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岸带因其区位优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较大的开发价值,促使人口集聚,经济开发活动频繁,短期经济利益追求与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海岸带空间治理是海洋强国背景下为了达到海岸带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全球治理理论以空间为切入点在海岸带领域的重要应用。针对海岸带陆域土地开发与污水排放、近海渔业资源与灾害威胁等问题,研究了全球海岸带空间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模式,包括激励、协调与约束3大类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半岛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分析,可综合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USEM模型,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6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DEM数据、1∶100万土壤类型图为基础,对山东半岛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得到各用地类型适...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干预在强度、广度和速度上都已经超过了自然的演化,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大河干流水利工程建设、围填海工程、滨海旅游、海水养殖等方面论述了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应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研讨人类不同活动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此寻求海岸带资源开发需求与海岸带生境保护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要达到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海岸带环境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本文以厦门海岸带作为案例,探讨了没有交易市场的海岸带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并利用或然价值法对厦门海岸带环境资源水质、沙滩、珍稀物种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厦门水质、沙滩、珍稀物种的每年的价值分别为21967万元、10318万元、11390万元.这些价值信息纳入到海岸带开发和管理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之中,对对海岸带管理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国外城市空间分散发展理论产生的根源,认为在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其分散思想不利于协调城市发展与节约用地的矛盾冲突.据此,提出用有机集中理论寻求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其基本思想是,受土地资源制约的城市发展,首先是集中问题而不是分散问题.为此,在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实行总体集中,在城市内部实行在集中基础上的分散,并根据有机集中理论提出城市发展的功能用地的组织框架.最后,运用有机集中理论以嘉兴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环境效应评价能揭示海岸带人类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包括累积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较好地为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管理服务。文章以厦门湾为案例,使用指数评价法和趋势分析法进行海岸带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化学效应评价,讨论了环境效应与人类开发活动的关系,使用数值模拟法进行环境物理效应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厦门湾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增长迅速,海岸工程特别是围填海活动对水动力条件产生的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变动频繁,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其全天时、全天候和高分辨率等特征,成为海岸带探测和动态监测的重要遥感器。论述了SAR探测地物的原理、海岸带地物的SAR图像解译标志和SAR图像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SAR图像在海岸带地质地貌探测、海岸分类、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探测和海岸带动态变迁的监测等几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褐色土地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褐色土地内涵的基础上,从褐色土地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及矛盾冲突、再利用中可能遇到的环境责任和风险、褐色土地开发策略和污染修复技术等诸多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褐色土地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指出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缺乏统一规范的褐色土地识别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在褐色土地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研究不足;对褐色土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协调研究并不多等几方面.明确未来应加强褐色土地再利用的概念体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协调机制等研究,并构建褐色土地数据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褐色土地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入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儋州湾海岸带地区2000、2010、2013和2016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转移矩阵模型,分析和评价了儋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儋州湾海岸16年内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变化趋势是由陆向海推进.时间上,研究区域在2010年之前动态变化较小,2010年之后动态变化增大,其中以2010—2013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最大;空间上,研究区域动态变化的热点区域位于洋浦半岛和洋浦湾.研究区域以农用地为主,10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旅游用地、建设用地和道路的动态变化最为显著;土地转移主要表现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旅游用地、道路、池塘的转移以及近岸水域向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same data source of Landsat TM/ETM+ in 1990s,2000s and 2010s,all urban built-up areas in China are mapped mainly by human interpretation.Mapping results were checked and refined by the same analyst with the same set of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urban areas in China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more than 2 times.The greatest area of urbanization changed from Northeastern provinces in 1990s to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n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and Zhejiang in 2010s.Urban areas are mostly converted from croplands in China.Approximately 17750 km 2 crop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urban lands.Furthermore,the conversion from 2000 to 2010 doubled that from 1990 to 2000.During the 20 years,the most urbanized provinces are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 and Zhejiang.We also analyzed built-up areas,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GDP) and population of 147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greater than 500000 in 2009.The result shows coastal cities 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with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per unit of built-up areas,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most coastal provinces are lower than central provinces and Guangdong.The newly created urban expansion dataset is useful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trend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imul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dynamics;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ization,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stud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as well as land us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用地的合理安排与布局优化.本文以2004—2014年内蒙古城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城镇用地规模变化、分异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从规模变化上看,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用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扩张幅度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分异特征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总体综合变动指数为1.05,通过自然间断法划分剧变型、缓变型和稳定型3种变动类型,且中部区域的盟市变动相对剧烈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规模的总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盟市的差异所致.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的驱动,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受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较大,而中部地区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而现行的土地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城市用地供需结构的比较优势.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两系统分析方法,对2001-2008年间浙江省11个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各个城市之间在对建设用地供求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并据此提出了根据区域差异调整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管理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鉴于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特征,认为其自由度高、生态脆弱、城乡相互作用强烈、生态经济要素水平梯度大,不仅土地生产力高,而且可能引起严重的资源冲突,导致相关生态经济问题和农地城市流转;提出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管理的目标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土地管理的原则为限制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与城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采用CA-MCE-Markov模型设计并模拟了阿克苏地区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优先、内涵提升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运用PSR模型定量评价了3种情景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1)面积变化上,内涵提升情景耕地减少了774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100 km2,实现了集约发展;自然发展情景与经济发展优先情景耕地增加了3 436 k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了386 km2,呈粗放式发展.2)空间变化上,自然发展情景耕地、林地、水域反演位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优先情景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粗放、内涵提升情景用地布局具备合理性.3)顺延历年发展状态,生态安全水平将持续降低;若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发展导向,安全压力及承载力响应两方面问题依然严峻;相比之下,内涵提升情景生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为最优模拟方案,生态高度安全.通过评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差异,为解决实际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谋求永续发展提供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及其与城镇化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景观生态风险,探明其与城镇化的动态响应,为江苏省科学调控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2010年Landsat TM和2018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 5.3、ArcGIS 10.2软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综合评估景观生态风险并探讨其层级结构特征,定量测度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两者“增量”的响应类型及相关关系。【结果】 江苏省主要景观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其中耕地是基质景观。在景观格局演变中,耕地的异质性增强,建设用地以外部扩张为主,水域基本不变。景观生态风险提升显著,均值由0.123 6上升至0.149 9,现状景观生态风险TOP3城市为苏州、无锡和常州;景观生态风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集聚分布态势和经济指向性趋势明显。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水平“增量”的耦合度大于0.8,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对景观生态风险快速上升的贡献度高,正向相关系数高达0.83。【结论】 江苏省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生态风险与城镇化水平同向提升、高度耦合。动态响应类型包括徐州、宿迁、盐城、淮安和扬州构成的低敏感区、沿江地区和连云港构成的中敏感区、苏州和无锡构成的高敏感区。苏南5市和南通“摊大饼式”土地城镇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苏南地区是景观生态高风险区域,土地城镇化会加速生态环境恶化,而人口城镇化会缓冲恶化速度,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式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8.
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重建了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耕地数量变化轨迹,系统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规律;从农地制度、相关法律体系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总结了日本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日本在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时,一方面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在耕地数量保护面临考验时适时改变策略,通过立法推动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和有效的町村合并及土地开发在减少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同时,弥补了发展用地的不足。不断完善的农地制度与综合的规划管理体制相互促进,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地保护、农业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以及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日本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为中国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新方法和新思路,为实施 “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苏扬州耕地景观为对象,运用Fragstas 4.2软件和ArcGIS 10.2软件模拟计算扬州耕地景观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筛选出主导影响因素,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软件分析出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差异。【结果】扬州市耕地景观生态安全以市中心周边地区向西北方向逐年降低;社会经济影响因子解释度明显高于自然影响因子;各个主导社会经济因素对扬州市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结论】通过GIS空间模拟、地理探测器筛选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科学准确地模拟分析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地区县级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荒漠化、土地利用冲突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 采用改进的LUCIS冲突识别模型, 构建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倾向的3层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指标体系, 借助冲突判别矩阵, 识别出4种潜在冲突类型区: 用地优势区、冲突微弱区、冲突一般区和冲突激烈区; 在此基础上, 又依据用地倾向强度级别组合, 细分为12种冲突类型。结果表明, 盐池县有58.90%的土地存在潜在土地利用冲突, 冲突等级以一般为主,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冲突和三类用地的相互冲突; 有6.82%的区域发生冲突的风险性高,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冲突; 另有40.88%的土地属于用地优势区。结合野外实际调研及近十年政策和制度研读, 对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各类土地利用冲突的权衡策略。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农业和生态3种类型用地潜在冲突识别及利益权衡方面进行了探索, 研究结果对维护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