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孔认知足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主要采用行为实验探讨面孔呈现顺序对局部表情识别产生的影响.30名被试在观看不同呈现顺序的面孔照片后,完成单独眼睛和单独口部的情绪表情识别任务.结果发现,与错乱顺序的面部表情相比,向被试呈现自然的逐渐愉快的面部表情会促进被试对局部表情的识别,即在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自然顺序优势.在识别快乐这一表情时口部线索比眼睛线索更重要,存在口部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2.
将被试分为高社交焦虑组和低社交焦虑组,通过3个系列实验考察非临床社交焦虑者对害羞表情的加工特点.实验1通过启动范式,以害羞和中性表情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判断中性几何图形的情绪类型;实验2、3分别要求被试对害羞和中性表情做情绪类型判断和喜好度评定.结果发现,在非注意加工和注意加工情况下,被试均倾向于将"害羞"判断为"积极"表情;相对于中性表情,被试给予"害羞"表情更高的喜好度评分.上述结果在高、低社交焦虑者中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倾向于认为"害羞"表情是偏积极的,这一偏向与其社交焦虑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3.
表情的非对称搜索:有关局部特征及情绪性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表情的非对称搜索现象是否基于表情的整体特征(群组特征).实验一中16名被试(男女各半)在分别包含1、6和12幅表情照片的画面中搜索一个指定的靶子.画面有4类:A类的靶子是正性表情,干扰项是中性表情;B类的靶子是中性表情,干扰项是正性表情;C类的靶子是倒立正性表情,干扰项是倒立中性表情;D类的靶子是倒立中性表情,干扰项是倒立正性表情.结果显示,对正性表情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表情的反应时(F(1,23)=221.19, P<0.000),且与正立或倒立无关并表现出"倒脸效应".实验二中另16名被试做了类似的搜索任务,但是将正性表情换为负性表情.结果显示,对负性表情的反应时较快(F(1,23)=34.29, P<0.000),且与正立或倒立无关同样表现出"倒脸效应".两个结果表明,对表情的搜索基于表情面孔的局部特征而非群组特征且受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分析讨论了非对称现象是否具有"情绪性"特点,认为表情面孔的局部特征激活的情绪性反应可能是导致搜索非对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x采用有表情和无表情的面孔图片作为刺激,诱发相应的情绪状态后,让被试完成一种数字大小判断任务和一种空间认知任务。结果表明,面孔有无表情对空间认知任务的完成速度有显著影响,而对数字任务没有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情绪加工与空间认知涉及相同的脑区,而与数字任务则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考查中国人对西方高强度情绪图片的情绪识别,探讨了高强度表情情绪识别的跨文化性,分析脸部信息和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中的作用.采用网球比赛中西方运动员输分或者赢分之后的图片,让被试选取1~9分判断图片的效价(1为非常消极,5为中性,9为非常积极).被试分为3组,每组观看的材料不同,只看面孔信息,或只看肢体动作,或看完整的原始图片.结果发现,在脸部组,输分与赢分图片效价区分不显著,在肢体组与完整组,赢分图片的效价大于输分图片的效价.结果表明,肢体信息在高强度情绪识别中非常重要,而脸部信息不能提供诊断性的效价判断.  相似文献   

6.
表情识别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能力。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实验研究技术,考察两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的眼动实验特征。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识别快乐、愤怒面部表情时,注视次数差异显著;最大瞳孔距离差异不显著;总注视时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寻钟表时间显示方式对识别效率的影响.运用E-prime程序编程,观察并记录在不同方式显示时间的钟表图片下被试的反应时及正确率.通过统计分析被试识别时间的效率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显示方式的刺激与判断所需的反应时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对中性人脸表情识别的影响.选取大学生被试56名,随机分为最好可能自我想象组(BPS组)和对照组.BPS组进行30 min的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并写下相关内容,对照组在同样的时间内回忆并写下自己过去一周发生的事情.干预后,BPS组的抑郁自评分数显著降低,正性情绪分数显著提高,负性情绪分数显著降低.干预后,BPS组和对照组对中性面孔的情绪价评定显著上升.结果表明,最好可能自我想象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并促使个体对中性面孔的感知更偏向积极.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旨在验证近红外技术对于探讨反应层面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的有效性.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按键判断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颜色块的颜色,包含2个实验条件:不一致条件(刺激颜色对应的按键位置和刺激出现的位置不同)和一致条件(刺激颜色对应的按键位置和刺激出现的位置相同).结果发现,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说明被试需要更多的时间抑制冲突.此外,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O)的变化在刺激出现后9~12s时达到最高值.在此时间段内对Simon效应和HBO在两条件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9~10s时额叶左侧的HBO差值与Simon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12s时额叶左侧和额中右侧的HBO差值也与Simon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额叶与个体冲突控制能力有着显著相关,验证了近红外技术对于探讨冲突控制神经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异族效应的认知机制,采用快速流刺激范式,让中国被试对本族面孔和异族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判断,记录被试在观看面孔时诱发的识别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结果在行为和ERP上均观察到了显著的种族效应:在行为上,被试对异族面孔的判断显著快于本族面孔,对正立面孔的判断显著快于倒置面孔;在脑电上,中国面孔诱发的RP波幅比高加索的更大.研究表明,面孔种族分类在RP阶段已经完成,由于知觉经验上的差别,二者在加工深度上不同.识别电位作为视觉加工的指标可用来揭示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