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望表达了主人公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主人公詹思敏对西方世界的迷惘。西方则指代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崇尚民主自由而又充满爱与恨、荣与辱的国度。出生低微的詹思敏就像一个寻找水晶鞋的灰姑娘在西方世界努力寻求自己的身份与价值。初入美国便遭遇的性侵犯让她在经历了身心的巨大痛苦后获得了又一次重生,同时这次创伤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之后的每一个选择,也构成了詹思敏之后的心理系统。作品中创伤情节的设计耐人寻味,值得考究。 相似文献
2.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斐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5-80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于2003年出版了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小说讲述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淘金梦为时代背景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的奋斗创业史。本文从民族文化和性别文化的角度阅读了该小说,并借助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探讨了小说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并置和融合,指出尊重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相处的重要条件,并为当今全球化时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孙红梅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2):101-104,123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文化翻译勃然兴起,在文化的多元性不断丰富的当今世界,文化翻译观对比语言学翻译观具有现实的进步性,语言学的对等论已束缚了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多元系统理论及解构主义理论为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提供了理论解读,文化翻译的第三空间是不同于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文化交融和冲突的空间,译者作为这一空间的操控者应该尽量以第三者的视角,客观、不偏不倚地审视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6.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情节构思的故事时空相当巧妙,它除了具有增强小说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真实感的作用以外,还直接是小说情节的内在框架。 相似文献
8.
陈奕颖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65-69,8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心灵毒害,在处理这一主题时,莫里森选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本文以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为基础,从镶嵌结构,人称叙述变化,视角转换等方面分析《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特色,从其多元叙述话语模式中,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9.
常霜林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
《达·芬奇密码》一书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普遍的凡响,继而在文学界被称作一种现象。通过小说本身的特点结合现代读者的心理特征对这一现象作一简要的解读,浅析这一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奕曼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4):114-117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施耐庵、罗贯中在《水浒传》中广泛地运用了“三” ,但“三”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 :有的“三”是确定的“三” ,如宋江率部三打祝家庄、鲁提辖三拳痛打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 ;有的“三”是确定的 ,不过指的“三”的倍数 ,如九纹龙史进、八十一盏花灯、三千连环马军 ;有的“三”是不确的 ,而是代表多数 ,如凡事要三思、再三叮咛、三四五次。所有这些 ,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将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青少年成长小说这一特殊体裁来研究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的《绿山墙的安妮》,揭示出该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并分析主人公成长的阶段和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50-53
美国短篇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是2013年曼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以简短精确而著称。本文以其英文原作《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选》中超短文本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超短小说言语简短质朴,准确而富有诗意,具有延展性和戏剧性,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等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4.
《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对教育的启示主要从文化环境与人格积淀、两性教育的反思、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孩子学会选择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在人类学发展历史的背景下,尤其在波亚士学派的背景下来考察此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娜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119-120
陈旭光近作《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是新近电影文化研究的一个亮点。此著基于对大量电影文本与影视前沿现象的梳理、整合与独到把握,以及对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运用,而呈现出厚积薄发之势。不妨说,拨开全球化语境下复杂交织的多元文化迷雾,作者于纷繁驳杂的影视艺术和影像文化事实中透析出电影发展与文化转型间的契合点。细读此著,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当代电影现状与文化现实的了然于胸。而于行文,则引证分析严谨而自然流畅通脱,既不失理论的厚重感,也不失材料的丰赡性。 相似文献
16.
张艳琴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Z1)
通过对《北京宪章》的学习,阐述今日中国建筑的矛盾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提出四点矛盾:文化的地域性矛盾、文化的时间性矛盾、新旧建筑语汇的矛盾和新老更替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林》中,女主人公伊芙林的空间意识表现为:对现存空间的憎恨与依附和对异域空间的向往与恐惧。这一充满矛盾的空间意识是被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理念所造就的。女性受控的生存空间记载了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指出了男性对女性生活的全方位围困,导致了都柏林群体空间意识的瘫痪。 相似文献
18.
孙淑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作者拉尔夫·埃利森是黑人作家的优秀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对诗歌的解读。作者根据诗歌特有的语篇特点提出了诗歌解读的认知模型,并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详细阐述了运用这一模型来解读诗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