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秧田期防治白叶枯病的效果一九七七年青云公社观莲三队。早稻品种为珍龙13,用受水淹的秧苗和未受水淹的秧苗,在本田期同等条件下进行观察。实践证明:苗期不受水淹的秧苗比受水淹的秧苗移栽到本田后,病情指数下降52.3~59.8%(见表一)。为了探索水对病菌的传播作用,扬岭公社素云四队,对晚稻进行试验,品种为加湖4号,共设四组:第一组,秧田位置选择在山弄田,直接由无菌沅的山水灌溉秧田;第二组,秧田位置留在大畈田中间。结果第一组病株占29%,病叶16.8%,第二组病株为76.5%,病叶率57.8%。第三组,把第一组山弄田育成的秧苗移栽在原来的秧田里,本田后期几乎无病。第四组,秧田含有大力的菌沅(早稻发病田),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的传染病菌源(Rhizoctonia cerealis)、种子带菌侵染、病菌的侵染时期等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病株残体,含病残体土壤、土壤中的菌核、带菌的种子都是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种子能够带菌,并有传病作用。发病重而且倒伏的小麦种子带菌率可达9.71%,发病重而不倒伏的小麦带菌率只有1%左右。 R·cerealis能够侵染小麦胚芽、幼苗和拔节后的小麦植株,感病重的幼芽,多数在土壤中死亡。 从研究结果中,综合出了病菌的侵染循环。这些结果为该病的予测予报,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加工番茄CMV与ToMV的ELISA检测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针对CMV和ToMV的单克隆抗体对田间表现病毒病症状的137个加工番茄自然病株进行了间接ELISA检测,检测结果表明,CMV和ToMV在加工番茄上的侵染率分别为83.2%和61.3%,并且2种病毒常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达58.4%。用Eviews3.0软件借助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分析CMV和ToMV在病株上的带毒量,结果表明,2种病毒在病株上的积累是相互影响的,互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辣椒枯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福建漳州地区的辣椒枯萎病的危害症状,采用常规病原菌分离方法和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初步确定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iumSchl.).对不同发病级别的辣椒植株体内的镰刀菌的分布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枯萎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随部位和病情不同而发生变化,健株上未分离到镰刀菌,辣椒枯萎病原菌主要集中在感病植株的茎基部,病株的含菌量为2级>3级>1级,2级病株的含菌量达30.76×104cfu/g鲜质量;是1级病株的102.53倍,是3级含菌量的12.06倍.病原菌的专化型和致病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分离于聊城地区国槐根茎腐烂病的24个镰刀菌菌株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图谱分析及聚类分析,明确了镰刀菌生理分化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镰刀菌在可溶性蛋白质和EST、SOD、PPO、POD等同工酶存在差异,不同菌株之间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和同一迁移率谱带的亮度和色泽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镰刀菌不同种或同种不同菌株间的多态性可在同工酶水平上得到反映.研究还发现,同工酶的变化与镰刀菌的种类以及侵染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早稻秧苗发生白苗的原因白秧苗有两种,一是病株散生,零星分布,一般比健株稍高,全株白化,大多在三叶期以后就枯死消失,这是由遗传生理引起;另一种是成丛或整丘发生,秧苗进入二、三叶期时,第一片叶仍保持绿色,第二片、第三片叶都褪绿发白。当环境条件改善以后,心叶仍能抽出并保持青绿,恢复生长,但严重的要枯死。这种白秧苗产生的原因,据我们三年来的调查,主导  相似文献   

7.
利用蚕豆病毒属的兼并引物对23个加工番茄病株进行RT—PCR检测,其中19株检测出被该属病毒侵染。从中选取4个病株的RT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将所得序列经过基因库检索发现,4个序列均与蚕豆萎蔫病毒2(BBWV2)基因组RNA1的序列同源性最高。然后对病毒分离物XJ14-1基因组进行进一步的克隆和测序,获得RNA1组分3659个核苷酸,RNA2组分1300个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它们与BBWV2的RNAl和RNA2具有高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6%~94%和76.9%~94.1%,而与BBWVl的RNA1和RNA2的序列相似性都很低。因此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加工番茄受到BBWV2的侵染。利用BBWV2的单克隆抗体对田间不同品种(品系)加工番茄病株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田间病株带毒率达到53.3%,并且供试20品种(品系)均可被BBWV2侵染,该数据表明,BBWV2在田间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8.
甜瓜枯萎病原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植株体内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于福州永泰采集甜瓜枯萎病病株,病原菌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在甜瓜健株、病株体内均有分布.菌量分布依次为根茎部含量最大,茎蔓中部次之,茎蔓顶部最少.不同发病级别植株体内的平均含菌量测定结果表明:发病级别为2级的植株体内的菌量最大,为10.75×104cfu/g鲜质量,其次为发病级别为3级和1级的植株,含菌量分别为8.90×104cfu/g鲜质量和8.63×104cfu/g鲜质量;健株中的含菌量最少,仅为0.08×104cfu/g鲜质量.该尖孢镰刀菌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1℃,pH为7.  相似文献   

9.
由田间自然感病和甜菜黑色焦枯病株,坏死黄脉型病株及无明显症 甜菜上分离到一种球状病毒,病毒呈二十面体,直径约25nm,有空心和实心2种粒子,具有分子量为24.7kd的外壳蛋白和长度分别为3.8kb,1.4kb,1.1kb的3个双链RNA组分,该病毒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侵染性,蚜虫不能传毒,土壤诱发可传播,易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侵染多种植物;但回接甜菜只偶尔出现个别褪绿斑或不规则褪绿斑,并不表现田间症状,表明该病毒与甜菜黑色焦枯病等病害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竹类丛枝病为我国南方和北方竹子的常见病,患病竹种包括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sns)、刚竹(P.viridis)、淡竹(P.glauca)和花竹(P.nidularia)等。从几种竹子的丛枝病株中查见有类菌原体(MLOs)存在。病株细胞结构异常,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也与健株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丰泉 《安徽科技》1998,(4):38-38
1 流行的主要原因 (1)种子带菌。70年代前,早稻多为露地育秧,育秧期间气温低(月均温度16℃左右),且苗期常处于灌水状态,极有利于种子上病菌孢子的形成和发芽侵入,所以种子带菌是次要菌源。而稻草带菌虽为主要菌源,但因受气温的影响,孢子侵入的高峰期直到早稻的分蘖末期才出现,不易迅速繁殖积累稻瘟流行所需的大量菌源,故早稻稻瘟病发生较轻。 70年代末期开始,育秧方式从露地育秧为主改为塑料薄膜保温育秧为主,使秧苗生长温度由16℃左右上升到21℃左右,且播种至三  相似文献   

12.
西瓜枯萎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福州永泰西瓜枯萎病的病原菌经分离培养、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 ,鉴定为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 usarium oxysp orum f. sp.N iveum。该病原菌在培养温度 2 5± 1℃ ,p H 6 - 7条件下生长最好 ;接种于瓜类幼苗上 ,可强侵染西瓜 ,中度侵染甜瓜 ,弱侵染黄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已经建立了禾谷镰刀菌侵染模式植物拟南芥分析系统,本研究采用禾谷镰刀菌-拟南芥的相互作用作为模型来研究植物如何防御禾谷镰刀菌的侵染机制,以拟南芥突变体edr3为基本材料来研究植物应对禾谷镰刀菌的防御反应,结果表明:edr3可以加强拟南芥对禾谷镰刀菌的感病性,并且通过对双突变体edr3/ein2、edr3/coi1、edr3/sid2、edr3/pad4抗性检测表明edr3的感病性从而证实EDR3在拟南芥对禾谷镰刀菌抗性中起正调控作用,依赖ET/JA途径,而不依赖SA途径。EDR3介导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也将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研究探明了带菌花瓣是油菜菌核病的主要侵染途径,主要侵染时期是油菜开花盛期,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是4~5月份的雨日和雨量;确定了病茎病株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以及适合当地应用的预测模型,明确了药剂防治适期为主茎开花株率95%~100%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提出的综防配套技术切实可行,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毛竹基腐病侵染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毛竹基腐病侵染循环的研究结果:(1)病原菌以菌丝或孢子的形态在病竹,枯立竹和病株残体及土壤内潜伏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的来源;(2)风、随风和雨和雨水反溅是孢子传播的主要途径;(3)在自然情况下,病菌主要通过幼嫩的无伤表皮侵入寄主体内;(4)通过田间观察和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结果,结合病菌本身的特性可以初步确定该病菌是通过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后进入寄主组织的;(5)该病没有再次侵染。  相似文献   

16.
辣椒疫病是新疆辣椒上的重要病害,本文就新疆辣椒疫菌(P.Capsici)的越冬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基本查明该菌在种子上不能越冬。菌丝耐寒性差,在我区也不能做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其主要初次侵染来源是越冬的卵孢子。  相似文献   

17.
病毒侵染寄主后植物的氨基酸糖蛋白含量发生改变 ,导致病毒传播介体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大豆花叶病毒 (SMV)侵染大豆后碳氮代谢发生变化 ,病毒明显地抑制寄主碳水化合物代谢 ,促进寄主氮化物的代谢 ,有利于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西瓜花叶病毒 2号 (WMV 2 )为新疆甜瓜的优势种病毒 ,棉蚜是其有效传播介体。作者于 1 995~ 1 996年研究了西瓜花叶病毒 2号侵染寄主甜瓜后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将确定为WMV 2的病毒从甜瓜上分离提纯后 ,接种在防虫温室盆栽培养的寄主植物甜瓜 86 0 1品种的 3、4片真叶上 ,病株和对照健康株各 3 0盆。接毒后 …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透明染色法对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侵染的小麦叶片进行处理,观察不同时间段白粉菌对京411,Brock及其杂交后代近等基因系(NIL)叶片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Brock,NIL抗病耐受性均强于京411,此结果可为今后抗病基因的克隆、植物抗性信号转导机制等研究提供细胞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接种方式对亚香棒虫草菌丝体侵染家蚕的影响,亚香棒虫草菌丝体侵染不同寄主及龄期的选择和侵染虫体后菌丝体总蛋白的差异。结果表明,液体种菌球塞入法为最佳接种方式,湖南棒蝠蛾幼虫和3-4龄家蚕为亚香棒虫草菌丝体最佳侵染寄主幼虫,10℃为最适培养温度;同时,菌丝体侵染虫体后总蛋白质有明显的量或种类的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亚香棒虫草人工栽培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接种4株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Verticillium,) lecanii(菌株V07、V08、V23和V27)不同剂量(2x103、2×104、2×105、2 x106和2 x107孢子- mL-1)孢子悬浮液到茶蚜Toxoptera aurcntii室内种群,观察茶蚜种群在24℃和100% RH培养条件下的感染和发病情况,得到蜡蚧轮枝菌侵染茶蚜的发病指数,用Gompertz模型拟合了病情指数和作用时间及初始接种剂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表观侵染速率与初始接种浓度相关,同一菌株侵染速率随初始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接种剂量为2×107孢子.mL-1时,菌株V07对烟粉虱的侵染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