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雅风 《科学通报》1958,3(18):574-574
中国科学院在中共甘肃省委的大力支持下,今年6月中组织了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大规模开展了祁连山现代冰川的考察。考察的目的在于了解现代冰川的分布、类型、储藏量,以及现代冰川对各河流的具体补给关系,以便选择适当地区,开展人工融化冰雪的实验,寻找经济有效的方法,扩大水源,改变河西和柴达木盆地的干旱面貌,适应这个地区工农业急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贡嘎奇观     
冰川世界 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有现代冰川74条。由于贡嘎山地区气候潮湿,降水十分丰富,在雪线的高度上,一年降水可达2000-3000毫米,使得在雪线以下仅隔几百米紧接着就是森林。贡嘎山属于海洋性冰川发育区,与其他青藏高原内部的高山有着明显的不同。像昆仑山、唐古拉山、藏北高原以及祁连山等气候干旱的地方,属于大陆性冰川发育区,雪线以下全是荒凉、裸露的山坡,根本看不到森林。而在贡  相似文献   

3.
林青 《科学之友》2010,(4):38-41
冰川,是高海拔深山冰雪运动的沉积产物,它奇特而瑰丽,又因远离人世而格外神秘。冰川又是高原河流的水源地,它养育了太多的陆地河流,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天物。我国是冰川富有国,有多达5万多条冰川,冰川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水平也在世界前列。至目前,我国科学家们先后登临和考察过的冰川已达150多条。我国科学家发现最早的冰川是"七一冰川",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祁连深山里。它的瑰丽迷人不仅吸引着科学家、探险家和高山旅游者,而且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  相似文献   

4.
陈济生 《科学通报》1959,4(5):147-147
长江的水利资源異常丰富,年逕流量为黄河的20倍以上;流域內水力蘊藏量达2.3亿瓩,相当于美国水力蘊藏量的2.7倍,約佔我国水力蘊藏量的40%。 長江总落差逾5,000公尺,其中99%以上集中在宜昌以上佔河流全长三分之二的上游河段中。从自然条件看,上游河段多在高山峽谷区,干支流上能找出很多优良的壩址兴建水利樞紐,形成水庫,以調节逕流、利用水力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灌溉事業。上游河段的最后一段为奉节宜昌之間著名的長江三峽,河岸高峻,河谷山坚硬的岩石組成,而且其上峽谷丘陵地带人烟稀少,可以在淹沒損失很小的条件下修建高水头水利樞紐,形成長江上最大的超巨型水庫。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冰川的近期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潮海 《科学通报》1988,33(8):620-620
自七十年代中期祁连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测量了若干冰川末端的变化以来,祁连山冰川的变化趋势如何?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于1984—1985年对祁连山东、中、西段的水管河4号冰川、“七一”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再次进行了重复固定标志测量和  相似文献   

6.
孙作哲 《科学通报》1981,26(6):366-366
一、研究概况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公里,面积21.45平方公里,位于祁连山西部大雪山北坡,是祁连山最长的一条山谷冰川。该冰川的物理特征在我国大陆性冰川中具有代表意义。1959—1962年间,曾在该冰川末端附近设立过我国第一个冰川定位观测站。首次利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方法绘制了该冰川大比例尺(1:10000)地形图。  相似文献   

7.
天山冰川作用流域能-水-质平衡和水文流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尔泗 《科学通报》1993,38(10):925-925
本项研究基于1986—1989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开展的高山冰川作用流域气候、水文和冰川综合过程观测试验,探讨高山冰川区能-水-质平衡过程及其和水文流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天山冰川消融和水文流量模型.该模型把气候变量和冰川作用流域的物理过程联系起来,而又把该过程和径流的形成联系起来。将常规气象要素输入模型,经过流域响应模拟,再模拟计算出流域出口处的逐日流量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迪敬 《科学通报》1959,4(5):175-175
中国科学院与水利电力部于1959年2月1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調考察規划会議。会議决定动員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协作精神,統一布置、分工負責进行西部地区南水北調的考察、勘测、研究工作,为今后規划設计提供必要资料,并初步拟定了1959年的工作計划。参加会議的單位有中国科学院綜合考察委員会和地質学部的所屬有关單位、水利科学研究院、長江流域規划办公室、黄河水利委員会、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中央各有关部門及有关高等学校。我国是一个水利資源很丰富的国家,地表逕流达26,500亿公方,但是这些逕流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勻,逕流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黄河流  相似文献   

9.
朱崗崑 《科学通报》1959,4(3):76-76
去年6月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了有效地解决西北地区的水源不足問題,曾提出要研究人工促进冰雪消融、人工降冰和消雹,以及抑制水库蒸发和合理計算灌溉定额等科学問題。这一倡议迅即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在过去短短半年的时期內,这几項都以河西地区为重点先后积极展开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关于祁连山人工降水试验以及考查祁連山现代冰川的分布、类型和储量,已有较詳細的报导,本文着重敍述我们在祁连山进行融冰化雪试驗若干初步經驗、体会和其中的一些问題。  相似文献   

10.
贡嘎山不仅是蜀山之王,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最高峰,而且还是喜马拉雅山以东的东亚地区的第一高峰。以贡嘎山为中心的大雪山脉以及东横断山区,是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贡嘎山有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质地貌景观,以神奇壮丽的雪峰、冰川、高山湖泊、温泉群等景观组合为特色。  相似文献   

11.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0,25(8):363-363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地区,多年冻土也十分发育。为了研究冰川冻土形成、发育和演变的热量条件,从六十年代起,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就开展了太阳辐射和地表热平衡观测研究。二十年来,在我国西部高山冰川和多年冻土区一共进行了18个点的观测。1975—1976年在青藏铁路冻土研究中,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地表面能量转换的周年资料,促进了高原冻土和高原热力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晓军 《科学通报》1988,33(9):693-693
高山地区气温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直接影响着冰川表面物质收支的增减和雪线的升降。如果气候波动具有某一变化趋势,则冰川就将通过自身速度的调整,改变冰川的规模以适应改变了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发现.气候变暖正在促使部分高山上升得更快,原因是气温上升融化了沉重的冰川,地壳在摆脱了冰川的重量后上升得更快。科学家解释说,厚重的冰川迫使地壳下沉,一旦冰川消失,地壳便会反弹,失去冰川覆盖的山体会相对迅速地上升。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园柏年轮与我国近千年气候变化和冰川进退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玉玺 《科学通报》1982,27(21):1316-1316
冰川附近与高寒山地林带上限的单棵树木年轮能反映冰川进退和气候的变化。因此,我们将1976—1978年在祁连山林带上下限采集的四棵园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的年轮资料(其中最长的935年是我国目前所采集到的最长的年轮)作了全面分析,研究了我国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冰川对21 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施雅风  刘时银 《科学通报》2000,45(4):434-438
中国现代冰川面积59406km^2,冰储量约为5590km^3,可分为3类,即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分别占22%,46%和32%,其对全球变暖响应特征有较大差别,自小冰期盛时(17世纪)以来,西部高山区平均升温1.3升,冰川的萎缩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20%,预估2030,2070和2100年的升温值分别为0.4~1.2,1.2~2.7和2.1~4.0K,届时冰川面积将分别减少12%,28%  相似文献   

16.
一 从甘肃省嘉峪关市启程一路西南行,穿过浩瀚戈壁和荒原后,就进入了祁连山的褶皱山峦地带.再经过约2 h崎岖山路的颠簸之后,我们来到了"七一冰川"山下的一片开阔地.这里是"七一冰川"的登山起点,海拔3 700 m.  相似文献   

17.
在俗有“万宝山”之称的祁连山北麓,著名的丝绸古道河西走廊中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先已开发的有“七一”冰川探险旅游区,有人迹罕至的香巴拉原始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区,有气象万千的黄城草原风光旅游区,有驼铃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任炳輝 《科学通报》1963,8(7):71-71
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和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为了检閱五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于4月22—30日在兰州举行了第一次学术会議。会上宣读論文和报告70多篇(其中外单位有14篇),大体上可以归納为以下四个方面: 1.普通冰川和冰川气候方面:几年来基本上查明了祁連山、天山、慕士塔格——公格尔山区的冰川分布和数量。上述山区冰川面积为6,800平方公  相似文献   

20.
近期新疆东天山冰川退缩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开明  李忠勤  高闻宇  王林 《科学通报》2011,56(32):2708-2716
新疆东疆盆地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 流域内大部分河流的补给依赖于东天山高山区丰富的降水与冰川融水. 1981 年中日联合考察和2009 年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对该区博格达峰3 条冰川考察表明, 夏季消融强烈, 并有加速退缩趋势. 基于1962/1972 年地形图及近期的ASTER和SPOT5 遥感影像资料, 研究了博格达山脉203 条冰川和哈尔里克山75 条冰川的进退情况. 结果表明: 在1962~2006 年间博格达峰地区冰川面积减小了21.6%(0.49% a-1), 长度平均退缩181 m,冰储量减小了28%; 1972~2005 年间哈尔里克山冰川面积减小了10.5%(0.32% a-1), 长度平均退缩166 m, 冰储量减小了14%. 南坡冰川退缩快于北坡, 其中博格达山脉南北坡冰川面积分别减小了25.3%和16.9%, 哈尔里克山脉分别减小了12.3%和6.6%. 小于0.5 km2 的冰川退缩最为强烈,而大于2 km2 的冰川将会成为未来径流的主要贡献者. 东疆盆地水系的冰川消融总体呈增强趋势, 水资源处在不断恶化之中. 该地区坎儿井数量及其水量的锐减, 以及有无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的显著变化均与上游冰川退缩有关, 未来将会对下游的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盆地的水资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