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的颗粒物质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流体动力学(hydrodynamic)方法, 普通固体的弹性理论能自然地推广到颗粒物质, 从而得到一组可用来具体计算包括应力、变形、能量、能流、热产生等所有物理量在内的完备偏微分方程. 特别地, 它们能确定具有重要工程意义、至今尚未完全建立的颗粒物质本构关系. 本文具体推导了这个本构关系的一般热力学表达式. 结果显示, 即使在自由能模型和耗散系数都比较简单的情况下, 本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有繁多的关于应力、速度、密度等变量的空间导数项. 因此, 直接从实验数据建立严格的, 特别是非均匀情况下的本构关系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云南西部元古代地层发育,分布非常广泛,其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铁矿,对其研究、划分和对比,不仅能掌握矿产的分布和生成条件,而且可以了解地壳的演化,因此在国民经济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云南西部元古代地层的研究,在叠层石、微古植物和同位素年龄方面,取得许多新的进展。现将其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6.
7.
200年前,德国医生弗兰士·安东·梅塞发现了“动物催眠术”。那时,他把催眠术描述成为一种可以从一个人身上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有用的液体”. 在第一种止痛药被发现之前,人们常常在手术前用催眠术来减轻病人的痛苦。最近,在慕尼黑举行的第一届德国催眠术大会上,美国医生伯诺莱·W·牛顿宣布说,用催眠疗效治疗癌症非常有效(牛顿在洛杉矶他自己的学院里对 相似文献
8.
9.
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岩体中广泛分布的宏观裂隙(节理)使岩体成为一种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的非连续介质。建立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是岩体力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题。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引入了损伤力学的理论,但损伤力学是在对含有张性微观损伤(裂纹)的介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而对常常处于受压状态的含闭合节理网络的岩体不太适用。尽管Kyoya等引入了两个参数C_v与C_s来加以修正,但如何确定这两个系数的表达式和数值又成为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11.
日本第50次南极考察队前不久带回一些5.2亿年前的岩石.日本专家分析研究后从中发现一种新矿物。这种新矿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有钛、镁、铁和铝,命名为“黑铝镁铁矿2N4S”的这一新矿石已经得到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周口店地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研究已有50余年历史。1978和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对本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表明,猿人洞穴堆积除过去的13层外,又分出了第14—17层;并根据气候地层学、年代学及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了洞内、洞外的地层层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变量的选择问题, 非饱和土功的表达式表明应当采用广义有效应力、修正吸力和气压三个应力状态变量来描述非饱和土的行为. 随后对非饱和土中三相的变形机制进行了探讨, 通过非饱和土中气相的体变特性的研究, 指出气相的体变与其他两相的变形是相互影响的, 揭示了土中气相的体变和固体-液体一样也可以分为弹塑性两部分, 结合气体的基本定律可以得到气相的压力-体变关系. 考虑气相对土体硬化的影响, 提出了一个各向同性应力作用条件下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 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最后给出了一些预测结果并和Wheeler等人给出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史前人类对于矿物岩石认识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大量的发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究,可了解人类走过的历程,也可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矿物、岩石认识的历史。考古资料说明,地质学是从矿物学脱胎发展而来的,是从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生产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 相似文献
15.
16.
海洋亚表面温度升高证实了全球正在变暖,森林比陆地更能有效的减缓变暖趋势;利用新的“分子束外延”技术生的超导单晶薄膜的成功为揭开超导机制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的存在并非使我们的记忆力变差,而是提供了一种交互记忆的途径以更好的方式组织大量可用信息;距今1.2亿年的蜥蜴孕妈妈的发现证明或许分娩方式不仅是哺乳动物的专利。科学发现不断地充实和修正着我们对环境、动物以及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2015,(35)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巨型活火山,在近代至少发生过数次喷发.虽然近年来没有再喷发,但是有关天池火山再次喷发的争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岩浆系统的研究是火山灾害和预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岩石学两方面.综合近年来天池火山岩浆房地球物理探测发现,普遍认为在火山区中、上地壳存在分布范围较广的岩浆房,而在中地壳至下地壳也存在范围较为集中的岩浆存储区.鉴于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多解性和不能给出岩浆成分信息等的局限性,本文用岩石热力学模拟来约束岩浆房的成分和深度.结果显示:(1)天池火山玄武岩在岩石圈地幔或更深处不能经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可能只经历少量橄榄石的分离结晶;(2)造盾低MgO玄武岩是原始母岩浆在地壳(约18~27 km,0.5~0.9 GPa)中演化后喷出的,而不是先前认为的从地幔岩浆房中演化后直接喷出形成的;(3)粗面质岩浆是由碱性玄武岩在15~18 km(0.5~0.6GPa,中上地壳)结晶分异形成;(4)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可能要比先前认为的壳幔双层岩浆房模式复杂,地壳岩浆系统应该主体为玄武质岩浆,酸性岩浆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些信息对火山岩浆系统和喷发预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17,(18)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在抗疟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耐药表现出很好的疗效.本文首先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回顾,系统分析了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还原电势检测,以及分子对接等不同手段对于研究青蒿素衍生物结构优化,阐明其潜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指导作用.除了抗疟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类化合物开展了以免疫调节活性为导向的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在青蒿素母体结构上引入新的基团,发现了一批具有更强免疫抑制活性以及口服吸收良好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其次,主要介绍这些新型青蒿素类衍生物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了充分挖掘青蒿素骨架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青蒿素本身或其简单的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等的抗肿瘤活性较弱.然而,通过采用向青蒿素骨架中引入水溶性片段、杂多环,以及靶向药物片段等策略,可以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好,成药性更高,且具有明确分子靶标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最后,对新型抗肿瘤青蒿素衍生物的设计和改造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岩石破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物理效应,对了解固体破裂机制及地震发生时的相关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粒子探测方法在花岗岩破裂实验中首次记录到具有能量为MeV量级的电子发射。花岗岩样品采自郯庐断裂带怀远段。标本磨成长方体,尺寸分别为94.0×94.0×190及50.0×50.0×100mm~3。沿长轴加压,受压端面加工精度达0.05mm。实验用200吨压机,在应力达170MPa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核能在我国的崛起和发展,开发简单、高效、应用性强的吸附材料用于锕系阳离子的吸附分离变得愈加迫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由于其合成简单、结构可控、功能易调、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被认为在锕系阳离子吸附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材料设计角度出发,综述了MOFs用于锕系阳离子吸附分离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表面修饰、缺陷、功能复合、金属节点等对MOFs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厘清MOFs材料在锕系阳离子吸附应用中的构效关系.最后,提出了目前MOFs用于锕系阳离子吸附分离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