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惩治腐败犯罪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惩治腐败犯罪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二是惩治腐败犯罪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三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惩治腐败犯罪。认真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于惩治腐败犯罪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惩治腐败犯罪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二是惩治腐败犯罪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三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惩治腐败犯罪。认真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勾勒了1942-1943年河南灾荒的历史及其原因,以《大公报》、《时代》周刊、《前锋报》三家媒体为中心,分析他们对河南灾荒的报道以及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考察以国民党、日伪汉奸、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权对灾荒的救济及其效果。从《桐柏民变》、《温故一九四二》等文学作品出发,探究历史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张力。河南大灾荒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三种政权的执政能力与民意所向,为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描画出了鲜明的轮廓。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1 大太原经济圈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大太原经济圈的提法有三种.第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的一批年轻学者提出的“大太原经济区”:第二种是被写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大太原城市经济圈”:第三种是现在普遍的提法“大太原经济圈”。这三种提法中.“大太原经济圈”比较准确。因为大太原经济圈是指以太原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6.
坚毅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1):10-13,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兖州之战是关系曹操、吕布双方命运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此次战役,众多论者都忽略了袁绍施加的重要影响。袁绍所敌视的吕布、张邈联合起来如果完全控制兖州,可能使袁绍腹背受敌,这是他支援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役袁绍很可能亲自率军击败吕布占据东郡大部,吕布、曹操撤去后他以曾为张邈弟张超属下的臧洪为东郡太守。后臧洪对袁绍坐视张超被曹操消灭极为不满,与袁绍断绝往来。袁绍出兵经长期围攻重新占据东郡大部。袁绍、曹操后来走向公开分裂,此次兖州之战也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博大精深, 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是: 一个主题;一条思想路线; 两个立论的基础; 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 一个中心; 两个前提; 两个开放; 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 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最主要的是掌握他观察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运用它去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而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路线、方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反腐败思想,一、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在于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大问题,是关系到社会能否保持稳定的大问题。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有历史根源、认识根源以及与我们某些制度不完善有关,还与国际环境有关。三、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反腐败斗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的原则;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的原则;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抓制度建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在官渡大败袁绍,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双方交战之时,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幸亏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许攸忠言,致使许攸愤而投曹操,献计献策,火烧乌巢——袁军粮草重地,曹军方得大胜。胜利后,曹军发现袁绍的文件中有大量朝中官员给袁绍的书信,全都是讨好袁绍,以为自己谋好退路。有人建议曹操彻底追查此事,以通敌罪名论处这些官员。曹操否决了这个建议,也没看这些信件,命人全部烧掉。望着燃起的火焰,曹操说:“当时形势危急,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争论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实现了巨大进步,但也引发了“全球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人类进化处于某种关口。世界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纵向地看,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一些取向:一、“增长即发展”观点的余波;二、以第三世界理代言人身份出现的“依附论”;三、福利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弥补;四、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增长极限论”;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六、“ 以人为中心”模式。不能用“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代替“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期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历史经验有三条:一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坚持了以革命的思想武装人的原则;二是主动占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三是培养了一批农村革命的中坚和政治工作的骨干。  相似文献   

13.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出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逆时之士不满于现实,不愿与世沉浮,他们固守着自己的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或躬耕于田园;顺时之士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近代河南的航运体系,继承了明清两代以来传统时期的格局。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近代河南的航运体系仍然依靠较为传统的运输方式,与铁路等新兴的交通方式相结合,实现着构建市场体系的功能,并促进了一批中心城市的兴起,影响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近代河南的航运体系,一直面临着如航道淤塞,水利与航运功能的转化等问题,但河南省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仍然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诸如对通行轮船运输、建立航运公会、设计全省航运体系等多方面的尝试。但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恶化、纷乱的政治与军事形势,以及拮据的财政条件等方面的约束,近代河南的航运体系未能实现长期规划的蓝图,并在制度化的实践中无法取得成果,而是在近代史的大背景下不可挽回地走向停滞与衰落,时代影响下的客观条件是无法突破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有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他们有过人的胆略,运用高科技的威力,净化着都市环境;他们用智慧和业绩,挥洒着精湛的工艺,创造出清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精神文明必须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情势所要求的;是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两手抓”的理论,体现了他的整体协调的社会发展观,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错误论调,从而提高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以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内容、以改革开放为战略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同时也探索了新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具体建设应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抽象的政治性争论,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两大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强调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皇帝作为一个整体,有其鲜明的群体特征:第一,政治低能,荒政怠政现象突出;第二,个性鲜明,集中在叛逆精神、多元化自我诉求和性格极端化三个方面;第三,平民化色彩浓。他们这些特征既有自身因素,亦与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是个体选择与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传说的记栽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铜鼓来历的传说;一类是反映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民间对铜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伏波造鼓、诸葛造鼓和孟公造鼓,这些传说和历史关系密切,反映了西南人民对马援、诸葛亮及孟获三位有功于他们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关于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则反映了古时岭南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