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约瑟研究所的现状与未来有何看法?他怎样看待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问题?通过访谈,古克礼博士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说明与致谢     
2006年8月26-29日,第四届中国科技典籍暨《崇祯历书》研究国际会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和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来自美国、荷兰、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期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这次会议上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Ho Peng Yoke;封二)教授于2014年10月18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澳洲逝世,享年88岁。何先生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是何其汉先生与吴贤贵女士的长子,原名何燕恬,后来在入学时改名为何丙郁。1933~1940年,他就读于怡保的圣米高(St.Michael)学校,1946年考入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1950年在马来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是物理学的一等荣誉毕业生。随后,他受  相似文献   

5.
古克礼为国际知名中国科技史学家。2018年4月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的访谈中,他分享了结缘于中国科技史的历程,以及对古代中国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等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比较古代世界:希腊与中国"(Comparing Ancient Worlds:Greece and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24~ 26日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举行①.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剑桥大学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古典学系和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资助,筹备工作由剑桥大学古典学系博士生董桥声、赵静一和李约瑟研究所班尼特(Susan Bennett)女士负责.来自世界各地约50位古典学家和汉学家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会议期间,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与会学者举办了酒会,并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相关主题书展,两场相关主题公开讲座也在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博士刚才已经向您们介绍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现在由我来说明他的治学方法。我是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开始和他合作的。一九五七年在我动身往英国之前,我马来亚大学的同事、现在是香港大学校长的黄丽松博士对我说:在剑桥,最重要的是学习李约瑟的治学方法。李约瑟最近来香港为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筹款时也曾谈到这方面的情况,现在且引他本人当时的叙述,然后由我稍加补充。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先生找到我,告知广西民族学院的学报打算出一期有关何丙郁先生的专集,约我写一篇稿子,我未加思索,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深心里早有此念了.关于何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王锦光和闻人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专文介绍;90年代,廖伯琴女士的文章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使我们对何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贡献有了大致的了解.2001年,经胡维佳先生数年的努力,《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论集不仅收有何先生有关炼丹、火药和术数方面的论文,还包括数篇介绍李约瑟、鲁桂珍和他本人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25日,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项目(SCC)的档案库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建成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计划(SCC)是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行了分学科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9日下午,"李约瑟研究所之友联谊会"(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Friendship Association)成立大会暨"李约瑟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616会议室成功举行。曾经到访过李约瑟研究所或在研究所访学过的50余位学者和专业人士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共同审议通过了"李约瑟研究所之友联谊会"(简称"李友会")章程与理事会名单,宣布设立"何丙郁奖学金"。参会学者还围绕"李约  相似文献   

11.
僧人云游四方,暂栖某座寺庙,称做“挂单”。2001年12月至2002年6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研究所——这座剑桥的“中国庙”“挂单”了半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万:何先生。您是我们早已久仰的前辈。您为中国科技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年3月。我有幸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访问。在访问人文社会学院时。我提出要采访科技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并跟黄一农教授说。我打算采访他。他连忙说:“你应该先采访我的先生何丙郁教授.”我说:“好的。但何先生在澳大利亚。怎么和他联系呢?”黄一农教授当即拨通了您的电话。于是我和您有了第一次而且是越洋通话。您欣然同意我们在参加北京国际科学史大会时访谈.这个愿望今天实现了。我感到非常高兴.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终于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您几十年来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请您谈谈国际科学史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感想.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汪前进先生找到我,告知广西民族学院的学报打算出一期有关何丙郁先生的专集,约我写一篇稿子,我未加思索,一口应承下来,因为我深心里早有此念了.关于何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王锦光和闻人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专文介绍;90年代,廖伯琴女士的文章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使我们对何先生的学术生涯和贡献有了大致的了解.2001年,经胡维佳先生数年的努力,《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论集不仅收有何先生有关炼丹、火药和术数方面的论文,还包括数篇介绍李约瑟、鲁桂珍和他本人研究经历的文章.这些论文和文章最初大多发表在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报上,查阅起来颇为不易,如今汇编成一集,为学术界系统地了解何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举.因此,就何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已无须本文赘言;本文所想做的是,从过去十来年里与何先生的交往经历中选出几个片段,希望能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这位睿智长者的可敬和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14.
走近霍金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种老朋友,你对他非常熟悉,但他可能不认识你。霍金就是我的这种老朋友。在1995年我到英国工作之前,我最想写的两个英国人一个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另一个就是“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幸运的是,这两位大师都成了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第一次见霍金是在1995年的英国剑桥,后来在英国多种场合见过他,也很近距离地接触过。因为在英国,我这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比较显眼,因而从他的表情中,似乎看得出他对我这个外国人很感兴趣。但他无法表达,我也无法验证。今年8月,霍金再次访华,我们又做了近距离接触,当我在北京向他提起这些往事时,他用微笑和眨眼表示问候,并抽出时间让我到他的休息室见他并合影留念。当我告诉他中国读者很喜欢读我写的有关他的一些文章时,他用微笑表示感谢。7年了,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我都挂念着霍金这位“老朋友”,为他的健康担心,为他的新成就自豪。  相似文献   

15.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此刻我正站在当年徐志摩吟诗的桥上,与生活了半年的剑桥告别.再游一回拜伦潭(Byron Pool)———那拜伦当年游泳的地方;再看一眼果园(The Orchard)———那品茶赏春消夏的圣地,再走一遍剑河(River Cam)———那赋予剑桥灵气的秀水……而梦也梦不到的是,将剑桥这些最美丽、最经典的景点从南至北地串起来,竟引我从住处一直通往工作地点———李约瑟研究所,这是一天无意间的惊喜发现.从此这条道①就成了我上下班的不变路线,每天清晨和傍晚我一边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一边构思这让我如痴如醉的新作《生命…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进行与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土木工程技术、城市攻防体系等,鼓励开展中外军事工程技术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吸引了来自东亚、欧洲和美国等地的学者前来查找资料、研究课题或访问学习.研究所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特色馆藏,为访问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作者访学期间,得到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帮助,拓展了研究主题,补充了研究资料,了解西方学者进行印刷出版史研究的方法,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剑桥大学图书馆等所藏李约瑟通信及其所制作的交往人员卡片等资料,重构了20世纪30-40年代李约瑟与援华会及其成员接触、交往的过程以及他在援华会的活动史实,反映了李约瑟在这个时期的社会活动及他的政治立场,也从侧面描述了战时及战后英国民间援华运动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我应邀访问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在墙上挂满了中国字画、桌上堆积着汉文书籍的李约瑟工作室,我向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李约瑟博士送上一部刚刚出版的他同鲁桂珍博士合著的《再次聆听大洋两岸的共鸣——回顾跨越太平洋的文化科学交流》中译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7(2):185-185
第六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将于2006年9月15—20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冶金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和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博物馆和中国科技史学会金属史委员会共同主办,支持和协办单位包括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德国波鸿矿冶博物馆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东亚考古和文化史研究中心。会议主题是“金属与人类文明”。这次会议的国际指导委员会由中、美、英、法、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