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潘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20-123
随着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或软件著作权人授权而擅自复制和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现象十分常见。基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的自身特点,民事陷阱取证几乎成为了此类案件最为有效的取证方法。然而,民事陷阱取证是民事诉讼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关于其适用的可行性,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司法实践当中,都存在着颇为激烈的争议。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发展经济学原理分析现代物流企业经营过程的中“陷阱”效应,就当前许多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理论性的探讨与研究,并指明如何避开“陷阱”  相似文献   

3.
证据协力义务的范围与强度同非法证据的数量呈反比例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确立了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然而,司法实践中却屡屡出现对非法证据的效力作出截然相反认定的案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非正当性造成了上述困惑。应以证据协力义务取代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同时对已形成的非法证据不予排除,并追究非法取证者的刑事、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从生理学、环境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不可捉摸的生命时间“陷阱”。  相似文献   

5.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功能强大、语言叙述清晰、逻辑性强、通俗易懂、使用方便灵活。正是它的方便灵活往往初学者会掉进这样或那样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世界工厂”的涵义,指出尽管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要警惕陷入“世界工厂陷阱”,单纯地成为“世界工厂”只会使中国企业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  相似文献   

7.
基于各种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增设“法律责任”一章,以用专单规定的立法模式来集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蜜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对比了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传统防火墙技术和最新发展起来的“蜜罐”技术,认为后者摆脱了前者应对攻击的被动性,对各种攻击具有主动应付策略,且能结合计算机犯罪取证的形式抵御各种攻击,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民事诉讼的基础,民事证据的收集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目前随着我国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以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为辅的审判制度的改革,并且现行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弊端,致使当事人收集证据困难。应当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制度保障。建议尽快制定通过《证据法》;实行证据开示制度;建立依当事人申请的法官协助取证制度;完善"知情人员"违反证据;建立对证人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校篮球联赛"黑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萍 《科技信息》2006,(10):137-138
通过对2005年某省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女子乙组比赛的现场观看,进行逻辑分析。实例取证等方法,对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黑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裁判员的裁判水平、道德水平,对裁判员的监督和管理缺乏科学有效办法、各高校的利益驱动、竞赛环境的影响与打击力度等都是“黑哨”产生的主要的原因。如何保证比赛的公正性和安全性,是当代大学生比赛的关键问题,为了确保高校之间的篮球联赛的顺利发展,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龙际  王乐 《山西科技》2006,(6):67-69,82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诉讼审判活动的前提和核心。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其缺陷的弊端,找出根源,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证据理论的公务员绩效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将证据理论应用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公务员绩效考评方法;基于证据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决策程序,根据已掌握的相关证据,构造出识别框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和信度函数;然后构造出绩效函数,用于比较绩效的大小,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证据交换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阶段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对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诉讼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对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未予充分保护:一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法律后果不清晰、不合理;二是该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允许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但对新证据定义不清晰。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强化证据失权,设定提交新证据的门槛,赋予超期举证一方证明是新证据的义务,并在法律中对新证据的类型予以明确界定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市场经济下法制民主化的客观需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内在的相关性,新的审判方式必然会对证据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势必成为民事审判改革的一大"重音"。而现实中取证保障被忽视、"取证难"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切实地增强当事人取证能力,保障其证明权的顺利实现,正是建构民事诉讼证据调查令制度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证据失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直接影响到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程。因此,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都密切关注证据失权制度的研究。本文结合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初步探讨了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民事诉讼证据结构体系制度化调整和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实体和程序权益制度化调整。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包括不可分割的三层涵义,即提供证据的责任、证明主张的责任和败诉的风险责任。举证责任的三层涵义在民事诉讼庭审过程中都有表现,它贯穿于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成为民事诉讼证据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民事诉讼司法改革之际,我国也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司法改革。许多学者提出,我国应从立法上设置当事人证据失权制度,以适应我国的庭审模式的改革。本文从证据失权制度所应体现的公正与效率等价值理念出发,分析了在我国设置当事人证据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并就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我国在建立证据失权制度时,必须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失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民事审判以事实为根据包括三类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需要当事人举证证明达到事实清楚或者高度盖然性的事实;介于两者之间的需要当事人举出一定的证据但又达不到高度盖然性的标准根据经验法则可以认定的事实。民事审判中运用经验法则认定事实容易造成对案件事实的误认且比较混乱。正确运用经验法则认定案件事实需要立法和司法解释,也需要进行广泛宣传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