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时代的河流中,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变化,审美在变化,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也在人们呼唤绿色的呐喊声中进行着相应的变化。优秀设计师开启了"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共生"的时代,当人们贪婪地感受着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时,不经意间步入了"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文章针对风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提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反映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景观可作为符号表现。本文对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给出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体景观营造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该文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营造原则,分析了城市园林水体景观的营造方法,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内涵,通过显露自然和让自然做功的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6.
浅析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振邦 《科技资讯》2009,(34):118-118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将自然引入居住区,合理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仅仅是关注居住功能、以及面积大小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是居住以外的东西,那就是环境。景观设计是塑造居住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一个好的景观设计能使居住区的品位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师通过技术的手段,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的环境体验来探讨景观设计方法及其形成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创设出与审美观念和休闲活动相符的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和适用价值,适于人类聚居。  相似文献   

8.
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们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张娜  赵文霞 《科技信息》2010,(7):357-357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希望接近大自然对绿色植物的渴望更是与日俱增。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配套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植物的配置与环境在生态上要统一,又要体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态、色彩和意境之美,认知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绿色植物配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景观的发展,不再单纯的需要简单搭配的景观设计,更在逐步追求融入视觉元素的更自然更和谐的景观设计.视觉元素如何融入景观设计中,证景观从视觉角度达到美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浅谈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应从遵循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原则出发,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环境适应现代城市化要求,满足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2.
赵潇 《科技资讯》2010,(28):211-212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人与自然神契之后搭建起来的心灵空间,画者借山水之形感发内在之情。所谓"砚边墨戏方寸里,心灵有寄天地情"。中国山水画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的空间概念是极其特殊的。现代人生活情趣已不同于古人,但现代化大都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空虚,因此很多人将更多的审美追求转向自然因素同现代设计结合的现代景观中来。中国山水画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山水画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方式的产物。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对于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凸现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遮蔽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却忽视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感到迷惑、茫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究其根源 ,主要是主体意识的恶性膨胀。人们在重新审视这一关系的同时 ,也极力倡导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同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慧 《科技咨询导报》2010,(18):240-240
中国古代不但有独特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还有独特的自然观。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重点体现在园林建造上。中国古代园林,种花植木,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取于自然,顺其自然"。千百年来,人们就顺着这种自然观来欣赏这些审美对象。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山石、池水以及道路、桥梁等,也皆从自然出发。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外来思想的冲击,却从未改变其自然之风,生机勃勃的园林艺术,利用人工之手,修饰自然,将大自然的秀美之色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1城市景观要素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它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但是,如何充分运用这些自然景观要素,对于现代景观园林来说,需要从多角度和深层次来认识,并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三元素,最终创造出一个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舒适、健康的场所。合肥市南淝河上游生态园的景观设计,就是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