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云南小江断裂带密集地震台阵的区域地震波形观测资料, 对台阵覆盖区2016—2019年的地震事件进行定位, 获得674个地震的定位结果。通过P波初动极性与S/P振幅比方法(HASH)反演, 确定其中222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进而通过MSTASI程序反演小江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震以左旋走滑为主, 由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 与前人研究结果以及区域 GPS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初步分析显示, 与小江断裂带北段相比, 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受到的水平构造压应力略为减缓, 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选取了滇中地区13个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记录,截取了3.0级以上地震事件原始波形数据175个,读取了424条清晰的P波初动.采用格点尝试法求解该区域的综合震源机制解,得到研究区的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域P轴方位为334",倾角为1",T轴方位为244",倾角为3",说明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张应力优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由综合震源机制解中两个节面解参数可知断层破裂面倾角大,说明在滇中地区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周边区域的地震以水平走滑错动为主.笔者还收集计算了1985—2012年33次中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网格搜索法计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2种方法得到的应力状态吻合程度好,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因此可信度高.此结果可用于分析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结构,为地球动力学环境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997年伽师强震群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改进了的主地震定位法对1997年伽师强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发现伽师强震群5级以上中强地震成明显的北北西右阶雁形分布,由此推断在伽师震源区可能存在一北北西向的发震构造.研究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表明:伽师震源区平均P轴方向为北北东向,平均T轴方向为近东西向,平均B轴方向是近直立的,由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近南北向发生压缩、近东西向发生相对扩张.分析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发现,伽师震群地震的应力降显著偏低,这可能是伽师震群长时间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对发生在一组右阶雁形构造上的震群各事件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指出发生右阶雁形构造中的地震的应力降偏低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是华北地震构造区中具有相当规模的NW向活动构造带,通过对断层两侧基线—时间序列、区域速度场、应变场等进行分析,发现张渤带断层两侧速度场具有较大的差异,为典型的左旋走滑断层。区域应变场主应变自西向东依次为拉张—挤压—拉张—挤压,主应变由西向东逐步增大,在天津宝坻到河北唐山一带,主应变最大,为20nanostr/yr,天津蓟县—宝坻一带为拉张变形,在唐山一带为挤压变形。根据Zoback判断震源机制应力类型的方法对张渤地震带及邻区研究时段内19个ML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分类,震源错动方式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区域应变显示的应力状态与震源机制解的错动类型基本吻合,天津宝坻—河北唐山的主应变变化比较剧烈,同时震源机制的类型也发生变化,表明该地区的深部与浅部的变形一致。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与断层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7.
小康井田煤系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小康井田3组褶皱、5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从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演化揭示了该井田地质构造的形成期次,即先后形成了压性结构面(以褶皱轴面、逆断层面为代表)走向呈北西西、北东东、北北西向的构造系统;分析了后期构造形迹迁就和改造先存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转化,其中,由于断层多期活动的综合效应和构造抬升、应力松弛使绝大部分断层现今表现为正断层;指出走向为北北东向同沉积正断层对原始煤层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其他方向的断层尤其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成煤后对煤层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_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以及利用Snoke方法和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43°,倾向63°,滑动角-66°;节面Ⅱ走向278°,倾向36°,滑动角-128°;震源机制类型属于正断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最佳震源深度11~14 km.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94°,倾角6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16°,倾角15°;标量地震矩M_0=2.492 64×10~(15) N·m,矩震级结果为M_W=4.2,与M_S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端,其拆离断层系的糜棱岩带构成杂岩核部外壳和周缘,带内主要变形岩石类型为石榴石千糜岩、糜棱状片岩、片麻岩和花岗岩,韧性剪切变形组构特征明显,石英和长石的拉长以及云母的定向排列而形成的透入性面、线理.运动学涡度统计和计算结果表明: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系的剪切作用类型是以简单剪切作用为主的一般剪切;剪切带厚度减薄了77%左右;核杂岩南侧和北侧运动学涡度值对比发现,该杂岩属于自南南东向北北西主动伸展形成的不对称体系.分维数统计分析显示,剪切带糜棱岩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自相似性,分维数值为1.05—1.18,初步估算出古应变速率在10-9.2—10-7.3s-1之间,变形古应力为13.7—25.6MPa,变形温度不低于500℃,表明该变质核杂岩剪切变形发生于高温环境,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变质核杂岩核部的浅色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有限断层反演得到的滑移数据,用独立滑移单元的数量表征地震破裂复杂度,据此对大地震破裂进行分组,并研究破裂复杂度与主要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破裂复杂度的全球及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矩震级很大(Mw≥8.5)的事件,地震破裂复杂度更大;破裂复杂度较高的地震分布在浅层地壳(≤30km)内的概率最大,随着震源深度增加,破裂复杂度对震源深度的敏感性逐渐消失;走滑断层机制占比较大的事件,破裂复杂度较高;破裂复杂度与地震能矩比没有明确的关系;破裂复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环境相关。破裂复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板块之间简单碰撞产生的俯冲带,板块交界处的滑动速率和方向较为一致,这种情形下以比较简单的事件类型为主;第二类是多板块交界处,或者板块交界处的滑动速率和方向在整个区域内存在差异;第三类是大陆内部的强烈挤压地带。与第一类空间分布特征相比,第二类和第三类情形下破裂复杂度相对更高。地震破裂复杂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是一巨型左行左列走滑断裂兼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性质的断裂构造带。走滑断裂带叠覆区发育拉分盆地。走滑断裂带旁侧拉张区形成火山岩带、拉张盆地及相应的弧形构造;挤压区形成弧形构造及相应的挤压-拉张盆地。中新生代以来,走滑断裂带最大水平位移量为550km。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不同空间位置盆地的构造演化差异性,并结合区域构造事件探讨了中非裂谷盆地的构造动力学成因机制。中非裂谷盆地包括两个分支体系:西非裂谷系主要呈左旋走滑双断式结构;中非裂谷系主要表现为单断式右旋走滑结构。研究区内有走滑盆地和伸展盆地两种类型:前者位于走滑断裂带内部,近似平行于走滑断裂带展布,走滑作用强,构造反转明显;后者位于走滑断裂带端部,与走滑断裂带斜交,伸展作用强,构造反转较弱。中非裂谷盆地发育3期裂陷—拗陷构造旋回:早白垩世,中非盆地同时发生强烈的裂陷作用;晚白垩世,不同空间位置盆地的裂谷作用强度差异明显并且经历构造反转;古近纪,只有近NW-SE向盆地发生第三期裂谷作用,而其他盆地处于拗陷期。中非裂谷盆地是非洲陆缘板块构造运动在非洲陆内3个块体差异应力作用的陆内响应,3期裂谷作用的构造动力来源不同:早白垩世中大西洋扩张、晚白垩世南大西洋快速扩张和印度洋扩张双重作用、古近纪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主要碰撞及西北印度洋中脊扩张影响。  相似文献   

14.
A set of granitic and amphibole mylonite are exposed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The 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 these rock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syntectonic anatex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left-lat- eral strike-slip shear,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ductile transpress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zircon sorted from the mylonite formed with synshear anatexis. Among them, one is the anatectic long columnar zircon and another is the residual metamorphic sub-rounded columnar zircon. Two groups of age for single zircon measured by ion microprobe (SHRIMP) are obtained: one is 461-547 Ma for the sub-rounded columnar residual metamorphic zircon, and the other is 239-244 Ma for the long-columnar anatectic zircon. This type of zircon is directionally spread in rock, and the long axis direction of its crystal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stretching lineation, representing the direction of tectonic stres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ike-slip. 40Ar-39Ar age of the directional growth hornblende in the same mylonite sample measured is 223-226 Ma. The above geological and chronological data prove that the syntectonic anatexis occurred during Indo-Chinese Epoch, showing that the strong strike-slip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at least as early as Indo-Chinese Epoch.  相似文献   

15.
东辛地区营26断层变换带形成机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叠覆型断层变换带的形成机制,揭示变换带内断裂体系的发育规律,根据区域应力机制设计相应的张扭及底辟复合作用实验装置,从湿度不同的砂、黏土及砂泥混合物中选取微湿的细砂作为实验材料,并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营26变换带沙河街组沉积期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营1与营31断裂是沙河街组沉积前由NE10°的伸展作用同时形成的两条平行断裂,二者向两侧的伸展位移在叠覆带边缘诱导出一条与伸展方向呈50°斜交的张扭性变换断层,随着二者叠置程度的增大,变换断层的发育程度也增大。之后,区域性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一系列雁列式分布的变换断层,其优势走向与剪切应力场方向一致,后期的底辟作用加剧了断裂系统的复杂程度。断层的转折端、交汇和分叉处以及次级断层形成的局部小断块内,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值较大,为低级序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另外,平面上斜交的剪切断层在不同方向的走滑活动造成的局部断块的掀斜运动加剧了低级序断层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6.
用有限元法模拟了埕岛地区中、古生界燕山、喜山两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 ,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应力值变化大 ,断裂活动强烈 ,产生的裂缝大部分为大裂缝。从裂缝性质和分布看 ,北部和西南部易产生张性裂缝 ,东南部易产生剪性裂缝。喜山期应力值变化小 ,且断裂活动逐渐停止 ,使微裂缝大量发育 ,主要分布在埕岛地区的北部和南部 ,这些地区是较好的油气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Wang  QinCai  Chen  ZhangLi  Zheng  SiHua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13):2263-2270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of 88 earthquake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recorded in six stations within 450 km arou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by means of the time domain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yp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obvious spatial segmentation. There are six segments along the main rupture zon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where initially the focal mechanism is of main thrust type, finally of main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type and between these two areas there is a transition zone characterized in multiple types of focal mechanisms appearing in turn. Earthquakes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ype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rupture zone occurred near Xiaoyudong Town. The stress field of each segment is inversed by means of the FMSI program, and it was found that, along the main rupture zon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near EW to NW-SE, and finally changing back to near EW.  相似文献   

18.
鲍典  曹飞  张娟  王时林  喻宸  卢志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1):13254-13264
为了分析顺北5号断裂带南段应力场平面分布及其开发意义,选取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力学实验基础上,通过ANSYS软件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结合地应力驱油理论,对应力场进行了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顺北地区一间房组地应力受断裂带控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为主,断裂带周围地应力方向变化快,断裂带内最大主应力方向趋向于与断层走向向平行。地应力分布与流体势分布具有一致性,断裂带对应低流体势分布区,为油气有利聚集带。结合一间房组储层发育类型,井轨优化方位根据储层的差异而变化,天然裂缝性储层、基质低渗透性薄储层油气藏水平井的钻井方位应平行于最小主应力方位,基质低渗透性厚储层水平井的钻井方位应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