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Schlogl体系中,同时引入分子相互作用和分子体积两个非理想因素后,本文对相分离现象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某些均匀定态可以分叉出相分离耗散结构分支.文中分别给出了第一分支点的参数值δ_μ.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子自组装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通过控制第一种分子的组装饱和度,以及中间有序化处理过程,得到混合自组装模板,成功的组装出具有相分离结构的五碳硫醇和巯基苯胺二元分子混合自组装膜.这种混合自组装方法对二元相分离结构的混合自组装分子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同时发现,在两步法混合自组装膜中,随着第一种分子的沉积时间增长,第二种分子的组装面积减小.另外对第一种分子膜进行有序化处理以及不同的处理温度对二元混合自组装膜的质量和结构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两类T-型嵌段液晶小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及它们形成的多种新型复杂超分子结构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通过系统分析这类分子的结构与其液晶超分子行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这类分子进行自组装的推动力。指出了微观相分离、微观自组及多元化竞争组合对设计新型液晶分子,获取新型超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周迎梅 《山东科学》2018,31(4):72-78
以辽河、克拉玛依常压渣油为原料,研究了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状况及生焦粒度的变化,并考察了添加剂对相分离过程和焦炭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常压渣油中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DBA)能够明显改变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的过程,体系的容焦、悬焦能力增加,焦的粒度明显减小;加入DBA后克拉玛依常压渣油热反应生焦量明显下降。在热反应过程中DBA等与沥青质胶粒的极性官能团作用,抑制超分子胶束缔合,体系的相分离得到延迟;由于DBA的加入开始生成的焦比较细小,但焦碳中心数量较多,这样在生焦总量相似的情况下,焦炭粒度会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上海地区60株不同生长表型(黄化、正常)香樟进行了分子差异遗传分析。使用7条引物PCR扩增,共获得63条清晰的条带,其中61条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6.8%。UPGMA分子聚类结果表明:黄化香樟被单独聚为一类,与正常香樟相分离;两种表现型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初步证实香樟黄化发生具备一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以环三聚磷腈为核设计合成的系列树枝状超大分子及它们呈现的超分子液晶行为.依据核上引入的液晶基元的结构,这类化合物能自组装形成具有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纳米结构的液晶相,如向列相、层列相、柱相及三维立方相等.这些液晶相的出现取决于环三聚磷腈衍生物对空间的最优化填充作用、刚硬核与柔性链间的微观相分离作用及微观相分离后形成的界面曲率的大小等.研究表明,以环三聚磷腈为核的树枝状超大分子可以作为研究非常规超分子液晶的典型范例,由此获得的复杂超分子液晶结构也将为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丙烯酸树脂(PA或PA′) 对水性聚氨酯(PU) 改性,研究了经丙烯酸树脂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的结构设计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通过PU分子链与PA分子链形成化学键,能使材料中PU 分子链与PA分子链具有较高的相容性和共混程度;采用机械共混方式,能使机械共混物PU 分子链、PA 分子链之间达到有限的共混程度;实施核壳型聚合方式,能使材料PU分子链与PA或PA′分子链之间处于一定的微相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8.
双水相体系热力学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根据Flory–Huggins理论建立的双水相体系的数学模型,此公式和实验结果相吻合。并分析了热焓、混合熵的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这一模型为选择恰当的双水相分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双水相体系的构建变得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外光谱、流变、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溶液极性对PAN晶态结构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PAN溶液中溶剂的极性能够通过影响溶液中PAN分子链的存在状态,导致相分离后聚合物晶态结构产生差异。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溶剂分子与PAN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溶液特性黏度、表观黏度等依次增大,PAN分子链段逐渐舒展,在相同凝固条件下得到的聚合物结晶度逐渐减小,晶粒尺寸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10.
银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水热法制备出尺寸单一的银纳米颗粒,其反应机理基于相转移和相分离机制.银纳米颗粒的乙醇溶液通过甩胶处理涂抹在清洗后的硅片表面.Rhodamine 6G分子被用为检测分子,发现该材料为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的衬底材料,其较大的增强因子可归结为金属颗粒耦合增强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复杂流体中的图样生成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分子体系中的图样(形态)生成、选择及其动力学研究的发展介绍了在高分子共混物,嵌段共聚高分子,含液晶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方面,以及在高分子复杂流体中的图样生成及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离子场强和混溶温度是影响非晶态固体相分离和结晶的主要因素,相分离为玻璃的结晶成核提供一种驱动力;相分离产生的界面为晶相的成核提供了有效的成核位;相分离导致两液相中的一相具有比母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来促使系统均匀成核,相分离和结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格子自洽场理论模型研究物理缔合高分子溶液的相分离及凝胶化行为. 给出了相分离和凝胶化点随高分子浓度和相互作用参数的变化规律及高分子链聚合度对相分离及凝胶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凝胶网络的形成影响了系统的相分离.  相似文献   

14.
国际体系层次的分析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新古典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流派的分支之一,融合了结构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诸多观点,从单元层次分析入手,力图找到一条解决体系分析与单元分析相分离这一问题的途径。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单元层次以及其与体系层次的互动如何影响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的变动,具有现实意义。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终结为例进行分析,富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对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程度直接影响着弹性体的热性能及机械性能等 ,Krause理论对—(A-B)— n 型聚合物较为适用。文章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与主要性能的关系 ,介绍了微相分离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共吸附法制备了两种三元混合膜,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导电原子力(C-AFM)等技术对混合膜表面结构及电子传递性质进行了研究.三元混合膜一种由戊硫醇(C5T)、癸硫醇(C10T)和十六烷基硫醇(C16T)组成,另一种由C5T,C10T和连噻吩二硫醇(BT)组成.在烷基硫醇混合膜中,C10T和C16T插入C5T形成的基底中,且二者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或畴界处,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C5T〉C10T〉C16T.在含BT的混合膜中,BT出现在组装膜的内部,C10T则出现在组装膜的缺陷处以及BT分子周围,3种分子的导电能力为BT〉C5T〉C10T.两种三元混合膜均产生相分离现象,降低组装液中成膜分子的浓度后,相分离的现象有所减轻.由此,可通过调节成膜分子的种类及其在组装液中的浓度,控制其在膜中的含量和表面结构,从而为电子传递提供3种可选择的通路.  相似文献   

17.
 以Kumada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首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4-二胺基-6-(4,5-二癸基噻吩)-1,3,5-三嗪 (T),并制备了在多重氢键作用下T与全氟链苯甲酸(A)形成的超分子液晶复合物.红外光谱(IR)与偏光显微镜(POM)研究表明T与A形成的等摩尔复合物可呈现液晶柱相,其原因可能是T与A通过氢键形成的二聚超分子的中心极性区域由于氢键的存在其极性得到加强,以及全氟链的引入提高了分子内的极性对比,利于微观相分离及分子进行有序自组装.  相似文献   

18.
离子场强和混溶温度是影响非晶态固体相分离和结晶的主要因素,相分离为玻璃的结晶成核提供一种驱动力;相分离产生的界面为晶相的成核提供了有效的成核位;相分离导致两液相中的一相具有比母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来促使系统均匀成核,相分离和结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的相分离法分离膜蛋白质,同时概述了相分离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洽平均场理论研究高分子溶液相分离,研究高分子溶液粘性单体相互作用参数χN与p体积分数相图,分别改变粘性单体间隔、溶剂尺寸研究其对相分离的影响。其结果是随着高分子体积分数p的增大,相分离临界值χN先降低后升高,并且整个相图不对称。减少高分子链粘性单体间隔,相分离临界值χN降低。增大溶剂尺寸,相分离临界值χN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