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立了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直接测定互叶白千层植物幼苗挥发组分的方法,同时研究了解吸温度、升温速率、保留时间及其样品不同部位对结果的影响.最佳解吸升温程序为:40℃(0 min)15℃min/150℃(3min).植物的不同部位组分含量有差异,实验具有较好的重现性,4-松油烯醇百分含量的RSD值1.61.该方法具有无需样品预处理,样品用量少,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为互叶白千层品种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个简便、科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互叶白千层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方法,为互叶白千层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方法和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互叶白千层中没食子酸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3∶97),检测波长274nm,柱温为室温,流速1ml/min。结果,没食子酸在0.2016~1.2096#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101.87%,RSD为1.76%(n=9)。本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以作为互叶白千层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盆栽土培方法,研究了1年生互叶白千层实生苗在水分胁迫下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时,相对茎生长、高生长、生物量增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而下降,但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在渍水状态时生长和生理指标都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互叶白千层具有较强的耐水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我国广西引种的互叶白千层中茶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通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互叶白千层枝叶中的茶树油进行提取.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运用管碟法结合试管系列稀释法研究了茶树油对5种常见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结合评价指标及实际提取效益,茶树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0,浸泡6h,提取6h,平均提取得率为2.293%.茶树油对5种常见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64~41.18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55~41.18mg/mL.试验结果可为互叶白千层枝叶中茶树油的提取工艺提供科学依据,为植物精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布点,用收获法采集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各部位和土壤样品,用X-荧光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土壤和植物体不同部位中Pb、Cd、Cu、Zn的含量,探讨了4种重金属元素在浙江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在土壤库中,元素含量高低和储量大小均为Zn>Cu>Pb>Cd;在植物库中,重金属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高低为根系>茎叶,储量大小为茎叶>根系;在植物根系和茎叶中,元素含量和储量大小均为Zn>Pb>Cu>Cd.(2)植物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表现为根系>茎叶.植物根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为Zn>Cd>Pb>Cu;茎叶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为Cd>Zn>Pb>Cu.对4种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含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体内Pb、Cu的含量与土壤中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d、Zn在两者间的相关性不显著.(3)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取样地,土壤库中4种重金属的总储量有差异,表现为宋埠样地(161.867 kg/hm2)>胜利塘样地(156.626 kg/hm2)>杨屿山样地(129.004 kg/hm2);但在植物库中,重金属的总储量大小却为杨屿山(26.266 kg/hm2)>胜利塘(21.69 kg/hm2)>宋埠(10.923 kg/hm2).显示了由于不同样地互花米草群落的生物量以及其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表现出该群落中重金属储量与土壤库中重金属储量的明显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为速生常绿木本植物,它产生的茶树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工业.该文研究了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并与风车草浮床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8—12月,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污水净化能力较强,TN、TP、BOD5、CODCr、NH4-N和NO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39%、83.32%、84.96%、69.91%、72.53%和76.23%,分别为风车草浮床系统的87.55%、95.03%、97.48%、98.24%、88.73%和89.37%;在温度较低的1月,互叶白千层浮床系统对污水净化能力明显下降,TN、TP、BOD5、CODCr、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为29.83%、61.33%、70.53%、49.89%、39.03%和53.84%,分别为风车草浮床系统的38.67%、68.24%、86.77%、77.70%、64.20%和65.87%.  相似文献   

7.
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精油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8-桉叶素型互叶白干层精油,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精油中的主要成分.结合茶树油标准,提出1.8-桉叶素型互叶白干层精油的质量标准的建议,为1,8-桉叶素型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角果毛茛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含量,以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角果毛茛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角果毛茛茎、叶、花、果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角果毛茛花中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不同生长期其他部位高,未开花期叶中水分含量最高,开花期的茎、叶、花和鲜果中粗纤维含量较高(17.6%、15.6%、16.1%、18.7%),开花期茎中灰分含量高于其他部位,角果毛茛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少(< 0.26mg/100g).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分解法制备CoFe2O4纳米颗粒,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方法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磁性能,研究样品制备过程中不同升温速率对样品微观形貌和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升温速率可增加晶核生长动力,有利于样品的晶粒生长,从而增大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  相似文献   

10.
高CO2和土壤干旱对沙地优势植物C,N固定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平  高素华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2):1275-1279
通过模拟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和土壤干旱研究了沙地优势植物油蒿、柠条、沙柳C,N的固定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沙地优势植物种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干旱对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有显著的不利影响,使生物量下降.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植物根、茎、叶固定的C明显增加,且这种增加的趋势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从C的分配看,分配至茎的C最多,其次是叶,根中获得的C最少.而不同植物对N的分配则不一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和土壤干旱对沙地优势植物根、茎、叶中的C/N比有影响,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ZSM—5分子筛和拟薄水铝石为原料,硝酸镍为镍源,采用挤条成型及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镍负载量的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自制催化剂进行了临氢降凝反应评价。结果表明,负载适量镍可以改善催化剂的孔结构和酸性;在反应温度为280℃、空速为1.0 h~(-1)、氢油比为500、压力为15 MPa的条件下,使用镍负载量为5%的催化剂,可得到凝点为-19℃,收率为62.4%,黏度指数为92的润滑油基础油。  相似文献   

12.
以多花勾儿茶果实、叶及自制绿茶为原料,采用水浴法提取儿茶素,研究其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液经石油醚脱脂溶性色素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941进行吸附分离,静态吸附和解析条件研究得出纯净水洗脱效果较好.多花勾儿茶果实、叶及自制绿茶吸附分离的纯化液,用色谱柱:Boston Green ODS PC18(4.6×250mm,5μm),检测波长279nm,流动相乙腈-0.4%磷酸(w(乙腈)∶w(0.4%磷酸)=13∶87),柱温35℃,流速1 mL/min,一次进样10μL来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其结果显示,多花勾儿茶果实中儿茶素含量最低,自制绿茶中的儿茶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花生蛋白饮料在热杀菌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对后续模拟消化特性的的影响,本文在80℃、100℃、121℃条件下分别对外加葡萄糖的花生分离蛋白湿热处理30min,然后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并与同样处理条件但未加葡萄糖的样品进行比较.分别检测了热处理后样品在294nm和420nm处的吸光值,模拟消化产物的水解度、蛋白消化率、肽分子量分布和游离氨基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未加葡萄糖的样品热处理后也发生了褐变,加入葡萄糖后褐变程度显著加深;热处理及美拉德反应致使后续的模拟消化产物中分子量较大的肽段含量增加;三个热处理条件中只有121℃超高温热处理有利于消化产物水解度的提高,而美拉德反应的发生总体上不利于花生分离蛋白的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马森 《应用科技》2011,38(1):10-13
对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为:95%乙醇回流提取一水浴蒸馏回收乙醇→加M如中和鞣酸、吸收乙醇和水分→90℃左右烘干乙醇、水分→油浴180~190℃加热粗提物,咖啡碱升华→纯品.武夷岩茶生产副产品茶末、茶片、茶梗中咖啡因含量分别为:45.65±0.66(mg/g)、42.14±5.68(mg/g)、25.55±0.55(mg/g),从中提取咖啡碱率分别达到0.97±0.30(%)、0.44±0.08(%)、0.38±0.07(%).用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定性定量,产品为咖啡碱,纯度达到80%以上.对提取条件以正交实验优选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12.5、提取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5.
基于HS-SPME/GC-MS与模式识别技术判别红茶产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红茶中挥发性组分,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实现了红茶的产地鉴别.采用HS-SPME法在100℃提取60 min,热解吸法直接进样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根据挥发性组分的总离子流图,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不同产地红茶的判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多功能树种,其叶制成的茶是一种重要的保健茶,研究旨在优化青钱柳茶的冲泡条件,发挥茶叶最大功效。【方法】在研究茶水质量体积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等单因素对青钱柳茶主要内含物质(总黄酮、总三萜和粗多糖)浸出规律影响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优化青钱柳茶冲泡的最佳条件。【结果】茶水质量体积比对青钱柳茶中总黄酮、总三萜浸出量有显著影响,冲泡时间对青钱柳茶中总黄酮、总三萜和粗多糖的浸出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冲泡温度仅对青钱柳茶中粗多糖的浸出量有显著影响(P <0.05)。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的青钱柳茶最佳冲泡条件为:茶水质量体积比1:250,70 ℃水冲泡15 min。采用该冲泡条件,青钱柳茶叶中总黄酮、总三萜和粗多糖的浸出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3 mg/g、27.46 mg/g、108.67 mg/g。【结论】冲泡条件(茶水质量体积比、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直接影响青钱柳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溶出,所优化出的青钱柳茶冲泡条件可科学指导饮茶,充分发挥青钱柳茶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水蒸汽蒸馏萃取法获得Yatay椰子果实精油,用两种进样方法进行GC-MS分析.用通常进样法检测出88种成分,解析鉴定了占总精油95.11%的65种成分,主要由酯类化合物56.95%,醇18.10%,羧酸14.15%,醛2.73%构成,主成分为己酸乙酯(33.99%).用热解吸进样法检测出105种成分,解析鉴定了占总精油84.43%的60种成分,主要由酯类化合物53.23%,羧酸22.05%,醇3.65%等构成,主成分为月桂酸乙酯(13.83%)和辛酸(13.62%).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低温(77 K)氮气吸附/脱附等温实验,结合分形维数的概念,分析生活污水污泥在不同热解终温和保留时间下经热解获得的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解终温的提高,污泥生物质炭BET的比表面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600oC时达到最大,为92.3 m~2/g。在低温(不超过500oC)下,污泥生物质炭中的孔以介孔为主,无微孔出现;在高温(超过500oC)下,则以微孔和介孔为主。随热解终温的升高,孔的形状由狭缝型向开放性和平行板式转变,保留时间的延长不改变孔的形状,但改变孔的容积。污泥生物质炭表面分形维数随热解终温升高呈增大趋势;而保留时间的延长,在中高温(600~700oC)下使污泥生物质炭表面分形维数降低,高温(超过700oC)下又使其提高。  相似文献   

19.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茶叶中的茶多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新方法.优化实验条件下,在ρ=1.0×10-8~5.0×10-6g/mL,相对发光强度的对数值与茶多酚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9g/mL(3σ),相对标准偏差为2.0%(ρ(茶多酚)=1.0×10-6g/mL,n=10).该方法用于红茶、绿茶、花茶及铁观音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5.4%~108.3%,与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做对比,结果令人满意.可用于食品中其他酚类物质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