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位于典型喀斯特地区的黔西北高原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95、2005、2015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黔西北高原地区湿地景观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中河流、水库坑塘和滩地等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较为严重,而水田、湖泊等湿地景观类型在受到人类活动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有所增加;(3)除滩地景观类型外,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NP和PD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水田景观类型的LPI基本保持不变,其他湿地景观类型的LPI则是不同程度的增加,从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来看,河流景观类型变化最为严重.(4)研究区在近20年内湿地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不同景观斑块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95-2015年间研究区内景观蔓延度指数(CONTAG)总体呈下降趋势,SHDI和SHEI均呈现出持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RS和GIS为技术平台,以LCS为指导理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和研究1986-2000年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动态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程度、变化方向、变化形式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转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后5年年均缩减速率是前10年的28倍; 景观动态变化方面,前10年沼泽湿地景观斑块变化剧烈,后5年变化相对平缓; 15年间沼泽斑块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沼泽景观破碎度不断上升,斑块的形状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边界扩散程度加强,斑块越来越复杂.沼泽景观转化特征分析表明,沼泽湿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和研究区气候变干旱,是沼泽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沼泽景观扩张的主要因素也是气候变干,使部分湖泊退化为沼泽; 洪水淹没了部分草地并使部分河水漫过河道,是导致沼泽景观扩张的另一原因.沼泽景观在收缩与扩张双驱力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9年、1995年、2000年和2009年4期洪泽湖地区的TM图像,基于专家分类器从光谱和空间特征多方面制定规则,分析遥感影像上洪泽湖湿地及湿地内部各种类型的分布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用专家分类器可以更好的提取出洪泽湖湿地及湿地内部耕地、养殖场、湿地植被和敞水区等分布及其变化;②在研究期内,洪泽湖湿地面积总体上呈现一种先降后升的趋势.1989-2009年间洪泽湖湿地内的耕地和养殖场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40倍和2.64倍,湿地植被和水体面积在研究期间分别减少了18%和15%.  相似文献   

4.
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机构、科学领域分布、文献作者和研究热点等维度,对1998-2016年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进展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LUCC研究日益成熟,文献逐年稳定增长,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还相对松散,LUCC全球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LUCC研究学科交叉性强,综合集成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个自然与社会学科;LUCC研究热点众多,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地表景观、城镇化、森林砍伐等热点受到高度关注;综合性研究是未来LUCC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多学科、多时空、多尺度、多方法的交叉.未来LUCC要在数据标准化、大尺度遥感图像融合、历史地图资料不准确性与当代资料整合,以及LUCC全球分类体系和LUCC成果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吉林省西部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与问题,基于Globalland30数据集,运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2000年、2010年与2020年各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30年土地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年内,耕地是主要地类,面积占比最大并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占比第二;其他地类面积较小,分布相对集中.在2000—201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总体比较稳定,裸地增加和草地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明显.在2010—2020年间,LUCC变得活跃,耕地增加与草地进一步减少是该时段LUCC的显著特征,人造地表面积继续保持增长,林地、草地与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根据预测,在2020—2030年间,吉林省西部生态状况改善,城镇将进一步扩张,耕地数量变化趋于稳定,空间变化依旧活跃.  相似文献   

6.
以RS、GIS为技术平台,选用扎龙自然保护区1986~2004三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对遥感影响判读,将各种景观类型加以分类,并勾绘出轮廓界限,进而得到区域数字化地块,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利用fragstats对研究区域景观面积指标、破碎度、分维值等景观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主要景观要素湿地的时空演变、景观组分变化和转移过程,得出区域主要景观要素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分析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从而确定影响区域内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因素,对区域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结构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定量研究武汉城市湿地景观的特征、分布格局及变化过程,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1987-2005年,武汉城市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37.50 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81.87 km2,相反,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44.37 km2。② 武汉城市湿地景观的多样性减小,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大,说明武汉城市湿地景观趋于同化。③ 水库坑塘湿地的破碎度最大,说明水库坑塘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④ 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的质心向西南迁移,水库坑塘湿地的质心向东南迁移。⑤ 武汉气候的变暖与趋干、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导致武汉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该地区1987年及2000年TM影象图解译数据为原始数据源,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坨甸景观结构、破碎化程度及形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指标计算,分析了其特征变化特征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基于TM影像,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斑块面积、斑块数量等),定量分析并研究了1997~2004年大沽夹河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997年至2004年期间,大沽夹河湿地面积呈减小趋势,斑块数量增加,并且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优势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上升,破碎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对大沽夹河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事物本质,但传统的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的获取和处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大尺度范围的湿地生态系统长时间序列数据的获取更加困难.以Google数据中心数万计CPU为运算基础的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为长时间序列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契机.鉴于此,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作者生产了白洋淀地区1987—2017年的NDVI、NDWI数据集,并以此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景观类型进行分类,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近30 a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景观演变特征,同时表明了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在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城市景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武汉市城市发展较快的时间段(1996~2001年)的遥感图片作为信息源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采用部分景观格局指标评价5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利用马尔科夫矩阵计算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的转化概率,再据此分析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湿地景观的保护与城市景观建设的协调,使得湿地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现湿地景观与城市景观部分与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LUCC研究是当今热点之一.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最观破碎度、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维数等指标,对济南城市用地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分3个圈层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针对济南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对第二圈层的工业用地适当集中,对于第一、二圈层,要重视在居民区附近开辟零星的绿地和设施用地,具体做到“集聚间有离析”;同时,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商业用地的规模.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makes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hanging processes of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rough the techniques of RS (Remote Sense) and GI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many types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are calculated and mad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1995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as the most vulnerable in the recent 50 years, but resumed in 2002; the landscape pattern diversity index, fractal dimension index and fragmentation index has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area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The research also releases that the in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deteriorat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attern, while the increase of forest land area will help restore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attern to its original state. The rapid change of grassland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because it has the most effect on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相似文献   

14.
1980-2015年扎龙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扎龙湿地1980—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近35年气象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扎龙湿地近年来景观类型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近35年来,扎龙湿地西北、中东和西南部地区景观类型空间变化明显,受人类干扰严重.沼泽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增加最多,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在1995—2005年扎龙湿地景观破碎度较高,且2000—2005年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水域、沼泽地面积减少对景观破碎化有直接影响.3)温度增加使湿地水体的潜在蒸发量增大,影响湿地水量平衡.大型水利设施、补水工程的修建有效缓解湿地缺水状况,同时也打破湿地的自然生态水文模式,加剧湿地景观破碎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都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以粤港澳大湾区(简称“湾区”)为研究区,利用1996—2015年土地覆被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景观指数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1996—2015年湾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评估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讨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湾区景观以耕地、林地为主,20年间湿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29.88%、150.06%;(2)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ESV)在1996—2015年间呈持续增长趋势,在2005—2010年间增长速率较高,20年间共增长123.13亿元; (3)湾区的ESV变化冷热点分布区的土地利用转移规律性较强,冷点分布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多为草地转建设用地或湿地增加,而热点分布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多为草地转为湿地或水域,且二者空间分布相关性高; (4)湾区的ESV与AREA_MN、DIVISION的敏感性程度较高,说明景观类型越丰富、分割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湾区的ESV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自2005年开始,湾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6.
以G85成渝高速公路(永川段)为例,探讨丘陵地区高速公路生态用地的帚观规划以及建设模式.在剖析公路景观中4个典型区域的规划模式及其植被配置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大尺度景观的设计理念:根据公路途经地域的不同,设计田园乡村绿化景观、山地丘陵绿化景观和村镇绿化景观,以展示沿途的田园风光、山地风景和村镇绿化景观;结合有色植物的合理配置,展示景观动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1986和1998年遥感影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的遥感影像再次对苏州城郊低山丘陵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判读分析。结果显示1986至1998年新增裸地20km^2,而1998至2002年新出现裸地降至1.77km^2。近几年苏州山地植被景观受破坏程度明显降低,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的制定和有效执行。与此同时,近年来山地范围村镇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建设对山地植被景观包括历史人文景观的破坏变得突出。苏州山地植被景观研究、保护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否则与吴文化和苏州古城根基密切相关的苏州城郊山地景观仍有遭受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大九湖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不可多得的亚高山沼泽泥炭湿地,具有独特性、稀有性.建国以来,大九湖湿地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发,湿地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遥感为主要手段,结合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其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恢复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1977年MSS、1993年TM和2007年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长白山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动态时空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其他植被和林地在30年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7-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