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提高电磁离合器的最高转速,增加最大传递扭矩,提出了一种新型线控离心球臂接合装置式电磁离合器,利用线控离心球臂接合装置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离合器的平稳接合,通过电磁线圈的通断电实现离合器分离过程和接合过程的控制。基于电磁有限元法,利用Matlab中的PDE工具箱对离合器衔铁行程处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结合电磁离合器工作原理,建立电磁离合器动态响应时间数学模型,并进行精确的计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线控电磁离合器的最大传递扭矩为200 N·m,平均功率为18 W,最高转速可达3 500 r/min,动态响应时间为0.32 s,与现有电磁离合器相比,其各方面性能均有显著提高,且作为动力换挡离合器使用时,其动态响应特性满足自动变速器换挡时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牛顿力学方法分阶段建立变速器的动力学模型,运用显式动力有限元方法获得单向离合器接合产生的冲击激励.将单向离合器接合产生的激励和传动系输入扭矩的激励叠加,计算了变速器输出端的扭矩、转速响应,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本文提出的动态接合特性仿真方法对于可控式单向离合器的新型变速器换挡特性研究具有良好的分析效果,相关测试及计算方法对由单向离合器与齿轮副形成的传动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断油控制对AMT换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发电机驱动式自动变速操纵系统,以离合器的输出轴转速和离合器输入轴与输出轴转速差为控制参数,采用PD控制算法控制升挡时离合器的接合过程 ;同时控制发动机断油电磁阀的断油与供油规律,实现对发动机(即离合器输入轴)输出转矩和输出转速的有效控制.研究表明,该种换挡控制方法缩短了换挡时间,减小了滑磨角.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非平稳随机循环载荷等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变速离合器接合过程平稳性问题,提出了面向离合器接合过程控制的不确定性估计方法。以某5t装载机V型工况重载后退作业离合器接合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扭转振动方程降阶处理,在构建非平稳随机循环载荷不确定项参数表达与离合器接合摩擦转矩时变模型的基础上,得到离合器接合过程主从动端转速差的不确定性表达。通过变速器参数标定、台架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离合器接合平稳特性分析及不确定项阈值估计。所提出的不确定性估计方法对类似强不确定性离合器接合的鲁棒控制器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某款SRV AMT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2个性能评价指标,即冲击度、滑摩功,通过对离合器起步接合过程的详细分析和某款SRV AMT起步试验的数据量化分析,确定离合器接合量和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对象,并得出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最后指出了离合器起步控制的关键阶段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优化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自动控制问题,对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冲击度和滑磨功进行分析,提出了冲击度与离合器分离轴承接合速度的关系模型,编制了仿真程序进行求解。采用人体主观感受和实际试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挡位离合器接合的冲击度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同挡位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优化控制准则,该准则为离合器的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晓红 《科技信息》2008,(36):112-113
本文论述了离合器的系统模型,分析了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两个性能评价指标——冲击度、滑摩功。确定了离合器接合量和接合速度作为控制对象,并得出了“快-慢-快”的接合控制规律。根据离合器控制策略,完成了汽车起步离合器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8.
针对AMT重型越野车离合器接合过程中故障多发且不易诊断的问题,基于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 SDG)模型,为离合器接合过程的故障诊断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以离合器接合过程中最复杂的车辆起步接合为例,建立了其工作过程的SDG模型,通过实际测得量以及对模型中节点和有向边的分析,查找出故障源,完成故障诊断功能. 结果表明,SDG模型对于AMT系统离合器接合过程故障诊断有效且实用.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压电陶瓷离合器的结构,给出了这种结构的离合器的初步实验结果.文中给出了这种新形离合器的结构图,分析了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压电陶瓷离合器是一种耗能少、接合速度快、输出转矩大的离合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大差速比平地机离合器接合过程中车辆冲击和摩擦片温升问题,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大差速比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换挡过程中油压上升速度以及油压大小对车辆冲击加速度和离合器滑摩功的影响规律。为了改善离合器的接合性能,以平地机设计许用加速度为依据,以减小滑摩功为目标,提出了油压快速上升和慢速上升两阶段控制方案,为平地机离合器的设计提供依据。仿真结果表明:离合器的滑摩功随着油压上升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冲击加速度随着油压上升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离合器的滑摩功随着接合油压的增大而减小,冲击加速度随着接合油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及所提出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考虑离合器摩擦系数变化及离合器性能衰减的湿式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车辆起步过程动力学模型,以车辆起步过程冲击度、滑摩功和起步滑摩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方法获得了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最优传递转矩。针对离合器摩擦系数变化及离合器性能衰减对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压力控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离合器压力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以实现对离合器最优传递转矩的跟踪。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能够在离合器摩擦系数变化的情况下实现对离合器最优传递转矩的有效跟踪,跟踪误差不大于0.02 N·m,且能够适应摩擦性能衰减导致不同寿命阶段摩擦系数的不同变化规律,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ifferential,PID)控制策略相比具有更精确的控制效果和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张超  于大海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36-38,46
从离合器原理出发,采用无线传输技术,设计一种能实时动态遥测离合器分离与结合过程中的扭矩、转速和温度的系统。软件部分采用Labview设计,能给出扭矩测试曲线及温升特性曲线等,并能给出判别结果。本系统的设计为整车厂家和离合器生产厂家在工况情况下判别离合器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考虑间隙、时变啮合刚度和综合传动误差的基础上,建立了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设计了评价该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通过对系统分岔与混沌特性的研究,揭示了系统响应随激励频率变化时所经历的倍周期分岔、准周期分岔和阵发分岔等通向混沌分岔路径共存的复杂分岔路径,体现了超越离合-单行星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复杂性态;总结了离合器参数对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为相关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轻型货车离合器工作载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轻型货车离合器的工作转矩、工作转速 ,离合器接合时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的转速差 ,离合器接合过程中的滑磨时间及离合器使用频次 试验数据表明汽车离合器的工作转矩分布图呈现两个峰值 ,可以用一个Weibull分布和一个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来描述 笔者运用优化技术估计了混合分布的参数 建立了各个工作载荷的统计模型 ,估计了各个模型的参数 研究得到的离合器工作载荷的统计模型对汽车传动系零部件可靠性设计、试验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调速离合器的三种常用控制方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它们在动态特性上的共同特点和用于多机联网优化运行的可行性。可为调速离合器的控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组合遗传优化方法设计膜片弹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对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和应力-变形特性的综合分析,考虑各种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滚柱轴承离合器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滚柱轴承离合器是一种高性能离合器,它同时兼有离合器和轴承的功能。离合器的动态特性对整个系统有着和很大的影响。利用接触力学和振动力学理论对滚柱轴承离合器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滚子沿接触线受力的载荷分布,通过分析表明,滚柱轴承的离合器的扭转刚度是非线性的,说明系统具有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电控离合器的控制性能,运用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下层控制器系统承担执行上层控制器指令的使命,下层执行机构及其动力学系统精确建模有助于提高电控离合器控制系统响应品质。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该控制器跟踪理想动力系统轨迹的性能良好,且具有对外部干扰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9.
从湿式双离合器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径向嵌套式湿式双离合器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车辆起步时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某一款轿车实测参数比较结果基本符合,由此证明径向嵌套式湿式双离合器的设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以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AMT)的离合器结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以输入非线性动力传动系统数学模型。进一步主基于微分几何的反馈线性化方法,将原非线性系统等价为完全可控型线性模型。对该系统实施PID控制,跟踪理想整车加速度,并作了计算机仿真,仿真及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跟踪性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