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间苯二酚(R)和甲醛(F)为碳前驱体,在外加的酸性条件下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得了F127/RF复合材料,然后经碳化处理得到具有高度有序孔道结构的介孔炭材料(OMCs),通过XRD、TEM、N2吸/脱附手段(77K低温下)对其进行结构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有序介孔炭材料的BET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为770m2/g和0.65cm3/g。以有序介孔炭材料为电极制备超级电容器,对其进行直流恒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在电流密度为0.02A/g时OMC-3比容量为130F/g,1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量保持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水热法制备稳定、 高度晶化的介孔氧化铝材料(M-Al2O3-n), 通过异丙醇铝前驱体与聚四乙烯基吡啶(P4VP)模板间的酸碱自组装实现材料介孔结构的构筑, 再经高温水热处理(180 ℃)实现孔壁的晶化, 并通过担载少量的铂活性组分研究其在催化完全燃烧苯中的性能. 结果表明: M-Al2O3-n具有高度晶化的孔壁结构和典型的γ-Al2O3晶型; M-Al2O3-n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335 m2/g)、 孔容(1.36 cm3/g)和均一的孔径分布(16.1 nm); M-Al2O3-n具有粗糙的表面结构及丰富的纳米多孔结构; 该材料负载少量的铂(质量分数为03%)活性组分得到的新型催化材料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即可将苯类VOCs完全催化燃烧.  相似文献   

3.
吸附法去除低温水体中的磺胺类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磺胺类抗生素产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考察天然矿物材料(火山渣)与资源转化材料(骨炭和菌糠)对4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噻唑(ST)、 磺胺甲基嘧啶(SM)、 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恶唑(SMX)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3种材料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为: 菌糠>火山渣>骨炭; 当水体中4种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均为5 mg/L时, 菌糠对其吸附率>80%, 吸附量为1.60 mg/g; 采用质量分数为10%的Al2(SO4)3改性火山渣和骨炭后, 二者对4种抗生素的吸附率>60%, 吸附量>0.24 mg/g; 最佳吸附pH值为4~6; Fe3+,Mn2+,NH+4,Cl-,硬度和碱度等对菌糠吸附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基质,经Fe2+/Fe3+改性加载纳米级铁氧化物颗粒,得到新型磁性生物炭材料(MBC),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吸附.利用VSM,SEM-EDS,XRD,FTIR等综合分析磁性生物炭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质表面加载磁性γ-Fe2O3颗粒,分布均匀,其饱和磁化强度达13.53Am2/kg.磁性生物炭投加量1.25g/L、吸附时间24h、水体pH为5.0时,Cu2+吸附量为67.68mg/g,较生物炭基质吸附量增加60.08%.磁性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污泥基磁性生物炭吸附效果显著,兼具便于从水体中分离的优势,可实现“以废治废”的环保目标.  相似文献   

5.
选择火山渣、 骨炭、 粉煤灰和锰砂为吸附材料, 考察其去除水体中F-和SO2-4的性能, 并将火山渣和骨炭进行改性, 研究其改性后的动力学规律. 结果表明: 火山渣和骨炭对F-的吸附量分别为0.092,0.041 mg/g, 对SO2-4的吸附量分别为5.72,3.99 mg/g; 粉煤灰和锰砂对F-的吸附量均低于0.020 mg/g, 均未吸附SO2-4;Al2(SO4)3可作为改性剂; 经质量分数为10%的Al2(SO4)3联合热改性后火山渣对F-的最大吸附量为0.099 mg/g; 经质量分数为10%的Al2(SO4)3化学改性后火山渣对SO2-4的最大吸附量为5.93 mg/g; 二者动力学吸附规律均符合准二级方程.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高锰酸钾(KMnO_4)、浓硫酸(H_2SO_4)、过氧化氢(H_2O_2)、乙酸(CH_3COOH)为氧化插层体系,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石墨基炭材料.采用7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_(18)(3~7)研究不同氧化插层体系配比对石墨基炭材料膨胀体积的影响;通过拉曼光谱(RSM)、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仪(BET)表征石墨基炭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当氧化插层体系配比为m(KMnO_4(g))∶V(H_2SO_4(mL))∶V(H_2O_2(mL))∶V (CH_3COOH(mL))=1∶10∶2∶2时,在40℃恒温水浴下搅拌60 min,80℃下干燥4 h制备得到可膨胀石墨;然后,在700℃下高温膨胀得到石墨基炭材料.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石墨基炭材料的最大膨胀体积为230 mL/g.经氧化处理过的石墨高温膨胀后石墨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无序度增加,结晶度减小;石墨基炭材料的外观蓬松,呈卷曲状,层间孔隙大小明显;最大吸附量可达到75.9 cm~2/g,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孔隙结构直径为369.10nm,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本研究成果可为石墨基炭材料的制备提供方法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孔炭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孔硅分子筛SBA-15为模板,蔗糖为炭源,炭化温度为700℃制备中孔炭材料,利用透射电镜(TEM)和N2吸脱附等温线表征该材料的结构与形貌.以中孔炭材料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组装成扣式电容器进行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漏电流、自放电、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孔结构呈二维六角有序分布:该样品的孔体积为1.88 cm3/g,比表面积为1 394m2/g,具有典型的中孔结构和集中的中孔分布,它的最可几孔径为3.4 nm;制备的中孔炭作电极材料组装的超级电容器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500 mA/g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循环10 000次的平均比电容高达95 F/g,比容量波动范围仅为-4%~4%.  相似文献   

8.
微孔有机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在非均相催化、吸附、分离和气体存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它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全部由有机分子的构建块组装而成的微孔(孔径小于2.0nm)固体.依据设计策略的不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4种:(1)通过交联反应阻止链密堆积的超交联聚合物;(2)通过刚性和扭曲基团阻止链密堆积的自具微孔聚合物;(3)通过大共轭?-体系刚性结构组建的共轭微孔聚合物;(4)通过适宜的官能团发生可逆地缩合反应来制备的共价有机骨架聚合物.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自具微孔聚合物和共轭微孔聚合物.  相似文献   

9.
以硅铝溶胶前驱体, 与聚乙二醇软模板剂混合, 水热处理后制备微孔-介孔硅铝分子筛. 采用X射线衍射(XRD)、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N2吸附-脱附、 透射电镜(TEM)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微孔\|介孔硅铝分子筛的理化性质. 将所得微孔-介孔硅铝分子筛作为苯酚叔丁醇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利用苯酚的转化率测试材料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聚乙二醇作为软模板产生介孔结构, 且聚乙二醇加入量可影响硅铝分子筛的结晶度;   当聚乙二醇的加入量不同时, 苯酚的转化率受影响; 当聚乙二醇用量为8 g时, 苯酚转化率最高, 可达95.5%.   相似文献   

10.
以两种煤沥青的四氢呋喃溶液作包覆剂,采用真空-液相法对人造石墨进行沥青炭包覆改性处理,将得到的样品与人造石墨分别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测试,并组装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沥青炭不仅包覆在人造石墨颗粒的表面,而且会填充到其孔隙中使平均孔径减小;沥青炭包覆导致人造石墨近表面区域的无序度增大,但不会改变人造石墨的晶体结构;改质沥青炭包覆人造石墨样品的比表面积从4.27m~2/g降至1.65m~2/g,首次库伦效率提高3.5%,不可逆容量降低10.9mAh/g,循环性能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KOH为活化剂、氧化交联淀粉为原料制备了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最佳工艺条件是:活化温度850℃,活化保温1.5 h,碱炭质量比为2∶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淀粉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 493.9 m2/g)和高比容量(218 F/g).通过氮吸附表征其孔结构.以其作为电极材料组装在模拟超级电容器中进行充放电性能和循环伏安法测试,在300 mg/g KOH水系电解质溶液、较高电流密度下,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活性炭表现出较好的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农业资源废弃物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及水体农药污染问题,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 采用水热炭化法制备水热炭, 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玉米秸秆水热炭的表面形貌和官能团进行表征,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pH值、 离子强度、 初始浓度以及制备温度对玉米秸秆水热炭吸附水中阿特拉津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 水热炭产生炭微球结构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 水热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70, P≤0.001), 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方程(R2≥0.992, P≤0.001), 为非线性吸附且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 玉米秸秆水热炭对水中阿特拉津最大吸附量(298 K)为8.862 mg/g, 最大去除率为69.74%; 水热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随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吸附量随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的水热炭可有效吸附水中的阿特拉津,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为玉米秸秆再利用和水体净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版剂,通过自组装,制备聚苯乙烯微球。经过氧化和高温炭化转换成硬炭微球。考察了硬炭微球作为锂离子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硬炭微球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05 mA·h/g,40次循环后保持在304 mA·h/g。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高分子材料载体制备一种固体缓释抑菌剂,对其进行表征,检验其缓释及抑菌效果.将挥发性中西药复配抑菌液吸附于特定的超高分子材料载体,对超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考察,观察其微观结构,并对固体缓释抑菌剂的缓释效果和抑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高分子材料的拉伸断裂应力为28.79 MPa,抗冲击强度为78.85 kJ·m-2,超高分子材料的孔隙率为69.17%,抑菌液吸附量为0.58 g·cm<sup>-3,抑菌液吸附率为141.38%;固体缓释抑菌剂的有效释放时长为10 d,对多种致病菌的平均杀灭率均高于99%;超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度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抑菌液吸附率;固体缓释抑菌剂释放速率稳定,在空气中分布均匀,缓释效果和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微波辅助水热法合成了二硫化钼(MoS_2)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形貌、结构、吸附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有CTAB存在的生长条件下,MoS_2纳米片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表面多孔隙的中空微球结构;而在无CTAB存在的情况下,得到的样品为MoS_2纳米片的无序堆叠。利用亚甲基蓝(MB)溶液对2种MoS_2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0.04 g MoS_2纳米片10 min吸附量为32.42 mg/g,而0.03 g MoS_2自组装微球10 min吸附量即可达到38.15 mg/g,显示出了更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酵母菌为原料,通过预处理-炭化-活化工艺制备了单细胞微米炭球,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BET)等手段对单细胞微米炭球的结构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单细胞微米炭球为黑色粉末,系无定形炭结构;单细胞微米炭球保持了酵母细胞椭圆形的形貌,分散均匀且形貌一致,平均尺寸约为1.81 μm×1.03 μm,比表面积达到1.61×104 cm2/g,孔径集中在0.9、29和36 nm附近,具有丰富的孔结构。通过进一步考察单细胞微米炭球对盐酸四环素的吸附行为,证实所获得的单细胞微米炭球对四环素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吸附容量可达23.73 mg/g,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三嵌段共聚物F127和纳米CaCO_3分别为软硬模板剂,采用有机-无机自组装方式制备双介孔炭(BMCs)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借助XRD、Roman、SEM、TEM、氮气吸脱附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所制双介孔炭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软硬模板剂比例与热处理温度对其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中间相沥青、三嵌段共聚物F127、纳米CaCO_3质量比为2∶1∶7时,所制备的双介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563.2 mAh/g,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81.25%,在2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206.3mAh/g;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双介孔炭孔道结构逐渐坍塌,其可逆储锂容量不断降低,在热处理温度为1800℃时降到最低值,当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2300℃以上时,因石墨微晶排列有序度大幅提高,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脱出,由此导致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又开始不断增加。热处理温度低于2300℃时,材料的储锂容量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缺陷及孔隙,在2300℃及更高温度进行热处理时,材料的储锂容量主要为层间插锂容量。  相似文献   

18.
资源化利用椰壳炭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四环素,对其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了pH值、椰壳炭投加量、四环素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椰壳炭以微孔和介孔为主,比表面积达478.45 m2·g-1.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四环素废水,投加500 mg·L-1椰壳炭,处理15 min,去除率可达98%.椰壳炭对四环素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单分子层表面吸附为主,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农业废弃物大豆秸秆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以大豆秸秆为原料、柠檬酸为改性剂,制备出一种柠檬酸改性大豆秸秆吸附剂(CA-SS),对其进行扫描电镜测试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对比研究了大豆秸秆改性前后对铜离子(Cu2+)的吸附性能,分析了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镍离子(Ni2+)对Cu2+吸附的影响,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改性过程保留了大豆秸秆的多孔结构,并为其添加了羧基功能团;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 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大豆秸秆经过改性对Cu2+的吸附能力由10.44 mg/g 提高到了19.14 mg/g,主要是因为柠檬酸为大豆秸秆提供了起离子交换作用的羧基功能团;Ni2+未能影响CA-SS 对Cu2+的吸附,而Cu2+抑制了CA-SS 对Ni2+的吸附。CA-SS 是一种对Cu2+有较好吸附性能的廉价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Zn掺杂对Ni-MOF-74的CO2/N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以Zn、Ni为中心原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双金属ZnxNi1-x-MOF-74材料,并通过XRD、TG-DSC、SEM等对其在不同金属掺杂比例下的材料物化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究双金属协同作用对材料结晶度、热稳定性、晶体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在热力学温度为273、298 K、压力为0~100 kPa的条件下测试一系列ZnxNi1-x-MOF-74的CO2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Zn0.5Ni0.5MOF-74吸附性能最佳,当273 K、100 kPa时,对CO2的吸附量最大,可达149 cm3/g;当热力学温度为298 K、压力为100 kPa时,根据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deal adsorption solution theory)估算CO2/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