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言和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和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和化的密切关系。英汉翻译中的化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化因素、准确传递化信息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化是密不可分的,进行翻译也就是进行跨化交际。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因素,也涉及化因素。要成为合格的翻译工作,必须要具有深刻的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译应该注意的化因素包括五个方面:生态化、语言化、宗教化、物质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刘晓明 《科技信息》2009,(28):I0142-I0142
合理的唐诗翻译流程是一个宏观微观结合的双层次框架结构。唐诗的最大特点是凝结于诗句中的语言和文化的集合体——意境。意境在英译的整个流程中应保持整体传递,不可分割。因而,意境是唐诗翻译的单位。为了原汁原味传递唐诗的意境,翻译语言手段应该杂合。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必须让译文通过译语文化背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图式形成最大互文性,在此原则指导下,本文从宏观层面(语篇层面的体裁互文性)探讨了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和价值.并将文学翻译中的体裁互文性的不同互文场在中英文化中进行比较,对语篇翻译调整进行探讨.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翻译中的互文现象,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及传递思想、文化、习俗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翻译又是一种创造性语言活动。翻译必须要忠实于原文,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外贸信函英语的特点与汉英翻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贸信函英语语言运用有两大特点:用词精确,贯用术语是其首要特点;另一个特点则为措辞礼貌,语气委婉,这些特点的客观性要求译者在汉英翻译时必须根据汉英商贸信函语言的差异做出调整,以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更准确、有效地传递商贸信息。  相似文献   

8.
贺耀萱 《科技信息》2009,(33):261-26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深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的行列。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汉语模糊语言美感所在,及其在英译传递q-的磨蚀,以此得出汉语模糊语言美感在英译传递中的审美遗憾.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与地名的翻译,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音译传“形”,意译传“神”。优秀的译,不仅能保持原语言的语言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言的化内涵,达到化语境与语言翻译的统一。通过对《红楼梦》前三回人名和地名的两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学翻译,是化的翻译,是在化语境里的再创造,应做到诚信而不拘泥,空灵而不臆造。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11.
李芳 《科技咨询导报》2010,(25):247-249,256
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地位,就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作了初步的尝试,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在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表达原始意义,同时还应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好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学好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文化的传播工作,就要从汉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行为模式体现的汉民族文化以及由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等方面去解释剖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所涉及的汉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中国文化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学生的心灵,使教学得以顺畅地进行,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  相似文献   

13.
隐喻取象是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能够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隐喻取象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而个性则是不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联想意义等形成的认知差异,然而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在分析隐喻取象时,既要从物理、生理、心理的角度入手,又要从社会、文化、语言等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全面透彻地揭示隐喻的内在本质。对于英语隐喻的汉译,要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采用直译、直译加补充说明、直译加注、释义、归化等翻译方法处理,以确保语言的活力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翻译实践中自然离不开怎样处理文化问题 ,因而有了依从于源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之争 ,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翻译时。因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极为明显 ,文化依从问题的处理是英汉习语翻译的难点 ,为此从读者与译者的关系、文化差异中意译的本质、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文化的稳定性与渗透性四个角度论证了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处理文化障碍时译语文化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Proverbs are culture-loaded linguistic symbols.The E-C/C-E proverb translation involve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language but also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Through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employing foreigniztion instead of domestication in proverb translation,the author holds that 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mainly employed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conveyance of the cultural peculiariti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wherever necessary domestication should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natural and fluent expression,but domestication should not distort the cultural flavor of the original.  相似文献   

16.
王荣 《科技信息》2009,(19):165-166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本文阐述了文化与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即: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重点就在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分析;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我们的翻译也不能脱离原文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经验证明;可以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意愿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翻译时,应确切、深刻、完整地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本意和引申义,不能只从字面上来望文生义。翻译不仅是要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要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形式。可以说汉语成语的翻译实际上是如何用英语去处理在汉语成语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文化特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9.
任桂婷  高扩昌 《科技信息》2007,(35):181-181,203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地领会原作的精神。而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分析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译作的影响来强调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此引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从而使译作能够真正传达原作的精神,尽可能与原作能够完全对等。  相似文献   

20.
林茜 《科技信息》2013,(23):263-264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限制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在翻译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研究,更要注重英汉的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异化法、归化法(增译法、引申法、替代法等)、音译法,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补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