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青藏铁路通车,为青藏两省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青藏铁路沿线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世界顶级旅游带。青藏两省区依托青藏铁路,打造神秘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经济效益,就要通过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挖掘青藏高原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转变旅游产业增长方式,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歌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鲜活、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将民歌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融合,是文化的活态回归,是民歌价值的体现,更是推动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鉴于民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耦合性,提出将湖南花瑶民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通过深挖花瑶民歌文化内涵,打造音乐节会文旅品牌、深耕花瑶文旅产业,开发多层次文旅...  相似文献   

3.
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于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2000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青藏铁路新线建设“应该下决心尽快开工修建”的指示。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大举措,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倍受鼓舞。回顾历史,青藏高原的铁路建设,融汇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宏愿,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了一切困难,圆了中华儿女一个世纪的梦。克服冻土拦路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专家介绍说,建成后的青藏铁…  相似文献   

4.
黄建芬 《科技信息》2010,(30):I0273-I0273
丽江已成为全国主要的旅游热区和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本文从体育旅游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角度,针对丽江体育旅游现状,充分发挥丽江的地缘和区位优势,发展体育旅游客观评价、保持生态平衡,树立产业观、效益观,加强建设,开发复式体育旅游,打造丽江体育旅游文化,加强法律建设等措施,以保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把丽江建设成为滇西北旅游、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中心和示范区,成为中国大西南旅游圈的闪光点。丽江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各国的民族文化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凭借,人文旅游资源始终是各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富含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产品.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其整个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增强.浙江人文旅游开发应在继承与保护的基础上,把握人文主脉,坚持市场导向,通过资源保护、融资方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出人文旅游开发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实现了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具有明显的青藏铁路效应。文章比较了青藏铁路运营几年来西藏旅游接待情况,将这种井喷式效应分为前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效应阶段,并结合建设西藏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重点探讨了中期青藏铁路效应的延续及市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世界(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日益提高,其经济效益也日益显著,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论文运用国内外有关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江西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现状的分析,指出江西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不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江西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拉动旅游业发展,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发展势在必行。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即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根基和源泉,进一步振兴我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进一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藏铁沿线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和近百年地震资料整理,以此为基础建立震级-频度关系式.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分析的原理,并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地震构造带的分布情况,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为0.72,最高震级上限为8.2级,8级地震平均发震周期约80年,未来百年内8级地震发生概率0.86,青藏铁路约有过半以上里程处于较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0.
成燕燕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3):47-48,50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运营中的安全与机车配属不足带来的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压力大等问题,本论述介绍了新实施的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检修质量控制体系,它包括目标管理、质量控制、过程监督和责任考核等等。它的有力实施,保证了青藏旅客列车发电设备检修质量,大大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实现了青藏发电车运用的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