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生平 《广东科技》2014,(8):163+156-163,156
我国甘蔗主要以旱地甘蔗为主,旱地蔗的土壤、水分、养分等生产条件差,一般难以满足甘蔗对水、肥、气等生态条件的要求,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必须改变土壤、优化旱地栽培技术,推广种植良种等是实现甘蔗高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探讨甘蔗高产栽培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东的甘蔗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单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的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其产业化模式有"政府推动型"、"公司基地型"和"农户自种型"等类型。对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广东实际从科技视角提出了促进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举措建议,为推动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及相关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海南的气候和蔗地土壤以及蔗作制度的特点,认为冬、春季的干旱,严重影响甘蔗萌发成苗,是历年甘蔗单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又以蔗农的实践经验和甘蔗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以及近几年农业部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主要旱地蔗区,示范推广“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所取得的实绩为依据,论证了强调与坚持甘蔗的“三湿下种”不仅能够保证旱地甘蔗萌发成苗,而且可以促进海南甘蔗栽培技术改革,从而达到提高甘蔗单产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和食糖消费国,甘蔗糖产量已占到了食糖的90%以上。甘蔗种业发展对我国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良种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的关键。尽管我国甘蔗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甘蔗自育品种已经覆盖全国主要蔗区并建立了甘蔗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但也面临着育种方式单一,种质资源收集不全,“育繁推”体系不畅等问题。为此,整合育种方法和资源评价方法,加大种质收集范围,大力推广健康种苗有望成为中国甘蔗种业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本文总结了我国甘蔗种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甘蔗种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甘蔗遗传背景的复杂性,起源与演化的不清晰以及基因组学研究滞后等造成育种上无法最优化选择亲本材料,严重制约了甘蔗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甘蔗种质资源的保育、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产业化应用开发,综述了甘蔗种质资源的起源、系统分类和进化、国内外保育现状,以及甘蔗基因组学在解析甘蔗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闽糖77/208,是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以高产品种“台糖134”为父本,高糖品种“美国 CP49/50”为母本,选育而成。与福建当地优良品种闽糖70/611相比,平均亩产为八吨,可增产一成左右,可制1.51吨白砂糖,比闽70/611增产12.3%,每亩可增收95元。经福建省的漳少!、I、蒲田、福清、泉州等地进行示范性种植,  相似文献   

7.
耿马县甘蔗生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马县是云南省的植蔗、产糖第一大县,蔗糖产业是全县的核心支柱产业,而甘蔗原料生产又是蔗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第一车间.对制约耿马县蔗糖产业发展的甘蔗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对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促进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蔗糖占我国食糖总消费量90%以上,而甘蔗是蔗糖的主要原材料。然而,我国甘蔗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导致制糖成本越来越高,提高甘蔗及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对我国甘蔗制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甘蔗基蔗糖高附加值生物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蔗糖生物催化相关的关键酶元件,以及多酶级联催化技术转化蔗糖制备结构多样性功能产品方面的应用,阐述微生物发酵技术利用蔗糖及糖蜜制备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方面的潜力,进一步探讨甘蔗基蔗糖高附加值利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冬植蔗是在“立冬”至“立春”之间栽种的一种甘蔗栽培制度,具有生长期长、产量高、糖份高、成熟早、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具有春植蔗无法比拟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春植蔗,能有效的利用地力,缓和粮蔗争水矛盾和劳动力矛盾。同时冬植蔗由于植期比春植蔗提早,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沟渠水,保证出苗;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6—9月的光热资源优势,延长有效生长期,并提早进入糖份积累阶段,可达到早熟、高产、高糖,提高产值。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不同浓度腐殖酸溶液对甘蔗叶片过氧化氢酶、酸性转化酶和叶缘索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它们与产量和糖分累积的关系,为高产高糖诊断和合理利用腐殖酸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选育高产、高糖、抗逆性强且适应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优良新品种,以甘蔗新品种(系)桂热1号(GR1)和桂热2号(GR2)为试验材料,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进行多年多点的跟踪种植试验,所得结果运用灰色关联度及TOPSIS法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产糖量的因素依次为蔗茎产量>有效茎>株高>分蘖率>蔗糖分>茎径。对3个品种甘蔗的TOPSIS综合评价高低排序为GR2>GR1>ROC22。GR2的蔗茎产量最高、有效茎条数多、综合评价最优,是优良的甘蔗品种,适宜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陈东  陆琦  张穗生  陈英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1,18(4):385-391
以甘蔗糖蜜酒精高产菌株MF1001为生产菌株,采用双流加酸性连续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高浓度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生产试验,连续发酵15d.发酵生产线共9个发酵罐,发酵温度由1~4号罐的内置式盘管循环水控制,依次为30~32℃(1号罐)、34~36℃(2号、3号罐)、30~32℃(4号罐)、(33~35)℃(5号、6号罐)、(3...  相似文献   

13.
甘蔗栽培技术历经上千年的演变,经过大量探索、研究和创新,在各个时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栽培模式,推动了我国甘蔗产业的发展,但仍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国甘蔗栽培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关键词,在多个知名数据库检索1950-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20多年的研究成果,针对甘蔗栽培技术中养分、水分、虫害、病害和草害5项内容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技术优劣及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甘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株甘蔗糖蜜酒精发酵高产酵母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蔗糖厂的废弃物中筛选到3株甘蔗糖蜜酒精发酵高产菌株MF1001、MF1002和MF1003,经rDNAITS序列同源比对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不同菌株。3个菌株均可以完全利用葡萄糖和蔗糖,部分利用棉子糖和半乳糖,均不能利用乳糖和木糖。MF1001发酵甘蔗糖蜜的残糖含量明显低于目前使用的生产菌株,略低于标准测定菌株CICC31149和CICC31279,MF1002和MF1003的残糖含量略低于目前使用的生产菌株。与生产菌株相比,3个菌株在甘蔗糖蜜的生长速率略低,但是维持高菌数的时间较长。按目前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的发酵工艺,3个菌株30℃发酵72h的醪液酒精含量分别为14.26%(V/V)、14.48%(V/V)和13.50%(V/V),比目前生产使用的菌株高19.5%~28.6%;37℃发酵40h的醪液酒精含量分别为12.03%(V/V)、12.06%(V/V)和12.14%(V/V),比目前生产使用的菌株高10.0%~11.7%。这3个菌株具有提高甘蔗糖蜜发酵醪液酒精含量的潜在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穗生  陆琦  陈东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0,17(4):363-367
采用20L三联装发酵罐进行甘蔗糖蜜高浓度酒精发酵研究高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F1001菌株的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锤度为20°Bx的糖蜜对菌株生长和发酵均没影响,发酵的适宜温度为30℃,pH值4.0的发酵效果明显优于pH值3.80,传代培养16代及不同的接种量对菌株的发酵没有影响。按目前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的发酵工艺,用锤度为20°Bx糖蜜培养基培养菌株,制备种子液,然后将种子液与锤度为55°Bx的糖蜜培养基1∶1混合进行发酵,发酵50h的醪液酒精含量达到了13.2%(V/V),60h达13.8%(V/V),72h达14.3%(V/V)。发酵结束时醪液可发酵残糖含量低至0.44%,发酵效率分别为理论值88.6%(50h)、94.3%(60h)和98.6%(72h)。该菌株有望用于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生产,提高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的醪液酒精含量。  相似文献   

16.
甘蔗联合固氮菌对甘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从广西不同地方、不同品种的甘蔗分离到的甘蔗联合固氮菌若干株的固氮酶活性,并将这些菌株接种甘蔗,分析接种了甘蔗联合固氮菌的甘蔗根组织的固氮酶活性,研究它们对甘蔗叶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巴西4个甘蔗新品种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巴西B2、B3、B4号的产量,蔗糖分都优于对照品种新台糖16号;巴西B1号略差于新台糖16号、B2、B3、B4都属于高产、高糖的中晚熟的优良品种,在广西柳州和海南儋州地区表现良好,值得在我国南方蔗区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以甘蔗种植为例,对比分析两种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模式相同及不同点,认为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建立土地流转风险基金及行业保险、拓宽延伸产业及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是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甘蔗的种植由两广、越南一带借助朝贡网络延伸至长江流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对甘蔗的多种加工、食用方法,这加深了甘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也促进了甘蔗在江南的种植。南北朝隔江对峙,由于南朝人物的提倡,甘蔗的声名不胫而走,成为中国北方瞻望中国南方的重要物象。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甘蔗预切种种植方式中需要人工切制甘蔗种问题,从甘蔗外表面形态特征入手,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输送、检测甘蔗茎节的装置。该装置由机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甘蔗对中输送机构、甘茎节探测机构、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系统构成。设计并制作了样机,进行了甘蔗输送及甘蔗茎节自动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能平稳地输送蔗种并有效地检测出甘蔗种茎节信息,单根蔗种茎节漏检数不超过1个,所有样本蔗种茎节检测的总误差率为4.6%。本文设计的系统,可为自动化单芽段蔗种生产机械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