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麦长管蚜实验群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长管蚜是我国华北冬麦区的重要害虫,为制订出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优决策,我们进行了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的研究,分析了麦长管蚜与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依赖于温度、湿度的麦长管蚜生长发育模型和内禀增长率模型。为预测麦长管蚜的发生动态提供了依据,为防治麦长管蚜最优决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外单蚜网罩饲养试验,系统研究了10个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长管蚜的抗性动态不同品种对麦长管蚜种群干扰效应。结果表明长管蚜在不同品种上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发育因期,产仔率动态及同禀增长率均有明显差异;建立了品种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干扰效应模型,分析了各品种的耐害补偿功能及自然感蚜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小麦近缘种属的抗虫基因,选取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异源附加系材料在室内进行小麦苗期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的抗性鉴定,以蚜情指数为抗性评价标准.结果得到以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为近缘种属附加系的材料具有高抗麦长管蚜的优良性状,且抗虫基因位于1Mg、7Mg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研究该材料的抗虫基因定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一个确定性予测模型,用于摸拟棉长管蚜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石河子莫索湾地区基本相符。本模型为二次曲方型模型,输入为当地平均气温、湿度,输入为平均百株棉长管蚜数对数值。关于蚜虫的模拟研究,已有许多论文发表,但关于棉长管蚜的模拟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及莫索湾地区的气象资料,我们认为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棉长管蚜消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本模型主要考虑了湿度、气温这两个因素。程序语言为BASlC,已在微机上运行。  相似文献   

5.
研究明确了我省90年代危害小麦的蚜虫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组成的混合种群,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在国内首先报道麦长管蚜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并明确麦蚜的种群空间格局随有蚜株率而变化,为不同密度下抽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GBB8601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4~10~8孢子/mL)对俄罗斯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 padi)和忽布疣额蚜(Phorodon humuli)等七种蚜虫的体表接种试验,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该菌株作用于上述寄主的剂量、时间及其互作效应。所测菌株对所有蚜虫均具有毒力,接种后七日的LD_(50)为1.25×10~5~114.82×10~5孢子/mL,毒力因蚜种而异,双尾蚜和忽布疣额蚜最为敏感,玉米蚜与禾谷缢管蚜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余居间。这些结果表明所试菌株具有作为蚜虫微生物防治候选因子的潜势。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较传统的Probit或Logit分析方法有显著的优越性,将时间和剂量效应的分析统一到一个模型中,使时间与剂量效应的互作评价成为可能。笔者介绍了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和建模步骤,并讨论了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为研究材料,以AFLP技术为基础,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MseI,对影响麦长管蚜AFLP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如DNA的提取质量、酶切与连接、扩增条件、引物选择、染色方法等进行了优化处理,构建了麦长管蚜AFLP银染技术体系。酶切与连接分步进行,预扩增与选择性扩增同体系完成。在此优化体系下,可以得到重复性好、稳定性和多态性高的麦长管蚜AFLP条带。该体系的构建为蚜虫种间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传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桃蚜(Myzuspersicae)、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无网长管蚜(Acytosiphumdirhodum)和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能以非持久性方式甘蔗花叶病毒MDB株系(SCMV-MDB),其中无网长管蚜和甘蓝蚜SCMV-MDB为国内首次报道,麦长管蚜(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田微环境变化及其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种群数量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田间小麦(wheat,W)与绿豆(mung bean,MB)不同行比间作:10∶10(10W∶10MB),12∶6(12W∶6MB),12∶4(12W∶4MB),16∶4(16W∶4MB),小麦单作为对照;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测定麦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并调查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小麦单作相比,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降低了蚜虫种群数量,并且12W∶4MB和16W∶4MB处理蚜量最低。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51),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32),而风速与温、湿度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之前,平均温度与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07)。因此,麦豆间作改变了麦田微环境,使其通透性增强,蚜量降低。与其他处理相比,12W∶4MB和16W∶4MB处理的麦田蚜量更低,因此为较理想的麦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对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锈线菌蚜和月季长管蚜的室内毒力测定中发现,对供试的四种蚜虫具有较明显的触杀活性。对山楂叶螨的卵的孵化率也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植物种群个体分布格局在时空系列上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探讨植物种群结构的演变特点。种群分布格局与种群数量动态密切相关,种群数量的消长造成了种群分布格局类型(typc),格局规模(scale)、格局强度(intensity)、格局纹理(grain)的相应变化。在时间,空间梯度系列上,随着环境旱化程度的加强。旱中、中旱生类型的种群或消失,或种群分布格局的规模逐浙缩小,格局强度加强,格局纹理变粗;早生类型的种群分布格局观模则有扩大的趋势,格局强度减弱,格局纹理变细,可见,环境因子的改变,特别是水分状况的改变,是种群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grain aphid Macrosiphum miscanti (Takahashi) is analyzed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15 locations in China have been examined at 5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Overall, genetic diversity displays a relation between the migration and gene flow in the grain aphid: a free and frequent gene flow is found in the eastern populations, and gene isolation occurs in the two western populations, especially Datong population and Guiyang population. The natural barriers may present an insurmountable obstacle preventing gene flow and aphid migration. However, a spati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is correlated with their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indicating the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M. miscanti populations. In addition, most populations of grain aphids are out of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nd there is heterozygote deficit. Based on F statistics, the averag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is relatively low. It seems that the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the grain aphid may enhance gene flow and decreas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3.
西宁地区苜蓿蚜种数量随气候变化的增长曲线呈“S型”其数学模型为:Y=9849/1+e^8.9325+0.6949t,蚜量最快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初;蚕豆生育期内月平均干燥度指数K〉2.00以上,气候为干旱和很干旱等级时,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与同期≥5℃的积湿呈指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相食对种群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用的组建一些简单的年龄结构种群模型,利用微分方程线性稳定性理论和生物种群动力系统的分岔理论分析这些模型的平衡态的局部线性稳定性,并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这些模型动太性质的差异,对不同模型的比较说明自相食对种群的稳定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研究具有相同年龄结构的两性种群动态模型,求出了两种种各的年增长率、稳定的年龄分布、净生殖率和生育值向量,结果表明,这些生命参数完全取决于两性种群中的雌性种群,从而揭示了种群动态的研究只考虑雌性种群动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吐鲁番棉区自然天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新疆吐鲁番地区棉花苗期至吐絮期施药棉田和不施药棉田中棉蚜及其主要天发生动态,结合投影寻踪回归分析结果评价棉田中自然天敌 对棉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施药棉田中草蛉和瓢虫对棉蚜有着良好的自然控制能力,施药棉田中常用的化学杀虫剂虽能短期控制棉蚜种群数量,但同时也严重杀伤了其天敌,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蚜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回归分析和灰色系统模型等方法,对滦河三角洲地区人口发展和粮食增长过程进行了预测;为协调人口 与粮食的关系、制定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人口总量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研究、预测和控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对全国人口总量时间序列模型,已有很多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贵州省人口总量时间序列模型还未有人研究.通过研究贵州省人口总量时间序列(1952~2002年),应用B-J法建立了AR IMA模型.为人口预测和控制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果蝇属物种长期以来被作为基础生物学、特别是群体和进化遗传学的模式物种,来探讨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物种形成的遗传机制、新基因的起源及其方式、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等.群体遗传的方法贯穿于遗传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系统发育学等领域之中,已渐成为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围绕果蝇群体遗传研究中的3个主要问题,即起源地、群体历史动态和群体遗传结构,就当前用于分析上述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强调了发展适用于多个座位数据的分析方法是将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