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讲述-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妻为母的主妇生活中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有关意识的理论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发现无意识是其自我迷失及最终崩溃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揭示女主人公心理建构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2.
夏君 《科技信息》2011,(28):134-134
人格分裂的主题出现在《达洛维太太》中。本文旨在从自我的缺失、孤独感和恐惧感、向死心理等方面找出两位分裂的主人公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的内在一致性,论证塞普蒂默斯是克拉丽莎内在自我的外化,两个角色相互映衬,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斯坦贝克的<菊>刻画了一位在男权社会痛苦挣扎,渴望自由, 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艾丽莎具有倔强、粗犷的男性化的一面,又具有女性特有的柔弱、敏感的特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在艾丽莎身上并存且频繁转换.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这一矛盾个性,揭示其内在和谐统一的意识根源,以此来探讨作者的女性主义观,探寻以艾丽莎为代表的女性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自我心理发展的视角阐释<藻海无边>女主人公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和作家思想的关系,能够发现文本既折射出作家本人的矛盾思想又反映了拥有类似族群经验的复杂心理.据此,小说的终极关怀超越了个人与时代,这也是它成为新经典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自我心理发展的视角阐释《藻海无边》女主人公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和作家思想的关系,能够发现文本既折射出作家本人的矛盾思想又反映了拥有类似族群经验的复杂心理。据此,小说的终极关怀超越了个人与时代,这也是它成为新经典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呼啸山庄》与《日出》这两部名著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表达女主人公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通过使用大量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直观、生动、细腻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统治下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悲剧命运,深化了主题,并将冲突外在化,使情节高潮迭起,更富戏剧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9.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脆弱扭曲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只知追逐名利、糜烂腐败的社会.以现代创伤理论为支撑,揭示作品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追逐名利财富中逐渐扭曲的病态心理,揭示了贝基悲剧性复仇的真正寓意,探讨了创伤心理在毁灭人性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赫斯顿的《他们仰望上苍》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本中女主人公简妮.克洛福德的三次婚姻以及最终茶点之死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及争论。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简妮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而且成了一名女性主义英雄。  相似文献   

11.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它并非简单的冒险故事,而是聚焦主人公寻找自我,完成心理和精神的蜕变,最终变得成熟这一历程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无疑是一部难得的成长小说佳作。主人公哈利在对于信仰的认识不断改变直至最终坚定信仰的过程中一路成长,不仅收获了友谊、家庭、爱所带来的感动,还有更深层的蜕变和成长。  相似文献   

12.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名利场》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旨在分析这两位女主人公只是一个人物的自我分裂的结果,而这种分裂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雌雄同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你们决不会这样》是海明威本人最喜欢的故事之一.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从防御机制、人格结构和无意识理论三个方面对小说主人公尼克的行为和心理以及海明威的写作意图作更深层次的分析,阐释了战争给尼克造成的生理、心理创伤和身份危机,探讨了海明威的真实写作意图,以揭示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相似文献   

15.
日本女作家圆地文子的小说《神社的慢坡》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小说以明治时期为背景,生动刻画了一个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束缚,在婚姻生活中个性受到严重压抑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女主人公白川伦的婚后生活划分为四个阶段,揭示她在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中心理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佐拉·尼尔·赫斯顿和托尼·莫里森分别在《他们眼望上苍》和《秀拉》中塑造了不朽的黑人女性形象。借用心理分析学家南茜·乔多萝的客体关系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比分析在种族、性别和阶层的桎梏下寻求独立的女主人公们与她们母亲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母爱对女主人公来说或是分离的残酷现实,或是对自我成长的限制,或是难以摆脱的依恋,母亲的影响对女性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发掘和女性身份的认同起到限制或推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治艳  李鸽 《科技信息》2009,(6):112-112
《欲望号街车》是世界戏剧史上一部伟大的悲剧,其女主人公悲惨曲折的命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找到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揭示她矛盾的心理和困难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晚年名作《情人》和中国女作家陈染的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分别讲述了两个女性的情感往事,一系列男性形象在其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借助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阐释和比较两位女主人公与男性角色的各种关系,进而揭示女主人公在两性关系中自我发现,自我塑造,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人生轨迹,并剖析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宁 《科技信息》2009,(28):I0145-I0146
本文从爱默生的个人主义视角,来分析《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最终结局。艾德娜由于误读了“个人主义”,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因而无法避免地走上了最终自我毁灭的结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女性要想获得独立自主,必须摆脱极端个人主义的作祟,团结自己的朋友。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获得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