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交人很熟,地亦熟,事不熟,只好画诺,其责仍在诸君。余抱先做人、再做事、次做官目的而来。故官可以不做。而事不可不做;事可以不做,而人不可不做。” 相似文献
2.
3.
涉足外交舞台
汪大燮(1859年~1929年),字伯唐(或伯棠),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浙江世家望族。汪大燮自幼聪颖,光绪四年(1878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举人。其后屡次会试不第。 相似文献
4.
杨杰。字耿光。1898年1月25日。出生于云南大理,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先后毕业于云南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等。其一生业绩主要体现在军事指挥和军事教育方面,素有“北蒋(百里)南杨(杰)”之美称。斯大林曾称赞他为“卓越的战略专家”,英国国防大臣则称其为“军学泰斗”。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他出使苏联,奔走于苏、法之间,为争取抗战外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派系林立,纷争不断,政局极度动荡,而在这动荡之中,却有一群职业外交家始终为当权者所器重,处在外交的风口浪尖和政治的前台.细究其因,既有从开始近代化以来的社会历史趋势的推动和根源作用,也源于民国初年纷繁复杂之外交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当时政治格局和职业外交家群体特点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949年10月,原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全体爱国外交官通电起义,在国民政府驻外使领馆中,最早升起五星红旗,震撼中外,其领导人正是当时的驻法公使凌其翰。 相似文献
7.
刘彦一生未正式在外交部任职,却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外交家.他关于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的提案,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他研究中国外交史的著述丰富而影响深远.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受刘彦著作的影响很大,解放后曾向外交界推荐过刘彦的外交史著作.刘彦是中国近代第一代有民族意识、致力于维护民族利益的外交家和外交史学家. 相似文献
8.
<正>达·芬奇式的才华横溢蒋百里,一名军事思想家、军史学家、军事战略家,兵学泰斗,同时,又是政论家,擅长文史研究,做得诗词,写得好字,说话滔滔不绝,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1795年,流亡在美的法国外交家塔列朗,沿着绵延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跋涉探寻。在葱茏青山的环抱里,塔列朗发现了一股巨大的清泉。虽然身处美国,塔列朗在惊喜中脱口而出的还是自己的母语.“La Belle Fontaine(美丽的泉水)。”从此,在美国版图上诞生了一座名为Bellefonte的城镇。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派系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113-115
抗战爆发后,面对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内的派系出现了整合与分化,展现了其独特的一面。抗战军兴,各派系都暂时服从国民党中央的命令,集中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公开的反叛与对抗渐趋销声匿迹。然而,许多派系也在抗战中产生、壮大、消亡。三青团的成立,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又延伸到三青团之中。蒋经国"新太子系"在抗战中,由于其父的大力支持,在国民党内诸派系中迅速崛起,并逐渐力压其他派系。了解这段时期国民党派系的种种特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晚年在台的宋美龄,在时运不济之下,其个人生命中充斥着诸多的忧郁和无奈。这样的人生际遇,以历史的脉络而言,源于个人立场、理念与时代潮流的相悖;从个体的人生轨迹观察,其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卷入蒋介石身后的政治权斗漩涡,更昭示了依附而非掌控权势的女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29日,波恩大学政治和社会学研究院教授、曾为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总统科勒等人立传的作家戈尔德·朗古特博士携《默克尔传》中文版来到北京,并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会议室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4.
2门26日晚问,法国人斯特凡·埃塞尔以95岁高龄安然辞世,围绕在爻上的各色光环,除去法国人道主义者、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以外,还有一个略监奇怪的“头衔”——畅销书作家。埃塞尔平静地走了,但是外界的反应却是热烈而拜放。 相似文献
15.
公元2013年4月17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英国女王夫妇破例参加,到场的还有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及全球2300多名政要, 相似文献
16.
17.
刘玄启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26-30
桐油作为中国特产,在中国种植和使用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桐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国际商品后,桐油的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它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军备方面,这使中国的桐油贸易如日中天,桐油成为了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物资和创汇来源。在桐油贸易中,美国占有重要的份额,桐油对美国的经济和军备影响较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庄户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广泛开展的冬学运动中,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因时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根据地人民的素质、宣传抗战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显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创办过多种具有重要影响的英文中国报纸。他人仕后的任职岗位长期不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却一直承担着中国开展国际抗日宣传的公共外交重任。晚年出任台北驻日、驻美“大使”,在“外交”岗位上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