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介绍了干粉水泥激光粒度仪的工作原理,简述了以空气作为分散介质的干粉分散原理和多重散射处理技术,给出了仪器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液气振动喷射分散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由供液系统、振动分散系统和观测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液一液振动分散系统。供液系统由高压气体提供动力源,振动分散系统可提供不同的振荡背景,分散过程由观测系统中的照相机记录。采用水-油体系对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进行了研究,记录振荡条件下两相中液滴的分散行为并得到了均匀的分散液滴。  相似文献   

3.
徐小兰 《科技信息》2010,(21):J0065-J0065
用乙醇做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三个聚乙烯粉末试样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快速、准确。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超微人参粉粒度及分布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不同的分散技术,利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了超微人参粉的粒度及粒度分布,确定丙酮为分散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最佳分散剂,透射电镜为最佳测定方法。超微人参粉体粒度为31.2nm,分布区域:20—40nm,为均匀球状颗粒。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的LS13320型号激光粒度仪研究了样品折射率、分散介质、分散剂、遮光度、搅拌子转速和超声对烟用水基胶粒度分布测量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激光粒度仪测定烟用水基胶粒度分布的实验方法。试验样品的最佳测试条件为:以水作为分散介质,无需添加分散剂,无需超声处理,样品折射率选取1. 45,遮光度为10%,搅拌子转速档位选择26。激光粒度仪测量值与显微镜测量的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控制参数对粉土粒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河南商丘粉土的粒度,研究样品浓度、泵速、超声预分散、分散介质、样品的光学系数等控制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土光学系数的选择对其影响不大;样品浓度在0.9~1.3g.L-1和泵速在2500~3000r.min-1范围内,其结果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分散是保证其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合适的超声分散条件为端位移20、分散时间15min;分散介质对其结果影响较大,该粉土在水中的测试结果要小于在无水乙醇中所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分散介质和分散剂对TiO2和SiO2-Ag混合纳米粉体在水溶液中分散的影响,采用分散相的沉降高度和分散后颗粒的粒度分布评价分散效果,得出(NaPO3)6是TiO2和SiO2-Ag粉体的良好分散剂.通过测定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ζ电位,分析分散剂的分散机制,(NaPO3)6可分别显著提高水溶液分散中TiO2和SiO2-Ag粉体表面ζ电位的绝对值,使超细混合粉体在水溶液中获得良好稳定的分散.  相似文献   

8.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用行星式高能球磨机对Ti-Mg混合粉末进行机械合金化过程研究,用X射线衍射分析球磨的合金粉末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形貌和粒度.XRD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可使Ti和Mg产生固溶体,且经过48 h球磨的Ti-Mg合金中未发现Mg的衍射峰,Mg溶入到Ti中,加宽和分散了Ti衍射峰,从扫描电镜的结果知道粉末颗粒很细,但聚集成团.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研制的激光衍射粒度分析系统,并以本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使用前的光学部分调整、光电探测器响应度的标定、数据处理软件的特点及样品制备等。最后得到了一组使用该系统所作的粒度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微粉粒度常用的测定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分析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激光衍射法.采用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对板青超微粉、黄芪超微粉和四味穿心莲散超微粉的粒度大小及其分布进行测定,指出干法激光衍射法较其他方法更适合用于三者粒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单帧单曝光图像法(SFSEI),从相互垂直的2个方向分别对不同流量的气流分散作用下的粉雾剂粉末模型的分散粒径(及粒径分布)和颗粒速度(及速度分布)进行测量;将结果与激光衍射法、数值模拟法进行比较;分析了SFSEI法在粉雾剂分散效果测量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颗粒统计数量在750以上时,所得平均粒径和平均速度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实验条件和流道结构,竖直方向拍摄比水平方向拍摄得到的结果更接近激光衍射法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同时,颗粒速度的测量会受粒径大小的影响。使用SFSEI方法时应尽可能减少离焦颗粒比例以提高测量精度,在气体流量较低的情况下更易于实现较高的测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 ,在Q2 35低碳钢基体表面进行了Ni基合金添加Y2 O3的熔覆试验。通过对激光工艺参数及合金粉末比例的优选 ,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熔覆层。对熔覆的合金化层进行了表面显微硬度和电化学腐蚀测试以及金相组织和X衍射物相分析 ,结果表明Y2 O3对Q2 35钢表面激光熔覆Ni基合金有减少裂纹的作用 ,但显微硬度与耐蚀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作者在用激光衍射法作颗粒大小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详尽论述了该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技术,对两种实物样品进行了测量,所作的详细分析表明:用激光衍射法对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粒径的小颗粒计数和分级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均相形核法制备铜包裹MoSi2的复合粉体.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粉体进行表征,并讨论包裹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非均相形核法可以制备出MoSi2颗粒表面被细小的铜微晶包裹的复合粉体;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作为分散剂有助于提高纳米铜的稳定性,并能有效防止复合粉体的团聚,MoSi2颗粒的分散性得到显著改善,包裹效果较好;MoSi2颗粒大小和形状对复合粉体的包裹情况有较大影响;包裹结构取决于铜在MoSi2颗粒表面的沉积以及对复合粉体团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用He-Ne激光处理鲱鱼DNA,测试处理前后鲱鱼DNA的X射线衍射谱。结果显示处理前后鲱鱼DNA的X射线衍射谱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激光生物学效应的机理解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载体、润湿剂、分散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解淀粉芽孢杆菌Q426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最终所得制剂中载体D10%、润湿剂6%、分散剂6%、紫外保护剂0.5%。测得制剂的芽孢数量为2.82×10”efu·g-1,润湿时间为43s,悬浮率为76%,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及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分散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用于分散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散体系中组合了不同的溶剂、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不同的商业分散剂,从而能够较好地控制纳米二氧化钛在液相中的分散.  相似文献   

18.
谭帅  朱建  鲁克锋  徐传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7):11622-11631
针对传统激光熔覆送粉器存在结构复杂、易堵塞且送粉不均匀不稳定等问题,基于机械力学和气体动力学原理,设计了一款转盘式双筒激光熔覆送粉器的结构。通过对送粉器的结构以及传动原理的分析,利用绘图软件进行气路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气路设计是送粉装置中气体输送管道大小的确定和管道位置的安排。机械结构设计是零部件的设计,主要包括转盘、料筒、进出料口、进气口、腔体、传动系统、搅拌系统等。结果表明,此次设计的送粉器在粉末运输过程中具有连续、均匀、稳定、易于控制等方面的优良性能,在激光熔覆作业过程中,利用此送粉装置可获得质量较高的熔覆层。  相似文献   

19.
纳米粒子在水中的分散很困难,粒子极易团聚.这些团聚的粒子通常以所谓"软团聚"的方式存在.软团聚的粒子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大程度能进一步分散.因此,制备粒径较小并以软团聚方式存在的纳米粒子料浆,对纳米粒子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了纳米TiO2分散料浆的制备方法.分别试验了分散介质、分散方法、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分散时间、分散温度及分散介质pH值等分散条件.结果表明,50~70℃,pH=7.7~10.8,SiO2气溶胶与纳米TiO2粉末的质量比为0.06∶1,超声分散30 min得到了平均粒径在300 nm左右稳定的纳米TiO2分散料浆.  相似文献   

20.
We investigated the shape and morphology of nickel-based powder particles (Sulzer Metco) and coatings produced by laser gas-powder deposition onto steel substrates. Laser deposi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n LC-10 IPG-Photonics laser complex equipped with a 10-kW fiber laser. The shape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using optical and electronic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position speed and laser power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beads. The depth of diffusion of nickel into the steel substrate after deposition was less than 20 μm;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resulting coating was fcc Fe3Ni. As a result,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rm and shape of the filler powder, modes of its deposition, and the resulting coating structure was obtained; this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ducts by additiv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