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张蕾 《创新科技》2006,(6):27-29
温铁军提出解决就业应该是当前中国的第一国策。2001年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温铁军强调,如果说20世纪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的话,那么,21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应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从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普遍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3方面论述了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200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彰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这是我国连续7年发布的以解决“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并提出了诸多措施,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这为解决山西“三农”问题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三农”问题作了独到的思考,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主要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在农村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共同富裕,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解构"三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什么会有“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三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怎么解决“三农”问题?“三农”是不是个无解方程?这些问题不仅理论界在苦苦思索 ,而且政府和基层干部也在不断探索。笔者在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一、为什么会有“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可以用一个“弱”字来回答 ,即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一个地位正在愈加相对弱化的区域。1 农民是弱势群体 ,常常成为被伤害的对象农民之所以常常成为被伤害的对象 ,就是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又源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民主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6.
一、认清“三农”问题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把“三农”问题列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朱基总理最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称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上任后,面对记者坦诚提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不论是上一届政府还是本届政府,领导人的工作思路和重点,都把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即“三农”问题,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实,抓住“三农”问题就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竞争…  相似文献   

7.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只有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真正摆脱落后,走向文明,这才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中国的“三农”问题,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如何致富、农村如何稳定、农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及辩证法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其根源在于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过少?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农业内部、外部采取综合措施来加于解决,在当前,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农业内部来讲,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是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哲学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城乡交互协调的辩证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消减城乡二元差异,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与实惠。"两型社会"建设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实现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转向,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资源能源间的整体平衡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原则导向型"、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规则导向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典型经验,结合中国科学基金组织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应从4个方面构建以法律为主、规则为辅的"政策+规则"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我们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政治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作为第三方的大国斡旋者角色,从理论上讲,发挥这一角色作用有其特殊的涵义、困难性和复杂性,并因之要求中国的外交斡旋活动完成一定的调解任务。“六方会谈”是政治解决朝核问题的正确选择和有效途径,中国在促成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并获得初步成果的过程中展示了高超的外交斡旋艺术,包括给予帮助的技术、支持冲突方互动的技术和操控技术,部分地完成了对于朝美之间冲突的调解任务。在中国积极和有效的外交斡旋努力下,朝核问题的解决沿正确的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中心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减缓,不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而且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应通过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等方法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普通经营形式,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就是通过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组织结构,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为基础,实观农业的自我保护、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以此为判断标准,我们认为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农户不是产业化经营形式;公司+农户为非完整形式;合作组织型才是完整形式。所以,在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应放弃非产业化组织形式;逐步改造非完整形式;积极发展完整形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家书屋”正在快速建立,其目标是覆盖每一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图书更新慢、农民的期刊需求被忽视、农民的“书屋意识”不强等。对此,我们应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各地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家书屋”;按“总馆一分馆”模式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农”字当头,提高“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水平;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农家书屋”制度建设;依靠社会力量壮大“农家书屋”;以书为媒,延伸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对当前“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发挥科技力量促进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专业人才供给仍显不足的现实困境,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动力引擎作用,以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以科技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服务缺位、拖欠工资、权益缺乏保障、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农民工素质偏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实施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农民工权益、创建农民工工会组织、发挥农民工阶层的政治作用等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