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对称结构的巷(隧)道支护体在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易于变形和破坏的特点,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测,建立了该条件下巷(隧)道的“支护体-围岩”相互作用模型,引入非对称荷载因子和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支护体在非对称荷载条件下的内力及变形性能,讨论了非对称荷载对支护体承载能力和可缩性能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了该条件下巷(隧)道支护体的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2.
吕龙海 《科技信息》2010,(23):J0022-J0024
对于全岩大断面峒室,其支护形式应首选锚网喷支护,成本低、施工易、效果佳;但在大埋深高应力条件下,实践证明单纯依靠锚网喷支护难以维持巷道的长期稳定、不遭破坏,而返修时若支护方式选择不当,势必造成修后再坏,多次返修,且重复破坏的峒室围岩更加松散,松动圈持续扩大,很难再采用单一支护方式进行再次有效修复。我矿在返修-550泵房时,经多次分析论证,采用了"锚网喷索梁注"综合复修加固技术,效果明显,修后经数月设点观测,未发现明显变形,从而有效保证了该峒室的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3.
茶塘新井软岩支护研究钟新谷(资源工程系)茶塘新井1985年九月正式开工,井筒形式斜井,井高标高为+178.239m,井底标高为-150m,倾角25°,井筒斜长800m,在井筒施工至-90m水平时井筒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件变形,以至影响并筒及峒室的...  相似文献   

4.
时俊  纪宝才 《科技资讯》2005,(22):10-10
从观测情况可以看出:(1)切眼中下段围岩变形较小时,尤其是机巷向上30米段,顶板只有局部小一表面离层,底鼓现象不明显,两帮位移量很小。(2)切眼中上段变形相对较大,尤其是风巷向下累计有30米,后期变形明显增大,底鼓严重,老塘侧帮位移大,顶板下沉量加大,出现了老塘侧单体支柱赤脚、工字钢梁弯曲现象,安装前进行了多次改棚、卧底。(3)导峒部分变形明显大于刷大部分,这是由于导峒部分施工超前刷大部分3个月,累计变形所致。  相似文献   

5.
碎裂结构围岩破坏模式的模糊数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引用了30例模型试验资料,对碎裂结构围岩的破坏模式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同 时利用所得出的标准模型,对8个试验样本进行了破坏模式预报。证明模糊聚类分析 在碎裂结构岩体峒室围岩破坏的模式识别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在围岩稳定性和 综合分析判断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电厂排灰管过山隧洞在下部煤层开采条件下出现的变形破坏现象,进行了隧洞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揭示了其变形破坏规律,指出其变形破坏为渐进的非单调变化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引入碎裂岩体组合的结构模式及其变形本构规律,建立了碎裂介质圆形峒室围岩稳定和变形性质的分析理论,同时,提出以面体形变比认识围岩岩体结构特征的新观念。模型实例分析表明:碎裂岩体结构控制着围岩变形及稳起性,而且结构面的作用远远超过岩体组成成分岩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有效质量近似的框架下,应用传递矩阵理论研究了势垒的非对称性对单电子隧穿几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隧穿过程的势垒的形状对隧穿几率影响很大,势垒的对称性破坏的越严重,在低能区域发生共振隧穿的可能性越小.这些可以为设计和制造更加优化的共振隧穿器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依托某盾构穿越工程,建立了盾构同时穿越桩基和多条隧道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总结了盾构穿越诱发的地表沉降、既有隧道收敛和桩基变形规律,探明了既有桩基对扰动传递的隔断效应,并通过土体应力路径分析揭示了 桩?土?隧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桩基的存在减小了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沉降槽宽度,改变了既有隧道的变形模式,对扰动传递具有明显的隔断效应;受既有隧道和盾构施工的双重影响,两者间桩基承台的横向倾斜出现多个变形阶段,桩身上部出现较大的横向位移,而桩底位移较小;桩基、隧道和土体的刚度差异是桩?土?隧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应变空间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基于混凝土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应变的特点,对平面应力、平面应变及一般三轴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和破坏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及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定义了混凝土的不同破坏阶段及分界面的确定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于不同破坏阶段的应变空间的破坏准则。其特点是:考虑了主应变与剪应变间的非线性关系,且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钱家营煤矿地应力测量采用了空芯包体三维地应力计,测量获得了-600m水平两个构造区域的地应力数据,得出了该井田为水平应力占主导的构适应力场的结论,并分析了矿井巷道变形破坏方式与地应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营越江隧道服役现状调查与检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既有打浦路隧道在运营36年后,隧道结构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老化阶段,由于隧道衬砌结构的混凝土劣化,接缝材料老化,钢筋和螺栓锈蚀,渗漏水以及隧道纵横向差异变形等已非常严重,对隧道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隐患.基于此需要对隧道结构进行一次全面地检测与评估.从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出发,对既有打浦路隧道的历史资料及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给出了隧道结构的主要损伤因素,并制定了详细的隧道结构检测方案,包括检测的内容、数量、具体要求、检测方法等.通过对既有隧道渗漏状况以及隧道纵向的长期沉降情况的初步检测,发现对于直径10m左右的软土盾构隧道,纵向变形曲率半径小于35~40 km时产生的差异变形,易导致衬砌环向接头的张开度增大,引起渗漏,同时渗漏又导致隧道继续产生纵向不均匀变形,二者相互影响.最后给出了用于既有隧道结构损伤评估的宏观安全性模型和微观耐久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圆形冲切板的强度与变形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验证,圆形混凝土板在冲切破坏之前发生的变形主要是弯曲变形,该变形反映了板在各个受力阶段的抗弯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冲切锥面上的应力分布和板面钢筋的抗冲切能力.建立了考虑受弯变形的板冲切破坏机构,提出板的极限强度由冲切锥抗冲切力和板在冲切时的抗弯能力组成.并对圆形冲切板的挠度分阶段进行了计算.对冲切板强度和变形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白乐乐 《科技信息》2010,(3):I0043-I0043,I0069
本文根据元胞自动机理论建立了矿井火灾人员逃逸模型。描述了人员在逃逸中速度的变化。在考虑人员心理的情况下,建立了人员逃逸时遇到巷道交叉点时的交叉点巷道选择模型,将交叉点道路选择分为必须选择和自由选择两种,该模型能更好的贴近人员在交叉点巷道选择时的实际情况.为矿井火灾人员逃逸仿真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隧洞防渗系统在隧洞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防止隧洞渗漏一是采取措施提高隧洞的混凝土质量和做好沉陷缝止水;二是在隧洞的一次和二次衬砌之间铺设土工织物及土工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夜间长途客车进出高速公路隧道群的车速和油门踏板行程变化特征. 基于即时采集实验系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进出隧道群的车速和油门踏板行程分布特征. 隧道进口和出口期望最高限速分别为91.4~94.1 km·h-1和96.2~99.2 km·h-1;隧道进出口的速度差≥20 km·h-1存在行车安全隐患的比例达16.9%,加速行为引起速度差过大的比例占14.0%. 结果表明上坡隧道比下坡隧道运行速度协调性好的比例高;隧道内部油门踏板行程变化率幅度要小于隧道外部.   相似文献   

17.
在正断层引起的地面永久性大变形作用下,埋地管线可能会发生拉伸、剪切等形式的强度破坏,亦可能在局部受压区发生屈曲破坏。利用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穿越正断层埋地管线的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接触分析方法模拟正断层引起的地表永久性大变形作用下管线—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管径、跨越角对管线破坏模式的影响。依据算例分析可知:小口径埋地管线易发生拉伸强度破坏,大口径薄壁管线易发生屈曲失效,口径0.65 m 是管线从发生强度破坏到发生屈曲破坏的临界值;当跨越角大于90°时,角度越大越易发生屈曲失效,跨越角为100°是埋地管线发生强度破坏与屈曲失效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8.
用弹性力学的有限单元法,研究了煤层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的计算问题。在具体分析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实际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岩体结构模型,编制了多功能有限元电算程序,提出了应用三次样条函数,根据层面节点位移求层面变形的计算方法,总結了表土层在岩移变形过程中的力学特征,通过对实际观测资料的拟合计算,验证了岩体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这种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适度隔热柴油机在标定工况下,TC4钛合金活塞裙部两侧发生磨损失效的问题,采用金相组织分析、电镜扫描等方法对活塞裙部磨损区域进行微观分析,再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活塞裙部进行变形量的宏观分析,共同探究柴油机活塞裙部的磨损失效机理. 分析结果表明,活塞裙部变形量最大区域与磨损区域相吻合,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活塞裙部刚度不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变形与缸套发生黏着磨损. 通过改进活塞主要结构参数,使得裙部变形小于二次修正值,从而避免活塞裙部四点磨损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工神经网络在隧道地表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借助于神经网络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的优势,采用改进后的B-P网络算法,对上海地铁2号线盾构推进中隧道上方的地表变形作了趋势预报,并与其它预测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地表变形预测,效果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