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与社会现实两方面 ,即从社会性别概念的涵义与意义 ,现实文化语境中社会性别观念滞后种种 ,阐释了社会性别学术研究之于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性别视角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有的视角,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消除性别偏差,培养先进性别观念,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性别意识,树立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理论是研究性别平等问题最有效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之一,其价值意义在于为社会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审视提供了全新的性别视角,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以实现两性间的实质平等.法学教育的公共政策,尽管从公共政策制定的抽象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形式上的性别平等,但在当前实际的法学教育及法律职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男女两性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概念引入到我国,引起很大反响。社会性别理论将人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加以区别,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规定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我国有关性别的立法现状以及有关女性权利保障的国际条约、国际标准使我们看到了认真研究性别与法律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这项研究目前迫切需要在法律规范文本和法律运作过程两个方面系统展开。  相似文献   

5.
性、性范畴和社会性别是三个不同的性别概念,其中社会性别是性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内容。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从母系社会到父系制度,经历了一个微妙的两性较量过程,西周时期基本定型。中国优伶也在这种定型的性别生态环境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壮族社会性别研究主要可分为意识形态、家庭婚姻、外来文化的影响、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历史人物等五个方面;但还需要加强对理论的运用、反思与批判、注重研究对象之间多维的关系、增加历史的层次感。加强研究壮族社会性别问题,以推动壮族性别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围绕公共管理的性别教学问题,提出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增加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属性,提出性别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制的结构性要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男女角色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宋代为例,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科举制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别互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性的福利状况从建国5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肯定进步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在分配资源时,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处于劣势地位,而社会性别成了这种差异的重要依据。在对福利涉及的各个领域中女性福利的进步以及与男性依然存在的距离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对性别与福利安排之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些大众传媒将女性生物性别的美客体化、对象化、物化、商品化的文化现象,揭示了“女性意识”这一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性别观念误区拨乱反正中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由其局限——对女性美的误导引发出运用“社会性别”这一重要学术概念,重新审视女性美标准的必要性。指出真正使女性获得主体价值,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的,是女性社会性别的美。  相似文献   

11.
张申府在女权主义激情澎湃的时代,扮演了生产、传播和实践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锋角色,其妇女解放理论在婚姻爱情观、妇女自我解放观、性解放观、社会性别观四个方面既激进且超越了同时代知识分子,其无愧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从性别立场、性别刻板印象和双性同体三方面对比分析了小说《名利场》的译者荣如德和谢玲在翻译中的性别化处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揭示性别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申琼  曹竟成  王小雪 《科技信息》2010,(32):I0020-I0020
社会性别最初基于男女的生理差别,后来变得制度化,就把男女关系分为等级层次,变成一个处于优势支配弱势的权利关系,并由此影响着女性的竞技状态进而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分析社会性别的变迁对妇女社会体育的发展的影响,是为了说明竞技体育现象中由社会性别造成的两性不平等与差距是可以改变的。在揭示性别不平等的基础上,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差异产生和其得以延续的社会机制,找出目前我国竞技项目上出现的“阴盛阳衰”现象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以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让妇女回家"引起的讨论为例,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从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女性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阐述社会性别平等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指出“女耕男工”、文化教育、民主参与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现状对建设新农村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关照农村社会性别的特殊需求,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纳入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系,制定、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加强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等推进农村妇女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跨性别的传奇经历充分体现了美国女性主义学者、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著名的"性别操演"理论,也表达了吴尔夫本人欲破除男权制社会强加的性别规范的初衷。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在两种性别世界的生活遭遇是对性别二元论、异性恋霸权的间接批判和讽刺,同时也是对男女平等、性别多元化的强烈愿望的抒发。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就业中体现性别平等,保障女性充分就业,防止女性地位受到损害,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会性别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有着固有角色期待和定位;在社会性别的角色分工上,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被截然分开;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牵绊也会影响女性就业;社会文化对性别形象进行控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性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总数近1/2的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女性性别本位观念这一角度揭示其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以期从总体上提高认识,推动女性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