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4v6和p16表达产物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共9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宫颈癌变过程中CD44v6和p16蛋白进行研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44v6蛋白在CIN中的表述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且高于CIN中的表达(P〈0.01),p16蛋白在CIN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1);CD44v6和p16两种蛋白在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D44v6和p16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这两种蛋白有可能作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一种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消化道肿瘤术前短时间,小剂量As2O3应用,探讨As2O3对消化道肿瘤的E-CD、CD44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手术前给与8例确诊为消化道肿瘤的患者As2O3,治疗3d.在用药前和术中提取患者的病理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例消化道肿瘤组织中的E-CD、CD44表达情况.[结果]应用As2O3注射液化疗后与用药前比较,肿瘤组织中E-CD、CD44表达下调.[结论]体内实验证实,As2O3的抗肿瘤作用与下调CD44、E-CD有关,抑制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而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CD44是一种细胞表面粘附因子,它的各种拼接变构体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CD44V在胃癌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D44v 6、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的关系。通过对113例NSCLC患者CD44v 6、Ki-67表达的检测,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显示:NSCLC组织中CD44v 6的阳性表达率69.03%,Ki-67的阳性表达率61.06%;CD44v 6、Ki-67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转移方式均无显著关系(P0.05),与NSCLC转移相关(P0.05)。其中,CD44v 6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6.92%,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14.29%;Ki-67阳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71.01%,阴性表达中NSCLC转移发生率36.36%。表明CD44v 6、Ki-67是NSCLC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NSCLC的侵袭、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一个较好预测其转移扩散能力和预后情况的生物学指标,以辅助指导临床对NSCLC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促进基因CD44v6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方法45例浸润性胃癌组织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采用sABC方法进行CD44v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53.3%(24/45).其中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细胞癌的表达率高(16/24,66 7%).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6%(34/45),而在组织学的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p53是最先参与肿癌侵袭和转移的抑癌基因.CD44v6具有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表达率不同的特点,结果表示CD4v6的表达率可判断不同组织学类型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癌基因HDM2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表达.对克隆到的HDM2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分析,从中筛选到一种新的HDM2剪接变异体.该剪接变异体阅读框由1 401 bp组成,预测编码466个氨基酸.与野生型HDM2相比,该变异体氨基酸序列的29-53位缺失,395住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407位丝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其中缺失段29-53位于HDM2与p53相结合区域的上游部分.这可能影响HDM2与p53的相互作用,与p53的失活及癌细胞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7.
CD147是广泛表达于人体多个组织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D147在不同组织中呈现不同水平的表达,此外其在不同种属间的表达亦存在很大差异,有研究表明CD147在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经检测CD147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呈现高水平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CD147通过诱导基质金属蛋白(MMPs)的产生,实现对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和CD44s在乳腺浸润性微小乳头状癌(IMPC)的表达特征及与其高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1例IMPC及13例假性IMPC(Pseudo-IMPC)中HABP和CD44s的表达.结果:HABP在16例(76%)IMPC的癌细胞团与间质相接的外侧面以及间质细胞均高表达,而仅在3例(23%)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或间质细胞弱表达,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42).CD44s在15例(70%)IMPC中癌细胞连接面高表达,在8例(62%)Pseudo-IMPC中癌细胞膜全周表达阳性.此外,临床数据表明有18例IMPC及5例Pseudo-IMPC表现出淋巴结转移,且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78).结论:HABP及CD44s的特殊表达作为两个重要的危险因子促进了IMPC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价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宫颈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IF的表达。结果MIF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MIF表达与宫颈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病理类型及肿瘤直径无关联性(P〉0.05)。结论MIF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CD44v6、E-cadherin和ki-67蛋白表达,以探讨其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多形性腺瘤恶变组和瘤旁非瘤组织组各组间CD44v6、Ecadherin和ki-67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CD44v6、E-cadherin和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6%和73.8%;(2)E-cadherin和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多形性腺瘤恶变组和瘤周非瘤组织间的阳性表达率均有差异,其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浸润转移有关;(3)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与瘤周非瘤组织组,多形性腺瘤恶变组与瘤周非瘤组织组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知,E-cadherin和ki-67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其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黏附相关因子变异体CD44v6、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FI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三者的关系。表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Survivin和FIEN蛋白在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印戒细胞癌中CD44v6、Survivin和PI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57/73)、63.0%(46/73)、34.2%(25/73)。CD44v6随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的转移逐渐上升(P〈0.05);随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的转移、器官转移、临床分期增加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1),而FTE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与PF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214,P〈0.05),Survivin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4,P〈0.01),CD44v6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P〈0.01)。因此可知,CD44v6、Survivin和PIEN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IEN和Survivin基因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胃印戒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CD44v6与Survivin的协同作用,以及两者与PTEN拮抗作用共同参与胃印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Ov6和PCN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一张组织芯片上117例组织样本中CD44v6、PC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44v6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癌前病变呈阳性表达;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但其表达程度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PCNA的表达程度随着增生细胞和癌分级增加而升高。结论: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增生上皮以及鳞癌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前认为SDF-1是通过其唯一受体CXCR4来起作用.近年来发现SDF-1还有另一作用受体——CXCR7,SDF-1/CXCR7在部分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HeLa细胞中CXCR4和CXCR7的表达,阻断CXCR4或CXCR7后,通过MTT法评价细胞增殖能力,细胞粘附实验评价细胞粘附能力,Transwell实验评价细胞侵袭能力.结果表明,CXCR4和CXCR7在HeLa细胞中表达.阻断CXCR4或CXCR7后,SDF-1诱导的HeLa细胞增殖、侵袭和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均被阻断.结果提示CXCR7在SDF-1诱导HeLa细胞增殖、侵袭和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有望成为治疗宫颈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对患者的生存起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外科手术的治愈率。侵袭和转移的发生,首先是瘤细胞从原发瘤分离,这是由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的调节异常所致,且其相互作用受某些细胞粘附分子的调节。本文简单地阐述了五种细胞粘附分子(钙粘素、整合素、CD4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凝素),着重是它们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正常黏膜上皮组织中Foxp3的表达,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oxp3阳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oxp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在高、中分化组为63.64%,低分化组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相关,Foxp3蛋白表达在Ⅲ~+Ⅳ期阳性率为88.24%,在Ⅰ~+Ⅱ期表达的阳性率为60%(P0.05).Foxp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大量浸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不能进行有效抗肿瘤免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即刻早期基因Cyr6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83例宫颈病变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癌组,留存宫颈病变组织,免疫组化检测Cyr61表达水平,并分析Cyr61阳性率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宫颈癌细胞株C33a、Caski m RNA和蛋白表达,并使用HPV16 E6特异性抑制序列si RNA转染Caski细胞株72 h,检测Cyr61 m 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宫颈癌组Cyr61阳性率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Cyr61阳性率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宫颈癌患者中Cyr61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分化程度G1~G2、无宫旁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Cyr61阳性率偏高.宫颈癌细胞株C33a的Cyr6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癌细胞株Cask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 RNA组宫颈Caski细胞中Cyr6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r61在宫颈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PV16可能通过E6蛋白相关信号通路下调Cyr61的表达,促进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 (SP)法染色技术测定 6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标本的CD4 4v6、VEGF、C erbB 2和nm2 3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 .显示CD4 4v6、VEGF、C erbB 2及nm2 3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66.2 %、78.5%、63.1%及73.8% ,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上述四项指标阳性率与NSCLC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 ;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组CD4 4V6及C erbB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VEGF在肿瘤3.0≤Φ <5.0cm及Φ≥ 5.0cm组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Φ <3.0cm组 (P <0 .0 5) ;提示检测CD4 4v6、VEGF和C erbB 2基因蛋白的表达 ,有可能为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病变的发展以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T细胞抗原受体(TCR)Vβ基因克隆化改变特征.方法应用多引物巢式PCR技术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TCR Vβ基因22个亚家族的克隆化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肿瘤患者TCR单克隆改变的特点.结果 CD8+T细胞TCRVβ基因亚家族单克隆改变的数量多于CD4+T细胞;肿瘤患者的CD4+T细胞中,只有Vβ2,Vβ7和Vβ8三个亚家族单克隆改变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其他Vβ亚家族单克隆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肿瘤患者的CD8+T细胞中,有14个Vβ亚家族单克隆改变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4组肿瘤患者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TCR Vβ7亚家族的单克隆改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通过检测TCR Vβ基因克隆化改变,可以初步了解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状况.  相似文献   

19.
趋化因子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微环境形成及抗肿瘤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 CXCR6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 CXCL16/CXCR6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在多数肿瘤中可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但在有些肿瘤中却作用相反。此外,CXCL16/CXCR6还可通过诱导CD4+/CD8+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以及肿瘤微环境的形成。明确 CXCL16/CXCR6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有助于抗肿瘤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探讨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及粘附分子CD44v6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与不典型腺瘤(Atypical Thyroid Adenoma,ATA)中的表达差异,寻找有助于二者临床病理诊断的肿瘤标记物及探索其部分发病机制,拟解决在甲状腺临床病理中对良、恶性难以确定的滤泡性肿瘤的准确判定及对其预后的预示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37例FTC及18例ATA中HBME-1、Galectin-3和CD44v6的表达,以10例嗜酸性腺瘤(OncocyticThyroid Adenoma,OTA)、8例普通滤泡性腺瘤(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FTA)、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PTC)及5例尸检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HBME-1、Galectin-3及CD44v6在F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3%、64.9%和62.2%,在ATA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61.1%和61.1%,三者在FTC与ATA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074、0.094、0.245,P值分别为0.786、0.759、0.620,P值均>0.05);在10例OTA中的表达均为100%;8例FTA中的表达分别为3/8例、6/8例及4/8例;7例PTC的表达分别为7/7例、6/7例及7/7例;5例正常尸检甲状腺组织均无表达。由此得出结论: HBME-1、Galectin-3和CD44v6对FTC与ATA的临床病理鉴别诊断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三者可能在甲状腺滤泡癌与不典型腺瘤的发病机制及进展过程中起着某种共同作用。由于此3种标记物已被证实在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在实际甲状腺临床病理诊断中对表达此3种标记物的良、恶性难以确定的病例可能提示其恶性程度增高,尽管不足以诊断为癌,但仍应加强随访。有关FTC与ATA的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二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