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孔颜之乐”与“曾点之乐”所呈显的儒家“乐”的境界,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两者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儒家理想境界追求心灵的安顿过程中,它们代表的是先秦儒家“乐”的境界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主静说和通变说是陈白沙心学方法论中的两条经纬线。前者是指通过澄心、静思而达到自得,此谓悟道。后者系指以静驭动,知几而作,随时以变,是为用道。由此向人们展示了一条以静虚为本、将知情意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践履上都臻于真善美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的修养路径。表面看来,这种方法论颇似禅学,实际上其思想体系则与释道迥异。  相似文献   

5.
李煌明博士所著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批判地分析了宋明诸大儒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进而,以“有无境界”为切入点,从精神境界与人生幸福、精神境界与精神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境界的现代价值,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一种天地境界,儒道释各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理想的人生模式,努力超拔世俗的生活,以达到"仁之境"或"禅之境"。沿着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认识途径,梳理其中对于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与求索,有望找寻出医治当代人精神痼疾的良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这个组织内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提供给员工物质报酬外,还要提供给员工精神报酬,这是对企业管理更高的要求,毕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和员工的外在表现,要想做到幸福管理,必须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手,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10.
自西周制礼作乐起,乐教便与礼教一体,共同组成古老华夏文明的制度核心,但当时的人们还未将音乐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来讨论其价值,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来界定其地位。因此,音乐很早便成为先贤们哲学思想的具体分析对象。东周礼坏乐崩后,孔子通过“释礼归仁”,提出“无声之乐”概念,将人的内在情感志向视为音乐的本原,突出乐教的终极意图——使百姓获得平和安乐之情感,并认为只要能实现,便可脱离音乐形式。老子及后世道家则提出“大音希声”观念,将道视为音乐等所有形下物质的本体,认为形下世界的有形音乐皆不能妥善表现此抽象本质,故需要超越之而直探本体。这两种用字相似但内涵极不相同的音乐哲学概念,恰好可作为把握两家哲学思想的入门之径。  相似文献   

11.
和谐生命观是逻辑的必然和历史的选择。和谐生命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等基础上的人本观,觉人.利他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全新的健康观,合理的财富观。和谐生命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坚持和谐生命观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推进社会主义四大文明建设。和谐生命观也是建立健康、幸福人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合学科特点,就天然产物研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作了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构建和谐人心、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的新视角出发,对郭店楚墓竹简<五行>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五行>的主题是通过对德与善的探索试图建构一种将五种社会道德规范(即"五行")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即"五行型于内")以及将人们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的道德体验模式.阐明了圣人既能闻君子道、洞识君子道,将君子道内化为品德信念,又能将君子道外化为品德行为,圣人能将天道、人道、君子道集于一身,探索美德,追求美德.论述了君子是"和则同,同则善"的集人道之大成的"善"的探索追求者,是追求四行和的"善"的境界的智者.<五行>的和谐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思想,也不同于孟子的和谐思想,亦不同于<左传>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相似文献   

15.
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就需要哲学。一个人没有辩证的哲学思维,在复杂的世界面前,在复杂的人生当中,就有可能不知所措,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人生需要哲学指导。学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开导自己,自己劝说自己。学习哲学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彝族社会传统的和谐观包括彝族先民生活的三个领域:自然、文化心理和社会,体现为亲密无间的天人观、人神交融的自我观、人际和谐的社会历史观和同根同源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7.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献章、庄昶等人选择拒仕,目的是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引起士人对人生终极价值失落的关注。他们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他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献章、庄昶提倡主静之学具有许多层面,本文主要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与濂、洛之学的渊源关系。他们通过对宋儒的主静传统和“孔、颜之乐”的再发现,以重建儒学的真精神。但是,陈献章、庄昶的思想与现实存有许多矛盾,故他们不得不通过审美以安顿自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章节的标题语言的特色、叙述语言的特色和人物语言的特色几个方面选取典型的语言实例,对《湖光山色》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努力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本的审美特色,从语言角度研究《湖光山色》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