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追风人物     
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沃尔夫农业奖和世界粮食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2.
我校生物系王永锐副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杂交水稻生理优势和杂种优势预测”,通过了学术评议.参加评议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从运输和分配的角度,着重阐明了杂交水稻优势的生理基础,在国內外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研究成果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上具有理论和生产的重要意义.实验所累积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与广泛推广,揭开了世界水稻生产的新篇章,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次革命。但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应用,杂交稻制种产量不高的矛盾日益加剧。为此全国很多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交流、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四支柱理论”:即杂交稻制种田产量源于相互制约的4个方面:①合理的独特的父母本群体结构;②花期相遇和花时相逢;③激素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杂交粳稻育种已取得重大突破,经辽宁等地农民几年试种,较常规水稻增产15%-20%,专家认为已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少儿科技》2008,(Z1):11-11
袁隆平爷爷是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和世界吃饭的大事,到2004年时,亩产已达到800千克,被国际水稻界称为"东方魔稻"。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     
1997年,由国家科委下达、江西省泰和县科委承担的两系杂交水稻中试转化工作日前结束,取得比较圆满的成功。 两系杂交水稻是1986年开始立项实施的,被国家科委列为高科技“863”计划项目,经过我国著名专家的多年联合攻关研究,九十年代初取得了小试阶段性成果。试验证明:两系杂交水稻的优势大大超过三系杂交水稻。近几年该项目进入了中试阶段。根据省科委的布署,泰和县科委在“江西省京九沿线水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区苏溪镇开展了两系杂交水稻中试转化工作,试验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11日,受四川省科技厅委托,泸州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科技局和泸县农业局共同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第一期"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三期"冬水田杂交中稻氮后移节水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进行了中稻现场测产验收。省水稻所书记、研究员熊洪、重庆市农科院再生稻研究中心书记、研究员李经勇等专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安庆市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高起点,不断加快现代科技向农业的渗透,全面提高了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国家"863"高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安庆市较早引进两系杂交稻,从1995年起双季配套栽培,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54万公斤,最高单产每公顷达1.94万公斤,实现了亩产超吨粮的目标.被称为"中国超级稻"的两优培九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13万公斤,最高达1.24万公斤.  相似文献   

9.
4月7日,安庆市科技局和关工委联合组织有关科技专家,赴潜山县梅城镇开展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培训活动。水稻专家昂盛福讲解了超级杂交水稻P88S/0293和P88S/747高产栽培技术,市科技局发放了技术资料600份,10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了培训。今年我市继续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和袁隆平院士合作,试验、示范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二、三代超级杂交水稻P88S/0293和P88S/747,有关栽培技术培训活动将在全市各县(市)区进一步有序展开。培训会上,市科技局殷宗学副局长要求潜山县梅城镇认真组织好二、三代超级稻的试验、示范种植工作,确保试验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安庆市科技局组织开展超级杂交水稻技术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8月12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泸县科技局和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承担的"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在泸县云龙镇实施的杂交中稻II优498高产示范片进行了现场验收。省科技厅胡秀成助理巡视员、农村处吴彬处长、省农科院任光俊副院长、市科技局苏平局长、  相似文献   

11.
优良的理想株型是水稻超高产的形态基础。纵观水稻育种发展史,不难发现水稻生产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均离不开株型育种的发展和变革。自20世纪中叶以"矮化育种"掀起第一次全球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以来,从"杂交水稻育种"(第二次绿色  相似文献   

12.
孙波  陶梅 《大自然》2012,(6):6-7
水稻源于亚洲,现已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稻米成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为了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从1964年起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三系法"于1973年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近年来,科研人员又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育成一批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大面积产量潜力达12~15吨/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将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云县茂兰镇茂兰村下茂兰组举办了13个品种共50亩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取得明显效果,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①当年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今中国又出了一位“杂交水稻之母”。他,就是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②1941年,谢华安生于革命老区福建龙岩的一个贫困家庭,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小华安跟父辈们辛勤种地,可面临的仍是食不果腹的窘境。③谢华安从  相似文献   

15.
在安徽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省农委等方面的关心、指导下,安徽省杂交水稻"十五"攻关项目--优质、超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攻关专项项目组按照合同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通过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杂交水稻技术协作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突破,并迅速完善和推广。这项技术获得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成为第一个有偿转让到国外的农业技术。谢承桂研究员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协作攻关的主要组织管理者,在制定计划、落实任务、组织协调、争取和分配经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访谈回顾了这一技术从开始到成功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22,31(4):56-57
[院士介绍] 罗锡文: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创新研制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突破了农业机...  相似文献   

18.
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开辟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新领域。随着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层出不穷,其产量也仍在提高,这就为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后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优质高产杂交粳稻在新品种选育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文作者从水稻杂交育种角度,阐述了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现状,分析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引发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三系法面临的挑战杂种优势利用是本世纪作物育种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3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平均2.5t/ha左右,到80年代平均产量达到了7.5t/ha,杂交玉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贡献占60%。我国推广杂交水稻20年来,已增产粮食3亿t以上,单产约高出常规水稻3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世界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0%,而产量却占水稻总产的20%。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最主要的途径,经典方法是利用校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水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要用上中国种."刚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唐绍清捻着一枚刚从田里摘下来的稻穗坚定地说.虽已年过花甲,但这位水稻专家依然埋首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几十年来主持承担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优质专用品种30余个,累计推广1.7亿亩,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