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雕龙》一书广泛评论了历代作家、历代作品、学史以及历代批评家。刘勰的批评观是什么?一,他自以为是独立于作家的批评家;二,他要以学批评家的身份来实现“树德建言”的社会责任;三,他对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四,他正确区分了鉴赏与批评二;五,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自信;六,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七,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比兴思想并非一般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关于比和兴两种表现手法的阐释。刘勰的比兴观应有两个层面。即在第一个层面即比和兴的层面上 ,刘勰释兴为物我契合而起情的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 ;在第二个层面上 ,比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这是刘勰对屈赋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 ,是对比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勰“原道”观对编辑的启示在于:编辑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当注重文化的社会功用;应当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比兴的艺术手法源自中国最早的经典《诗经》,众多的诗论者对比兴这一艺术手法作出了不同的批评,表达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本文重点阐述刘勰和汉儒比兴观的异同,并从概念认识、运用、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原因,以进一步明确比兴艺术手法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怀志 《科技信息》2010,(4):160-160,162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本文试图从"通变"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两者关系;"通变"思想的来源;文学历史建构中的继承和创新;通变观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等方面阐述刘勰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刘勰结合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试图凭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反对文坛新变,强调了以“通”求“变”,以“变”达“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文心雕龙》中《序志》、《知音》等具体篇目入手 ,内在地疏理出刘勰的文学批评意识 ,指出从这个角度入手 ,《文心雕龙》应为一部文学批评的巨著  相似文献   

9.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1.
“神与物游”的源头在于老庄哲学。老庄对“道”的终极追求是“神与物游”的思想基础。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 ,使意象创造理论开始趋于完备 ,从而为意境理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隐秀"论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具有很高理论价值和文化生命的诗歌语言论著。本文在中西文论比较和历史流向的回顾中,试图对其"原典"意义世界的追寻进行现代性的阐释,将其转换为当代诗学领域中的核心范畴,以运用于当代诗歌批评和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舍;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学原则、为师之道等四个方面论述。王筠对教育,尤其是蒙学教育,有自己许多创新观点,既丰富了孔子原有的教育思想,又推进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合;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大而思精的鸿篇巨制,以其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南朝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文化背景,历来关于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争议很多。就《文心雕龙》文本而言,作者的创作动机自述、体例结构的编排以及以经为评判标准来论文等无一不清晰凸现刘勰崇儒宗经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不同于"经",却受到刘勰经典般的重视,它作为屈原内心情感的真实阐发,可以说是先秦"文学之文"的代表,刘勰将《辨骚》列入到"文之枢纽",说明刘勰对"文"与"经"是同样重视的,即在重"质"的同时也要求重"文"。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孟子都积极主张用世,各自提出了关于出仕为官的主张。孟子的出仕观既有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孟子所主张的出仕为行道、为官为保民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学术观,对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仕途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值得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