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征 《科技信息》2011,(24):18-18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国家与造福社会的职责与使命,但是毕业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解决好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发展的环境,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方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逐渐向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方面发展,即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尽管目前国家对师范生的就业仍采用包分配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师毕业生还可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形势的发展,这种状况已在逐步改变,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已日趋激烈,潜在的危机也正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3.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统”和“包”为特征的办学模式。国家统拨经费,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规格,使用统编教材,毕业生统一分配。学生一入高校就由国家包吃、包住、包医疗、包毕业、包分配,学生变成了学校的“五包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手里有了“铁饭碗”,比较容易形成依赖思想和安全感,使他们缺乏学习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体制也必然要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有效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学校,具有重大意义。毫无疑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也必须在学生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在学生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事业日益富有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彭礼 《科技信息》2012,(34):99-99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备受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艺术高校(包括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融入社会有其自身专业特殊的内因及社会接纳的复杂外因。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结构大变迁的环境下,艺术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道路与策略,不但对高校将自己的“产品”顺利投放“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今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艺术高校的发展策略及教学方法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旭平 《科技信息》2007,(11):161-161
在社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大,国内社会劳动力大量剩余、积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迅速增加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一般性人才的选择余地增大,对应聘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教育,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迈入“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具体分析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更为健康有力,也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高人范 《甘肃科技》2002,18(4):57-57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用人机制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大学生毕业就业已普遍实行了“双向选择” ,中技毕业生就业则更需要建立“推荐就业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机制。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向市场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毕业生就业要面临市场的挑战 ,可谓“适者生存”。目前社会上流传 :“博士生抢着要 ,硕士生不愁嫁 ,大学生看名牌 ,中专技校靠边站。”也有人说 :“大专院校扩大招生 ,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要求不断提高 ,中专技校没了出路。”那么中专技校到底有没有前景 ?中专技校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就业前…  相似文献   

9.
从1981年,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了财务,会计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开始,到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高校已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财经类主要学科设置,培养会计人才,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得到普及。但培养的毕业生究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从50年代开始,就逐渐形成了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体制。中学生一旦经过高考,跨进了大学门槛,便如同进了保险箱,只要混个及格,国家就得包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较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及毕业生本人的择业意向。它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面对市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就业率的统计面临着“隐性就业”和“虚拟就业”等现象,这就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问题学校化和学校问题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就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二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某些具体措施以及准确统计毕业生就业率、评价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分配制度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招生实行并轨制到分配实行双向选择,完全打破了过去统把统配的局面。随之而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其择业观念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那种坐等分配,听从组织安排已不为学生所遵循,而选择大都市、沿海开放地区,条件优越的单位已为当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表现特征 当代大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择业观念和态度与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化,突出的表现特征有两点: (一)当前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动性明显增强。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一直是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而形成和发展的。建国初期,为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了以“统包统配”为特征的就业制度。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是处于比较被动地位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展开,八十年代初国家在部分高校实行了国家计划内的“供需见面”,实行了指令性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切块计划”、“供需见面”。同时,在某些院校试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办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在这种人才不断竞争的形势下,学生已开始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价值,纠正以往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轨道,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致大学生就业教育相应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改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毕业研究生中“不分配”现象逐渐增多 ,但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文分析了“不分配”研究生的种类 ,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 ,并就如何做好这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仅为一孔之见 ,希望与高校指导分配工作的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师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将逐步由“国家负责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都应解放思想 ,积极主动地适应、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为此,在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迫切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招聘会热”、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话题,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式,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好就业的准备,顺利走上职业道路。  相似文献   

18.
“并轨”改革,是从招生开始,涉及到学校收费、教学、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是中国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进行的系统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学校“并轨”后学生也要像高校毕业生一样逐步走向自主择业的轨道。因此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并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毕业生社会责任感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毕业生离校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全面展开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做好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成长道路教育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分配方式,把毕业生就业分解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评价问题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配对最优化的问题。建立双向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指标的计算模型,以满意度计量评价结果,提出了双向满意度的概念,建立了使两者配对达到整体总满意度最大的整数规划优化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使理想的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问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晨光 《科技信息》2008,(9):175-175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使高校毕业生高效、顺利、安全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自然人的转变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以就业教育为核心开展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