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基本不会按照一个简单的从A到B的途径,其过程势必将包括错误的起点、死胡同以及大转弯。当然,科学可以接受这些曲折——“我们有误解”,修改并放弃曾经珍视的观念、发现与新现象更加匹配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是我们理解周围环境无可比拟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非晶/玻璃等非平衡态材料在能量驱动下会逐渐“老化”(ageing),体积和能量状态逐渐降低,这是非平衡态材料的本征特征之一。不同于“老化”的自然演化规律,记忆效应是指非晶合金经历先低温再高温两步退火时,焓或体积会先增加而后降低至平衡态。如果材料或体系达到热平衡态,初态和历史的记忆将被彻底遗忘。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记忆效应的理解局限于诸如Tool-Narayanaswamy-Moynihan(TNM)模型等唯象层面,对其物理起源仍不清楚。通过研究非晶合金在单步和两步退火中的弛豫规律,发现非晶合金中存在从β弛豫向α弛豫的等温转变现象,并进一步发现大激活熵是触发记忆效应的关键。这些结果对理解玻璃等非平衡态材料的物理本质和精准调控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人习惯白天睡觉,晚上精神抖擞,这种规律是怎么形成的?生物钟到底存不存在,又是什么原理?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扬因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此奖。那他们是如何发现这种奇妙生物规律的呢?今天,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杰弗里·霍尔。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会上有关专家的专题演讲指出:全球气候持续的反常变化,已导致格陵兰岛上的河流流量增加,冰川崩裂速度加快,如果冰川崩裂阻止了北大西洋洋流,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目前一些令人吃惊的发现表明,北大西洋洋流已经在减速,从而将在全世界造成气候灾难,甚至会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相似文献   

5.
邓国和 《科学之友》2009,(7):100-101
物理学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都需要思维的加工,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在共性之中,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对这种个性的准确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强物理教学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不仅仅局限于地球。随着许多系外行星的发现,首颗“系外地球”的发现正初见端倪。去年是众多系外行星发现的一年,而2012年似乎要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一颗真正意义上的系外地球将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早在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发现了恐龙化石,但并不知道这些化石的真面目,以为是神话传说中龙的骨头,可以当作中药材。直到17世纪晚期,英国科学家注意到了恐龙化石的与众不同。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重见天日,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壮美的远古画卷。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由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古生物学者邢立达撰写的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猜测来发现一个新的规律,然后将猜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正如理查德·费曼所说:"你的猜测有多美没有用,你有多聪明也没什么用……如果与实验不符,那它就错了。"这就是物理和数学的本质区别。数学家也会猜测,其真理的最终裁决者是严格的证据。物理学家可以使用甚至发明复杂的数学工具,但他们的目标不同:解释宇宙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7,(4):F0003-F0003
在20世纪,由于大量病原体、病毒的被发现,人类的诊断医疗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光、电显微技术的发现和进步。今天,显微摄影技术不仅让我们的健康大受其益,还让我们在微观的层面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甚至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异的视觉艺术享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汶川大地震惊骇过后,世人自然将目光投向地球内部,这曾经狂暴颠颤的地层深处究竟遵循着怎样的运行规律,又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特别是地球的核心,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最有力的工具或许并不是天文望远镜或计算机,而是人类的想象力。有了它,我们会无意识地渴望着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那些“补丁式”的研究拼接起来,缝合成一床有条有理的“知识棉被”。利用它,我们还将知道我们短暂的人生是怎样与行星、恒星、星云以及星系联系在一起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和其他观测小组已经发现了12颗左右的行星在围绕着其他恒星作轨道运动。最近,我们小组又独自发现了5颗这样的行星。这些发现,使得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最关键的部分突现了出来。从已经发现了的33颗太阳系外行星中…  相似文献   

12.
文澜 《科学之友》2005,(6):20-20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科学家发现当今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地球生物随时可能再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13.
小小世界     
《科学之友》2005,(9):58-58
单细胞生物或许微小,却无所不在。地球上几乎找不到没有微生物生存的地方。我们已发现其中的一些种类,但仍有很多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每个种类都特别能适应其生存的环境,而其中有些地方实在是不容易生存的地方。以下是针对部分单细胞生物及其生活地区的调查。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许多奇妙的设想产生之前,动物、植物、昆虫甚至微生物已有不少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在人类诞生几亿万年前,大自然这个创造之母已造就不少结构奇妙、功能齐备的范例、模式。如果我们对生物“档案”进行调查研究,无疑,我们会发现人类引以自豪的种种发明创造,在这个星球中并不新颖。我们可以说,自然界许多绝招在我们之前已经存在。但只有努力探索、观察其现象、研究其规律的人才能打开自然宝库的大门。而幸运儿则受其启迪,把握其要领,进行仿效,并予以发展,使之适合人类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07,(7):F0002-F0002
我们已经几乎毫无察觉地进入了文艺复兴以来无可比拟的一个探索和发现的时代。在我看来,比较行星学将会给地球上的各门科学各门科学带来实际利益……我们这个时代将是地球上的居民与他们周围的宇宙第一次接触的时代,或许主要正是这一点,将使后人永志不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任吉敏 《科学之友》2009,(10):145-145
本文总结了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般规律,只要我们能领会它的规律,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基础能力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参加过太空旅行的沙门氏菌杀伤力比以前提高几倍。去年9月,科学家托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一些实验中的沙门氏菌带入太空。升空后,宇航员通过手动摇柄将存放在密封容器中的细菌放入培育室中,将其激活。经过12天的绕地球飞行返回地面后,这些“太空游”归来的细菌已不可同日而语。将其与地面环境下培育的沙门氏菌进行毒性比较,结果发现前者对老鼠的杀伤力几乎是后者的三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除A、G、T、C四大碱基及两种与C相关的碱基修饰形式外,基因组DNA中还存在第七种碱基。国际顶级学刊《科学》杂志日前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这一重要发现。研究表明,若掌握基因的使用规律,将对人类认识动植物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将已经分化成熟的体细胞“返老还童”为干细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空的交通规则 卫星的飞行和其他行星一样要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太空的星球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卫星围绕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地球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图1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图中四方块中各画着四条线段,从1~4四条线段在画法上是有一定规律的,请打出此规律,并按规律将图画在问号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