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芽孢杆菌组合对海水养殖水体COD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得一种降解性能优于单菌株的菌株组合,更好地改善目前工业化密度养殖的水体水质。【方法】从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分离降解效果良好的单菌株,根据菌株之间的拮抗效应,按照2株菌或3株菌进行组合,研究各组合菌株的降解效果。【结果】2株菌的组合第6天时COD含量的均值为422.57mg/L,标准差为63.85,3株菌的组合第6天时COD含量的均值为365.61mg/L,标准差为67.63,说明3株菌的组合整体降解效果比2株菌的组合好,且更容易获得降解效率高的组合,但并不是所有3株菌的组合降解效果都优于2株菌的组合。【结论】确定最优菌株组合为C14(菌株B2,菌株B6,菌株B11),COD降解率为64.29%。经鉴定,菌株B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6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B11为嗜碱性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为今后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杜仲降血压的主要成分是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采用表面灭菌法从杜仲枝条、树皮中分离得到3株可以产生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的内生真菌,其中菌株YH001通过形态观察和Z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茎点霉属菌株(Phomopsis),摇瓶培养检测发酵液中PDG产量后发现菌株YH001的PDG产量可以达37.98mg/L.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YH001的培养基中的显著影响因素为绿豆粉、葡萄糖和硝酸钠的含量,对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终菌株YH001PDG产量可达75.56mg/L.  相似文献   

3.
150株小单孢菌的分类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承德地区土样中分离出来的150株放线菌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初步鉴定为小单孢菌属菌株.从中选出100株与3株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已知菌株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通过测定发酵液的化学效价,筛选出2株庆大霉素效价高的野生型菌株,其中菌株80221的化学效价为983.58 mg/L,菌株80177的化学效价为1 076.88 mg/L.  相似文献   

4.
飞船搭载菌株的阿维菌素B1a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维链霉菌HY1进行飞船搭载后,筛选得到了24株高产且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它们的总效价比出发菌株HY1提高24%以上,最高的达到了83%.同时,用HPLC法筛选B1a化学效价较高菌株,最终得到菌株2株,其中菌株HY365的总效价为5 924.7 mg/L,它的B1a化学效价为3 894.8 mg/L,占总效价的比例达到65.74%;HY516的B1a化学效价为3 151.9 mg/L,占总效价的59.90%.  相似文献   

5.
乳酸菌发酵产生共轭亚油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用嗜酸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1.1854、干酪乳杆菌(L.casei)Bs5、Bs7及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318进行发酵,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亚油酸,发酵物用正己烷萃取纯化,测定其紫外吸收发现,菌株1.1854、Bs5、Bs7均在234nm处得到共轭亚油酸的特征吸收峰,共中菌株1.1854的吸收值最大,在MRSF培养基中加入0.1%亚油酸,接种菌株1.1854,37℃静置培养24h,为产生共轭亚油酸的最佳条件,用脱脂牛奶作培养基,获得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以纯品共圈亚油酸为标准,在234nm处作标准吸收曲线,可计算出发酵物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天然脂肪酸.以嗜酸乳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选育,获得1株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紫外照射选择30 s为适宜的照射处理时间,诱变菌株酶活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51倍.对培养基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酶活是未优化前的1.1倍.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照射的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诱变,从中筛选出一株优势正突变菌菌株B2,并对其形态,生长条件及产鼠李糖脂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亲本B0,菌株B2产鼠李糖脂产量大幅度增高,从0.82 g/L增加到2.71 g/L。菌株形态为杆状菌。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为30℃,甘油30 g/L,酵母膏2 g/L,微量元素5 m L/L。研究结果表明从重金属含量高的制革污泥中筛选得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经紫外诱变后可显著提高产鼠李糖脂产量,并进一步确定诱变后的菌株产鼠李糖脂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鼠李糖脂的量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株高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自然生境中的产色素菌株,从淡水鱼体中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红色色素的Sm-128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Sm-128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及薄层色谱分析,证实Sm-128菌株所产色素为灵菌红素,粗品产量达475 mg/L.  相似文献   

9.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真菌,经鉴定为多形单毛孢,该菌株能产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碳源优化选择表明葡萄糖和蔗糖复合碳源为最佳碳源,当葡萄糖和蔗糖以质量比9∶1复合,添加总糖量为100 g/L时,培养10 d后,生物量达到15.45 g/L,产油率达到77.1%,总多不饱和脂肪酸产量达到8450.1mg/L.其中,十八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产量分别能达到640.9,1947.3,333.4和292.3 mg/L.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B .9菌株菌体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应用均匀设计的方法 ,对B .9菌株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 ,得到的优化条件为 :丙酸钠 1.0g/L ,乙酸钠 1.1g/L ,麸皮 0 .7g/L ,(NH4 ) 2 HPO4 1.2g/L ,ZnSO4 ·7H2 O 5mg/L ,MnSO4 ·H2 O 0 .4mg/L ,MnSO4 ·7H2 O 135mg/L ,CoCl2 ·6H2 O 3mg/L ,FeCl3 ·6H2 O 10mg/L。将色素提纯后菌体色素含量比原培养基菌体色素含量提高 16 1%。  相似文献   

11.
采用TTC-CaCO3复合平板法筛选丙酮酸(盐)高产菌株,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丙酮酸(盐)的液体发酵条件及其产物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丙酮酸(盐)液体发酵培养的最优维生素组合为盐酸硫胺素0.015 mg/L,烟酸9 mg/L,生物素0.020 mg/L,盐酸吡哆醇0.35 mg/L;最优提取条件组合为:萃取剂种类为磷酸三正丁酯,发酵液与萃取液体积比为1:2,提取温度为20℃,其中萃取剂种类、发酵液与萃取液体积比对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丙酮酸(盐)发酵产物浓度及提取率均基本达到国内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离子交换法吸附分离发酵液中的丙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9种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费氏丙酸杆菌发酵液中丙酸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ZGA330对含有12.6g/L丙酸的发酵液丙酸的静态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44.9mg/g;动态吸附过程中对发酵液中主要营养成分糖、氨基酸吸附很少,而对丙酸吸附量高达205.5mg/g。成功地通过树脂吸附将发酵系统中的丙酸分离出去,实现了维生素B12的高密度发酵,维生素B12的产量由9.1mg/L提高到13.1mg/L,增加了0.44倍。研究结果为丙酸的发酵与吸附分离耦合过程研究提供了基础,丙酸吸附分离后的发酵液继续进行维生素B12发酵生产可以解除丙酸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维生素B12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米根霉L - 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NRRL395HS99为菌种,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为碳源,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在摇瓶上确立了最佳发酵条件.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了50L罐的发酵试验,比较了摇瓶和50L罐发酵的异同。在50L罐中,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130g/L左右、以重质碳酸钙为中和剂、硅油为消泡剂发酵58-59h可产酸110g/L以上,转化率达87%左右。重质碳酸钙应用于米根霉L-乳酸发酵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入侵植物胜红蓟内生真菌转化柠檬烯产物的抑菌活性,以柠檬烯二醇作为标品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筛选具有转化柠檬烯能力的胜红蓟内生真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菌株的转化产物进行分析,并对其生物转化柠檬烯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从22株胜红蓟内生真菌中共筛选得到14株具有转化柠檬烯能力的菌株,其中,有6个菌株的柠檬烯转化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含有柠檬烯-1,2-二醇;菌株Diaporthe phaseolorum(wl01)的柠檬烯转化产物中,柠檬烯-1,2-二醇的质量浓度最高(3.43 mg·mL-1);菌株Alternaria alternata(wp06)生物转化柠檬烯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意大利青霉类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效果为(40.03±3.58)%.  相似文献   

15.
米根霉发酵生产L( )-乳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米根霉发酵生产L( )-乳酸的研究进展.米根霉是生产L( )-乳酸的理想菌种,目前主要集中在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提取分离操作以及新型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控制米根霉菌体的形态可提高菌株产酸的能力,操作简便.提出今后应从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定向选育出高产L( )-乳酸的基因工程菌株,优化发酵工艺,改进发酵设备和选择合适的固定化载体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从而降低生产L( )-乳酸的成本,加大乳酸衍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扩大L( )-乳酸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米曲霉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采用快速显色的平板初筛方法,得到三株曲酸产量较高和产酸性能比较稳定的米曲霉突变菌株,并从中筛选出产酸能力最高的米曲霉菌株10V-2。经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找出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产酸培养条件,使其摇瓶发酵曲酸产量达到30.51 m g/L。  相似文献   

17.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18.
嗜热乳酸杆菌T-1发酵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产L-乳酸的一株细菌T-1进行了营养缺陷型的初步鉴定,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鉴定出蛋白胨中的某些物质是它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加入蛋白胨后,在同样时间下比不加蛋白胨时菌体量明显增长;蛋白胨含量为15g/L时,发酵L-乳酸产量达到85.0g/L,比不加蛋白胨时的产量提高了48%;转化率为81.0%,比不加蛋白胨时的转化率提高了25%,从其发酵特性试验得出了T-1的最适发酵条件。发酵液中L乳酸的纯度为99.396。  相似文献   

19.
以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病原菌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牛津杯法等方法,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SJ100001对尖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SJ100001菌株抑菌活性成分的来源、SJ100001菌株发酵液的最佳发酵条件及其理化稳定性;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测定,探究SJ100001菌株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