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晓丹 《科技信息》2009,(25):I0250-I0250,I0277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教师解读文本,学生细读文本.课堂中关注文本细节,才能收获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法是由"英美新批判派"提出的一种批判理论,后被引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阅读的文本解读尚有多种问题,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专家都提倡"细读"法,如钱理群、窦国梅、孙绍振、陈思和、王先霈等。如今语文新改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本细读法面临挑战。鉴于此,该文就课前内容的准备、课中提问引导,课后阅读反馈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与文本交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这就需要细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朗读文本,想象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文本,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文本,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精彩,让语文课堂生动。  相似文献   

4.
以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散文小说《啊,荒野》为研究对象,紧扣小说的"自然"主题,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两方面展开解读,以揭示耶利内克此小说的后现代性,进而厘定该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简·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但与此同时,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浓浓的反讽意味。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重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细读舍伍德.安德森优秀短篇小说集《马与人》文本的基础上,探讨其青少年成长和畸人故事的主题及其产生的深远意义,并对其语言、结构、修辞和叙述手法等进行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方法论,提倡对文本从词藻、修辞、结构、叙事作多方位的体察和辩别,以澄清对原文本的创作及文体主旨的理解和欣赏,这一方法在评价翻译作品时同样具有建构价值。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注重内部研究,而翻译批评的文本细读重在外部关联研究,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批评,文本细读都不失为一种必经的恒久之路。  相似文献   

8.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宁大治 《科技信息》2007,(28):217-217
《简·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但与此同时,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浓浓的反讽意味。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其重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的优劣是非被读者和评论家炒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部长篇巨著呢?反讽是解读《兄弟》的一面镜子,理解了小说中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叙述者的反讽意图以及由此创设的反讽蕴味,通过内部研究和文本细读,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学术界对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多侧重于“宗教”视角来解读,不可避免地出现牵强附会的诠释。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爱”的视角,重新解读这本集子中关于“妻子”、“情爱”与“美的牢狱”的话题,深入探讨两性在“情爱”上衍生出种种复杂的况味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意大利著名小说《十日谈》的评论、解读不计其数,本文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花园"在小说中的意义。花园在《十日谈》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人们进行玩耍、休息、赏花、散心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而是成为人们享乐、愉悦(灵与欲)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要旨,解读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以及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瓦尔登湖》以及陶渊明、华兹华斯的几首诗歌的文本细读,提出了对《瓦尔登湖》的一种尝试的解读角度,即在《瓦尔登湖》中,既有类似于陶诗中所叙述的田园生活方式,也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强烈情感的流溢和对"大问题"的沉思。  相似文献   

16.
《倾城之恋》是被解读次数最多、内涵较为丰富的张爱玲小说之一。本文根据再次阅读的新体验,以文本细读方式,从“城”的多重意象的阐释切入,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隐秘渴盼,归结两人爱情追逐背后的症结所在,探寻张爱玲创作这个爱情故事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8,(1):83-86
汪曾祺自陈其文章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本文总结了汪曾祺代表作《受戒》讲述故事的"三渡"模式,通过文本细读挖掘其散文化风格背后精心布局的叙事结构。以对"三渡"模式的再解读,申明作家创作的美学主张与艺术追求,以及背后对民间文化的强烈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于连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司汤达的经典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反抗性和妥协性是于连矛盾性格的基本内涵。怎样从一个理想家变为一个野心家,从一个不合理社会的反抗者变为一个个人奋斗的失败者,细读文本,从19世纪初期法国的社会现状以及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可以解读出于连复杂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教师要通过读书、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功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运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呵护、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郑肖黎 《科技信息》2014,(14):118-119
本文分析教师深入文本解读之后,在课堂教学输出时呈现的问题,试图探究如何发挥教师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效,旨在实现教师文本解读的终极目标——进学生的文本体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