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异质产品Cournot寡头竞争企业替代技术许可竞争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异质产品Cournot寡头竞争市场,分析两家技术创新者将可替代的成本降低创新专利技术许可给有低劣技术在位企业时的许可策略问题.证明在固定费技术许可方式下,新技术拥有企业将总选择许可其非激变创新技术,最优技术许可数随低劣技术在位企业数与产品差异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当市场中低劣生产技术在位企业不少于5家时,每位新技术拥有企业都将选择多家许可;而且技术许可竞争将导致技术拥有企业尽可能多的许可激变创新技术,但新技术拥有企业存在合谋阻止或减少技术许可的激励动力.  相似文献   

2.
现有文献关于空间差异环境专利许可假定厂商位置外生,且只考虑了固定费与提成2种形式.本文考虑了边际成本差异对厂商定位的影响,分析了外部发明人和厂商创新者的两部制最优许可策略.对于外部发明人,通过提成制许可2个厂商是最优的;对于内部发明人,出售专利是最优的,并且都出现空间差异最大化.专利对内部人的激励高于外部人.专利的发明增加社会福利但不增加消费者剩余.  相似文献   

3.
将产品市场区分为专利保护完善市场与专利保护不完善市场,基于自主创新企业与后进企业市场地位不等的前提,建立了创新企业在面对后进企业可能通过仿制进入市场时的专利许可定价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情形下两企业的利润得到创新企业的专利许可定价区间。分析指出,当处于专利保护完善的市场中,创新企业对专利许可费率的定价若满足某一特定范围,则能促使两企业都愿意以费率许可的方式生产,从而形成合作博弈,实现市场总利润最优;当专利保护不完善时,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对专利许可费率或固定费用的合理定价,避免后进企业仿制的发生,并且当新产品市场利润足够大时,给予后进企业一定补贴来促使其放弃仿制也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4.
在具有水平差异的双寡头结构中考虑技术拥有企业作为市场先行者内生决定降低成本技术的程度,借助Stackelberg竞争模型,分析技术的最优转让方式以及技术授权与企业兼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兼并对技术拥有企业有利,且可以提升社会福利;特许权收费和双重收费方式的技术授权不会发生,应该允许企业兼并。当企业兼并不可行时,是否采用特许权和双重收费方式进行授权,则取决于产品的替代程度;当固定收费方式可行时,应禁止企业兼并;当固定收费优于其他授权方式,但在产品替代程度很强时,固定收费方式可能会降低授权企业利润,需要考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实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具有R&D溢出时的企业提成许可策略与政府R&D补贴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带有R&D产出溢出的四阶段R&D竞赛模型,分析在单位提成许可策略下企业R&D溢出以及在许可得益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对政府的R&D政策的影响.证明在只有一个企业进行创新时,政府没有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的动机.在两个企业都进行创新时,若R&D溢出小于二分之一,对于受许方而言,不管其讨价还价能力如何,其国政府都不会对其进行补贴.而对于许可方,其国政府则要根据其国企业在许可得益上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行激励,若本国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较大,政府将对其进行补贴,但如果本国企业讨价还价能力较小时,政府将对其进行征税;若R&D溢出等于二分之一,政府将根据其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对其进行激励;若R&D溢出大于二分之一,政府将对本国企业的R&D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6.
Bertrand 竞争下异质产品企业委托授权与横向兼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阶段博弈模型,针对异质产品寡头Bertrand竞争市场,首先分析了委托授权对企业利润与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证明委托授权使行业内竞争度减弱,并使企业利润、价格上升.然后研究了委托授权下企业的兼并效应,证明当企业集中委托授权时,企业具有较大的兼并动力;特别是当产品替代性程度很大时,企业兼并动力比无委托授权时更大.最后讨论了兼并后各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调整问题,证明兼并企业采用的激励机制与未兼并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机制有明显差异,当产品替代性程度较小时,兼并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机制其攻击性减弱;当产品替代性程度较大时,兼并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机制其攻击性增强;但未兼并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机制其攻击性普遍减弱.  相似文献   

7.
在位企业最优事后许可策略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一个在位企业面对两个潜在进入者时的最优事后许可策略 .潜在进入者可以通过开发劣于在位企业已有技术的替代技术进入市场 .两个潜在进入者开发替代技术的结局可能是都不成功、只有一个成功或都成功 .文中先后在替代技术仅在固定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或产品质量上劣于在位企业技术这三种情况下 ,研究两个潜在进入者开发替代技术的每种结局出现时在位企业的最优事后许可策略 .研究表明 ,面对进入者开发替代技术的同一结局 ,在替代技术劣等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下 ,在位企业的许可策略可能是迥异的 .  相似文献   

8.
研究问题为在双寡头竞争环境中,期望通过补贴某一企业或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提高市场总销售量时,应当如何选择补贴对象及制定相应的单位补贴额度以最小化补贴总额。研究表明:最优的补贴对象选择存在门槛策略,即当目标增量低于门槛值时,应当选择补贴企业;而高于门槛值时,则应当直接补贴消费者。结合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可知,当市场容量较大、或两家企业间替代性差异程度为中等、或替代性较差的产品有较低的成本时,应当选择消费者较为偏好的企业进行补贴,此时门槛值与市场容量呈正相关、与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同时,随着对方产品替代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9.
研究问题为在双寡头竞争环境中,期望通过补贴某一企业或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提高市场总销售量时,应当如何选择补贴对象及制定相应的单位补贴额度以最小化补贴总额。研究表明:最优的补贴对象选择存在门槛策略,即当目标增量低于门槛值时,应当选择补贴企业;而高于门槛值时,则应当直接补贴消费者。结合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可知,当市场容量较大、或两家企业间替代性差异程度为中等、或替代性较差的产品有较低的成本时,应当选择消费者较为偏好的企业进行补贴,此时门槛值与市场容量呈正相关、与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同时,随着对方产品替代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0.
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兼并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寡头竞争环境下,引入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激励参数变量,建立了一个替代性产品企业兼并二阶段Coumot竞争博弈模型:第1阶段,兼并后各企业选择基于利润和销售收入内部激励机制的激励参数;在第2阶段,兼并后各企业的决策者根据企业提供的内部激励机制进行产量竞争.分析了兼并对各企业利润、产量与价格带来的影响.证明了(1)企业普遍存在兼并动机,即兼并企业的利润总是增加的;(2)存在一个兼并临界规模,当兼并规模小于临界规模时,兼并对外部企业产生负外部性;当兼并规模超过临界规模时,兼并对外部企业产生正外部性;并对消费者带来与外部企业相反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兼并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激励参数的选择问题,证明激励参数受行业利润率、产品替代性程度与兼并规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出支持自主创新的两阶段政府采购政策,以避免在企业对自身的创新能力拥有私人信息时可能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两阶段采购政策下,政府在期初向企业采购一定数量的产品,而在期末,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事前规定的标准,则政府继续采购另一数量的产品,否则不予采购。结果表明,该政策能够甄别出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two-part tariff licensing by an innovating firm to its potential competitor in a differentiated mixed duopoly, in which one firm sets a quantity and the other firm charges a pri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cost incurred by the rival, we derive the optimal behavior of the firms under full information case and partial information case respectively. Information difference on the equilibrium strategies is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政府征收碳税且消费者偏好低碳产品为背景,在单生产商单零售商的供应链中研究了收入共享及谈判权力对生产商碳减排决策及成员收益的影响,其中收入共享比例可通过谈判制定.研究发现:若收入共享比例外生,收入共享能使生产商碳减排率增大,收益升高;而若能自由制定共享比例,生产商会选择独占所有收入,而零售商会选择适中的比例.在双边谈判下,若不减排,生产商应得的收入比例等于其谈判权力;若减排,则该比例高于其谈判权力.特别地,若零售商拥有全部谈判权力,他仍会与生产商分享收益,这对双方都有利;而若生产商拥有全部的谈判权力,她会独占全部的销售收入.并且,与不共享收入相比,生产商总是能从谈判收入共享比例中受益,然而,零售商仅在生产商谈判权力较弱时才能从中受益.再者,消费者的低碳偏好或碳税都能刺激生产商减排,且两家企业都总能从减排中获益,而政府可用适度碳税刺激企业尽可能高地减排.最后,当且仅当生产商拥有完全的谈判权力时,收入共享契约才能完美协调供应链.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企业在采纳新技术过程中的技术溢出以及新技术创新回报的不确定性,建立生产有差异化产品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以企业采纳时间为分界点分别得出在古诺竞争和伯特兰德竞争两种市场下各个阶段的期望均衡利润,进而对技术创新回报不确定性、企业的最优采纳时间、期望社会福利最大时的企业最优社会采纳时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创新回报不确定性的增加,先采纳新技术企业的期望利润增加更多;企业间产品差异较大时,领先企业在古诺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要比伯特兰德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要早;企业间产品差异较小时,领先企业在古诺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要晚于伯特兰德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跟随企业在古诺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始终早于伯特兰德竞争下的最优采纳时间.  相似文献   

15.
当用户效用存在网络外部性时,对于永久授权和软件即服务两类交易方式,本文分别建立垄断软件供应商在新旧版本软件相互不兼容、向后兼容、向前兼容以及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四种模式下的两阶段定价模型,分析各情景下用户购买决策和供应商定价策略.研究发现,永久授权交易方式下,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模式最大化供应商收益,但是当考虑不同兼容模式的软件开发成本时,相互不兼容、向后兼容与向后和向前兼容并存模式都有可能最大化供应商利润;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下,兼容模式选择不影响供应商收益,相互不兼容模式最大化供应商利润;比较两类交易方式,供应商最大化收益时永久授权交易方式优于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而供应商最大化利润时软件即服务交易方式一般优于永久授权交易方式.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a service firm whose business tim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periods, each providing different value to customers. Heterogeneous service is a major reason resulting in imbalance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ince customers differ in their degree of impatience, firrns can use differential pricing mechanisms to optimize their objectives and match supply with demand in each period, by inducing customers to choose different periods. We study two types of firrns, an internal firm, the objective of which is to maximize the system's (including the f'nan and all the customers) total net value, and a commercial firm, which aims to optimize its own profit. Though impatience factors are customers' private information, for each type of firm, we derive the optimal incentive compatible pricing policy, under which all the coming customers will follow the firm's assignment, that is, patient customers will buy the service in high-value periods, but their waiting time will be longer, while impatient customers will enter into the low-value periods, but they will be compensated by shorter waiting times. Furthermore, in the internal firm, we also prove that this mechanism enables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decisions, while maintaining centralized system-wide optimality.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there is sufficient capacity, the internal firm does not always need to set lower prices than the commercial firm in every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