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贵州是长征中红军转战时间最长、历经地域最广的省区。在这里,工农红军不但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压跨,反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如遵义会议的召开,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红军队伍的壮大等。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与红军在黔卓有成效的后勤供应工作是分不开的。红军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后勤供应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的灵活多样的物资筹备工作,赢得了贵州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障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以后人民军队后勤供应工作的完善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前后,在共产国际直接与间接指导影响下,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四川──川陕甘──陕甘宁”的转变,经历了“求自身生存”、“打通国际路线”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最终确定革命大本营放在陕甘宁。 相似文献
4.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迫使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略转移。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业绩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党和红军努力的结果也与少数民族的帮助有密切关系,而在发动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军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我们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洪森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5):12-16
为吸引进攻中央苏区的敌军回防,以红军第7军团为主体的抗日先遣队奉命出征福建、浙江、安徽诸省,三进三出浙江西部地区,灵活机动地破坏杭州至江山段铁路、公路交通线,尽其所能牵制一部分敌军于己周围,竭力呼应中央和军委实施突围行动计划,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研究长征的原因,主要是从共产党和红军这一主观方面来进行探讨,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方面来分析,敌强我弱、列强的援助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偏差是导致红军长征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慧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5):17-23
《红星》报是长征中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其中不少关于群众工作的报道。这些报道说明,长征途中,在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的情况下,党和红军从实际出发,迅速转变观念,通过全体红军战士的热情参与,以简单高效的工作方法、严明的红军纪律获得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蒋贤斌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2)
本文论述张闻天同志在长征途中对毛泽东同志的支持,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和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抵制,以及在争取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肯定张闻天同志对长征的胜利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约20万的长征队伍中,四路主力部队都有女红军战士,共计两三千名。她们以特殊的革命意志,经受了比男战士更多的苦难,创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壮丽一 页。她们在众多战斗中浴血奋战,不仅有英勇的战士,而且涌现出许多指挥出色的“女将领”。她们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鼓舞士气、宣传群众、执行民族政策等方面成绩卓著,而且在捍卫中央正确领导、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英勇果敢。她们在救死扶伤、给养筹运的各种后勤工作中,作用重大。现代史的研究,应从为数不多的回忆资料和各种后勤工作素材,历史地评价红军女战士对长征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洪森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1,(4):24-30
自1936年5月起,为尽快适应国内抗日教亡形势发展需要,尽力争取苏联政府与共产国际的军事援助,中共中央提出了红军主力在西北会师并以打通苏联外援通道为主要任务的新战略方针。随后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陕甘,红一方面军发动了东征和西征战役,至当年10月三国大会师,跟即发动宁夏战役及西路军远征,力图从宁夏,缓远,新疆三个方向上,完成打通苏联之任务。本文试图解析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把握红军长征与打通苏联之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国年间,甘肃、宁夏地区相继修建了许多堡寨。至红军长征经过甘宁地区时,国共两党军队及地方武装就这些堡寨展开了一系列争夺和抗争。尽管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反动武装依凭各地堡寨阻击红军,使红军遭受一定的人员损失,但红军灵活采取军事、政治教育等手段,宣传我党政策,最终取得了堡内民众的积极支持,成功到达长征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思想和谐与精神统一在长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是长征胜利向前的根本保障。在长征中,我党积极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开展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教育,进行团结互助精神教育,开展群众路线、群众政策、群众纪律教育和群众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少数民族政策教育和少数民族宣传工作等。通过这些具体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内党外、军内军外等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创造出高度的思想和谐、精神统一和行动协调的局面来,由此形成了不可估量的革命合力,有力地保障了长征的最终胜利。长征中所创造的思想和谐理念和实践,启发了我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3.
莫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62-64
中央红军在曲靖地区的几个大的战略行动实现了毛泽东在三渡赤水后所设想的“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意图,并发展了这一战略设想:并将设想逐步演变为现实,是决定红军去向、横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屠春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8-1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红军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期,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和群众意识,坚定艰苦奋斗意识和奉献意识,坚定团结意识和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共领导的红军陆续进行了长征。然而这时的中日关系却以微妙的方式发展着。日本政府在中国积极推行巩固“满洲国”权益、分离华北和内蒙、打击抗日势力、拉拢和威逼国民党政府投降的外交政策。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的权益不断受损。中共领导的红军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前,提出了一系列坚决抗日的决策及声明,表明了鲜明的抗日态度,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当时中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基层文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巨大精神动力,也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文化根基。基层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巩固军队思想文化阵地,关系到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基层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和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基层文化工作在新时期、新情况下只有紧跟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部队的中心工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辩证思维方法,充分调动基层官兵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强有力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
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不同点,本文拟通过八一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呼吁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八一精神,充分认识和把握八一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软实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军事文化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或抑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军事文化软实力是军事文化因素作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作用力,军事文化软实力通过"军人"参与军事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军事文化软实力可以分为内向作用力和外向作用力。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军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必须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升我军的军事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支撑,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是包括人口文化素质、文化产业等要素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结构性精神力量,必须从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整合文化资源四个层面入手,着力推动河南文化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