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永昆 《世界知识》2011,(23):20-21
11月17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在巴厘岛出席第14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第14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及第六届东亚峰会。温家宝在赴会途中就对记者说,这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2.
高峰 《信息化建设》2011,(11):12-15
"南京天价烟局长"、"郭美美炫富事件"、"7·23动车事故"、"云南李昌奎改判案"以及弘扬真善美的"杭州最美妈妈",网络以最迅捷的姿态介入公共事件,并形成汹涌的"民意大潮".网络舆论究竟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民意"?"网络民意"是否真实反映了民众意见?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意主要由全新的人际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性质的传播通道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带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色彩等特征.对网络民意形成因素及其特征的考察表明: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意具有伦理性强的特点,因而时常会得出非专业的结论。而刑事司法频频向网络民意妥协,是有违罪行法定原则的。民意介入刑事司法必须有限度。司法机关应当建立文书说理制度去引导民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网民规模增长速度,截止2010年5月,数量达4.04亿之巨。同时,网民以其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公共意识积极地投入到公共事件中,不少社会事件还未经过主流传统媒体的报道,就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吸引大量网民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发展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的视角,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强大正负效应,以供各级政府管理者借鉴。  相似文献   

6.
儒学复兴的话题绵延至今已八十多年。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人们还会从不同的角度重提儒学复兴的话题,这表明儒学对社会发展依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儒学的复兴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从儒学存在的历史形态来看,有处于非主流话语形态的儒学,有处于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学,有处于被批判地位的儒学。那么,我们当前要复兴的是处于什么地位的儒学,这就是一个关涉到儒学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问题。因而,本文欲从儒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对儒学在当前社会应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影响政府决策;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在网上暴露,形成热点网络舆情。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问政成为我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他们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可以在网上轻松"盖楼"、随意删帖,也可以在线下策划新闻;他们可以动辄将对手踩在尘埃,也可以随手让委托人的负面成为"浮云",不费吹灰之力吸引上百万网友"围观",更是他们的雕虫小技,这就是传说中声势浩大的"网络水军"。他们的行踪之诡秘,战斗力之强悍,影响力之深远,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支神秘之师之所以浮出水面,源于CCTV一则"网络黑社会"的深度报道,如今这一现象更是广受关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王盈  薛蕊萍  蒋雯洁  黄巾津  范靖 《科技信息》2010,(10):I0035-I0036
在"艾滋女事件"的网络谣言传播中,可以从该事件不同阶段发现网民对在谣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态度变化,从中可以反映网络舆论变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0.
邓文双  李皓 《科技信息》2011,(8):248-248,250
网络群体事件是互联网自由、互动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也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作为一种网络社会的产物,应正确看待与应对网络群体事件。文章系统分析网络群体事件发生过程中网民的心理认知过程,利用社会学原理剖析网络群体事件及网民行为。结论是:正确认识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从根源入手,根本解决网络群体事件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的身心素质深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高文化群体,也自然如此。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性化特征能有效的推进人的身体素质不断进化;促进大学生才智素质、品行素质等心理素质的现代化。但如果使用不当,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本文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网络反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网络反腐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对网络反腐的利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如权力至上意识的残余存在,公众的反腐意识弱化,政务信息公开不及时、不详细,“情绪性反腐”的影响,地区、城乡、职业网络用户数量存在差别等。为此提出了一些措施: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反腐主体的舆论力量,实行政府信息及时、详细公开机制,培养网民成熟的网络反腐的心理机制,逐渐解决网络“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13.
莫让“人肉搜索”沦为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宛如一道令人不寒而栗的江湖追杀令,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宠”。成千上万的网民对其推崇备至,凭借它人人都是福尔摩斯,而“人肉搜索”在一次次网络围剿事件中,也不负众望成为道德“审判官”。然而,在惊叹其强大威力的同时,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表示忧虑和担心……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政”开启执政新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快捷、广泛、低门槛等特点,为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提供了"最短路径"。网络问政的一端是各级党政机关,另一端是近5亿网民,它的应运而生宛如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话语权的下移让精英走下殿堂,让官员放下身段,让政府在百姓眼中不再遥远,其快速发展已呈不可逆转和锐不可当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据已经达到3.16亿,网民参政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同200万在线网友进行了即时交流,有力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网络环境下民意的表达。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认识新时期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引导好这股巨大的网络民意,对政协履职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08,本是中国举办奥运的幸运年。然而,灾难总是与幸运相倚。在过去的半年里,发生了不太多但都令人刻骨铭心的天灾或人祸;从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多年未遇的冰雪灾害到“314”拉萨暴力犯罪事件;从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屡遭干扰到肢济铁路火车相撞;从少数境外媒体公开辱华到触目惊心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灾难事件,让我们体会到了“多难兴邦”的真正涵义,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在这伟大力量之中,有一股力量进发的威力让人刮目,那就是正在成熟中的中国网络与中国网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丁萌 《世界博览》2012,(22):50-52
PX项目在日本、丹麦、美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修建,从未见民众与项目决策者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分歧。 “我们要活命!” 横瞩黑底白字,成为近期发生的宁波群体性事件中,比较极端的民意表达。继大连之后,“PX”再次成为舆论瞩目的热词。算上2007年在厦门的初次亮相,或许十年来,再没有另一个化工原料像PX一样,高频率地出现在普通群众的口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真假难辨、离奇耸动的谣言开始转战互联网,严重干扰了网民的视听。通过微博进行的发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诽谤和恐吓亦层出不穷,使得不少人将互联网视为“信息公厕”,甚至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法打击、整;台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垃圾邮件、病毒、网络诈骗等问题也层出不穷,网络伦理成为一个需要着重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空间的互动大大扩展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度,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互联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加之网络言论门槛低,限制少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普通人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重要渠道和言论场所。然而令人关注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同样如此。互联网可以成为民意的代表,同样也成为了少数人语言暴力的工具来泄愤个人的情感,加强网络监管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