技》1998,14(3):35-35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段,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冰川,尾水消失于腾格里沙漠,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是石羊河流域中的两个主要盆地。石羊河水从冰川源头流入沙漠腹地,流域范围几乎包括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到半干旱、干旱区的各个地带。这种垂直气候条件的分异决定了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根据所搜集到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和图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该数据库由5个子数据库组成,即: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中国省级报刊所载自然灾害(1949~1990)数据库、中国农村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中国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和中国行政区划(县级单元)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时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在宏观上的东西分异高于南北分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RS、GIS为技术平台,选用扎龙自然保护区1986~2004三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影响判读,将各种景观类型加以分类,并勾绘出轮廓界限,进而得到区域数字化地块,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利用fragstats对研究区域景观面积指标、破碎度、分维值等景观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主要景观要素湿地的时空演变、景观组分变化和转移过程,得出区域主要景观要素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分析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从而确定影响区域内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因素,对区域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华中区自然区划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说明怎样在自然景观类型分布规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础上,通过数量分析方法完成自然区划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1988年和2007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中牟县农业景观格局动态,采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尝试对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地表温度对此动态有明显响应.不同景观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1988年旱地景观和2007年未利用地景观的地表温度均比河渠高出10℃以上,而本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对地表温度影响作用偏小.距河渠景观较近的廊道缓冲区平均地表温度较低,而趋向道路中心线时其缓冲区的地表温度升高.研究表明,相比前人在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研究所得结论,农业景观格局对区域热环境有自己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格局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选择福州市(小福州)为研究区域,应用RS与GIS技术对2003年、2007年、2009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且利用景观分析软件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问题.同时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作用关系,研究了福州市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模型,以便实现区域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本研究对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6.
环内伶仃洋河口湾湿地动态变化(1988-2004)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和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方法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分析了近20 a的变化。通过精度分析,4个时相的分类精度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达到较高分类精度。研究表明,1988-2004年间,几类典型湿地(河流、水库、鱼塘、滩涂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12265.68 hm2,由1988年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整个面积的43.35%下降至2004年的39.98%。有91.92%的滩涂转为其他用地,其中39.18%(1760.49 hm2)转为鱼塘,19.45%(873.81 hm2)转为农田,16.53%(742.77 hm2)转为河流,5.14%(230.94 hm2)转为红树林。有80.43%的鱼塘转为其他用地,其中25.67%转为建设用地,22.83%转为城市用地,21.26%转为林地。有62.21%的红树林专为其他用地,其中26.03%(123.12 hm2)转为鱼塘,14.92%(70.56 hm2)转为建设用地,9.46%(44.73 hm2)转为农田。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景观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景观遥感制图的基础上,利用缓冲区分析和相邻缓冲区的景观结构总体变异系数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自然景观和人为影响景观的分割研究,并对人为影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区内水电站、居民点和道路3种不同人为影响发生源对于周围景观结构的显著影响距离为1000~1200m,利用这一距离可以对工作区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影响景观进行合理分割;海拔2400~4800m和坡度20°~40°区间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这种人为影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保护区的自然管理工作威胁极大。此外,研究还证明,对于自然景观和人为影响景观进行合理分割,有助于景观人为影响的细节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报的难点, 探讨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的共性问题, 综述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的研究现状。首先从水文模型参数优化面临的共性问题, 即水文地理数据生成、目标函数构建和优化方法选择等问题出发, 分析其对参数优选结果的影响, 并归纳出当前广泛认可的解决方案。然后结合区域化方法的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 着重论述测站密度对区域化方法性能的影响, 并分析该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接着从研究区域、水文模型结构、遥感资料以及率定目标等方面归纳总结遥感方法优化水文模型参数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区域化方法和遥感方法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对比分析, 为中国无资料或缺资料流域径流预报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各种专题数据,得到张家口坝上地区2个时段景观分类数据,进而研究4县景观格局变化、景观稳定性状况,探讨景观格局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提出坝上地区景观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工农业及城市化的发展对鄱阳湖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很大,笔者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RS与GIS分析鄱阳湖1995—20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及其过程。结果表明:在选择同一季节的3期遥感数据源进行比较时,鄱阳湖区域湿地的总面积从1995年到2015年迅速减少了11.57%。与此同时,景观斑块数在1995—2004年间大幅减少了12 729,而2004—2015年又获得小幅增加。1995—2004年,林地、裸地和草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都有所降低,但平均斑块大小有所增加; 2004—2015年间,只有耕地的最大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降低,平均斑块大小也降低,这也意味着2004年后研究区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是城市扩张、农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即鄱阳湖区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