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溶剂热法和单一前体法相结合的改进方法,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铟配合物为前体,乙二胺或油胺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地合成了铜铟硫纳米粒子.研究了表面修饰剂与前体的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弱还原性添加剂对产物形貌结构的影响,采用XRD,SEM等测试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乙二胺和...  相似文献   

2.
均相还原法制备铜纳米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uSO4·5H2O和次亚磷酸钠(NaH2PO2)为原料,采用控制反应温度的方法实现了均相体系内铜纳米粒子的还原制备.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70℃下反应20min可以得到的产物为粒径分布在70nm~150nm的球形铜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3.
以原钒酸钠和硝酸铜为原料,醋酸钠为添加剂,采用水热与模板法结合的方法较短时间内制备出了六角形碱式钒酸铜微纳米结构,研究了醋酸钠的加入量、水热时间对碱式钒酸铜制备的影响.利用XRD衍射仪表征碱式钒酸铜的晶型结构,采用SEM观察其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醋酸钠的加入对碱式钒酸铜微纳米结构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180℃下反应8h左右得到了六角形的碱式钒酸铜微观形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碱式钒酸铜以六角形中心为轴向各个方向生长,直至多角形晶体解离分散.  相似文献   

4.
以不锈钢纤维和商用铜铬银浸渍炭催化剂为主要原材料,采用"湿法造纸-高温烧结"工艺制备了微纤包覆铜铬银浸渍炭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2吸附法考察微纤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浸渍炭的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结果表明,浸渍炭颗粒被较好地包覆在了不锈钢纤维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中,浸渍炭的孔结构特性基本不变,比表面积略有增加.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化学吸附仪(TPR)考察微纤包覆工艺对浸渍炭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活性组分被还原.CO在颗粒浸渍炭固定床、微纤包覆浸渍炭固定床以及二者床层高度比例为1∶1的结构化固定床上的催化氧化实验表明,微纤包覆过程使得商业铜铬银浸渍炭对CO的催化活性降低,与复合材料表征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在W/O(水/油)型反相微乳液体系中,采用NaBH4还原氯化钌(RuCl3)和二氧化硒(SeO2)合成RuxSey基催化剂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ray衍射(XRD)方法分别对产物的粒径、组成和结构等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0)、表面活性剂的浓度(n0)和制备工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产物的粒径和形貌.FT-IR结果证实,RuCl3在反应中被完全还原.XRD谱图表明,Se的加入对Ru原有的晶面结构不产生影响,其起到了加强Ru衍射峰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简单的氧化还原方法,通过控制Cu和Mn物质的量之比及煅烧温度等条件合成了一系列铜锰复合氧化物。通过考察合成条件对催化剂的晶相、形貌以及催化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多种表征手段揭示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锰氧化物中,铜的掺杂促进氧物种移动,使得铜锰复合氧化物具有较低的还原温度和较强氧化还原能力,且结晶度差的无定型态同样有利于氧空穴的增加,从而有利于甲醛的催化氧化。当Cu/Mn物质的量之比为1:2、煅烧温度为300℃时制得的铜锰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能够在90℃下完全降解甲醛。  相似文献   

7.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铝络合离子在铜电极上的电沉积,以探明含铝络合离子在铜电极上的电极过程及表面合金化.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含铝络合离子在铜电极上还原时,铝络合离子首先被还原为金属铝,接着生成的金属铝与铜基体形成铜铝合金.电沉积实验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物相分析仪对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及成分分析,扫描电镜及样品侧面线扫描照片结果表明,含铝络合离子在铜电极上析出时与铜基体形成合金,具有明显的过渡层.X射线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合金为AlCu和Al2Cu,这与铝在铜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相吻合,即生成两种新的产物铜铝合金.  相似文献   

8.
偏硼酸钠电化学还原制备硼氢化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热力学角度讨论偏硼酸钠还原生成硼氢化钠的反应;根据吉布斯函数,讨论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常温常压下,在1 mol/L NaOH溶液中,最小理论槽电压为2.469 V;以铜作为阴极,计算出该体系中还原反应的电极电位为-1.26 V。采用循环伏安法对还原反应进行研究,通过离子色谱、XRD和碘量法对电解产物进行定性定量测试,验证了偏硼酸钠电化学还原制备硼氢化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为化学品再利用,这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铜基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电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多碳产物,但仍需研究其催化机理来提高催化产物的选择性和催化效率.根据铜的状态可将铜基催化剂分为单原子铜基催化剂、定向晶面铜基催化剂、氧化态铜基催化剂和铜合金/复合催化剂.本文简要介绍了以上4类铜基催化剂的常见制备方法、结构特点、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效果和可能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铜的表面微纳米结构制备工艺并进行了优化.使用碳酸钠和钼酸钠的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在恒定电压下对铜表面进行阳极氧化,在铜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使用磷酸和磷酸二氢钠的水溶液作为腐蚀液,对铜表面进行腐蚀处理,以在铜表面获取微纳米结构,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貌.统计分析扫描电镜图片,计算得到铜表面的微纳米结构的孔隙率.结果表明:阳极氧化电压为15 V,阳极氧化时间为20 min,磷酸质量分数为20%,腐蚀时间为30 min时,铜的表面形貌较为平整,孔隙率达到25.77%.根据正交实验结果,腐蚀液种类、浓度以及腐蚀时间对孔隙率的影响较大,而阳极氧化电解液、电压以及电解时间影响不明显.使用阳极氧化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铜表面制备出均匀、孔隙率高的微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法原位制备了氧化亚铜内嵌碳纳米管(Cu2O/MWNTs)复合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光度分析仪对复合球进行了形貌分析和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嵌镶在Cu2O球内部;比较了Cu2O和氧化亚铜内嵌碳纳米管(Cu2O/MWNTs)复合球对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效果,Cu2O...  相似文献   

12.
FeNiPB(Cu,Nb)纳米晶软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场发射扫描子显微镜并借助X-ray衍射仪分析研究了Fe基纲米晶软磁材料,结果表明:用机械合金化法可以合成FeNiPB(Cu,Nb)非晶合金,非晶粉末经晶化处理可以得到FeNiPB(Cu,Nb)纳米晶组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温和的水热方法合成了六方相NaYF4微米棱柱.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明:该晶体结晶性较好,尺寸均一,直径约为1μm,长度约为5μm,晶体笔直且边缘清晰.研究发现六方相NaYF4微米棱柱是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由微米花状球上脱落而成的.提出了其可能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碳球为模板,高锰酸钾为锰源,成功地制备了粒径较为均一的二氧化锰球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手段对合成产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合成条件对空心球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二氧化锰空心球粒径均一,壁厚可调。  相似文献   

15.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软模板,制备了ZnSe空心球。研究了原料、温度、pH值对其形成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发现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空心球产量非常大,比较纯净,外壳由很多小颗粒组成,表面比较粗糙。最后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银纳米粒子在聚苯乙烯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银纳米颗粒直接沉积到没有进行任何活化处理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亚微米球的表面.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观察(TEM)和X射线能谱(EDS)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成分、形态、尺寸、以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大量均匀的PS-Ag复合粒子,银纳米粒子以带状为主,并沿着球形基体的弧形表面不连续分布.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HRTEM)表明,银粒子均为结晶度较高的单晶,它们与非晶PS球形基体之间结合的很好,这应归因于银在基体表面的异相成核及沿着与球面切向方向的生长.此外,研究了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银纳米粒子在PS球表面沉积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详细探讨了原位化学还原过程中银纳米粒子在非晶PS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用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葡萄糖作为源材料,利用水热法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碳粉.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显微Raman光谱仪研究了碳粉的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碳粉由非晶碳球组成.利用半导体激光器的532nm线在显微Raman光谱仪中对碳粉的发光进行了研究,其发光谱显示出中心在631nm,697nm和745nm的3个发光带.根据内带跃迁机制,对碳粉的发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The Cu2MoS4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using a relatively simple and convenient solid-phase process, which was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u2MoS4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Cu2MoS4 nanoparticles having a band gap of 1.66 eV exhibits goo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simple process may be critical to facilitate the cheap production of photocatalysts.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快速高效的超声化学法合成一种纳米片状的多金属氧酸盐(碱式钼酸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吸附-光催化联合作用研究了碱式钼酸铜对刚果红(CR)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纳米片状的碱式钼酸铜对CR有很好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化学镀工艺,采用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镀液将镍-磷(Ni-P)纳米粒子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表面。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选区电子衍射仪(SAE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热分析仪(DT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Ni-P纳米粒子化学组成为Ni73.8P26.2,为非晶态结构实心圆球体,均匀分散负载于MWCNTs外壁,平均尺寸约100 nm,粒度分布窄,镍元素与磷元素之间无明显电子转移,催化剂在350℃以下结构和热稳定性较强。通过催化剂对于苯加氢反应的研究评价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Ni-P/MWCNTs催化剂作用下,苯全部选择性地转化为环己烷,催化剂显示出较好的催化活性(71.2%)和高选择性(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