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负载分担下可修的并联系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个负载分担可修的并联系统模型,在系统中,n个并联部件是可修的,一个部件失效,将会导致剩余部件有更高的负载,从而引起更高的失效率,假定每个部件仅有2种状态;工作或失效,那么系统的状态过程是一个时齐的离散的马尔可夫链,它可以产生1列微分方程,借助于拉普拉斯逆变换可计算出该模型的主要可靠性指标-系统的可用度及可靠度,最后,以一个特例证明了本文的模型是并联系统的推广,同时也说明用本文的方法来计算负载分担可修的并联系统可靠性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两个不同部件,一个修理工组成的并联系统,在两个部件均不能“修复如新”的情形下,利用几何过程和补充变量法求出了该系统的一些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两部件并联可修系统的一个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修理工可对外服务的两部件并联可修系统,利用向量Markov过程方法,求出了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开关不完全可靠且开关有优先修理权的情况下,研究n个同型部件并联系统。建立了部件及开关的工作寿命和维修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系统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具体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假定部件的工作寿命服从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维修时间服从参数为μ的指数分布,部件的状态转换开关时是瞬间完成的,在初始时刻,所有部件都正常,所有随机变量均相互独立,故障部件能够修复如新的条件下,对由n个同型部件和k(k≤n)个修理设备组成的并联可修系统的可靠度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该系统的模型,计算出可靠度通式,并对n=2,k=1时的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在可靠性理论中,部件相互独立是相依的特殊情况.可靠性数学研究系统的可靠性时,都是在假设部件之间相互独立的条件下进行.本文应用联系函数讨论了部件相依时混合系统的可靠性及系统的可靠度与联系函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两不同型部件并联可修系统进行研究.假定部件的寿命均服从指数分布,部件的修理时间均服从一般连续型分布,利用补充变量法和广义马尔可夫过程得到系统的可用度、可靠度和系统等待修理的概率等一些重要的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部件的定数截尾寿命试验数据,对指数部件并联系统可靠度R 进行评估。我们用Easterling、Fiducial、Bayes、Mann 及经验修正等方法,得到了R的十个近似置信限。并且对这些近似置信限作了仿真模拟比较。  相似文献   

9.
两部件并联可修系统解的存在惟一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纯分析的方法证明了两部件并联可修系统动态非负解的存在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在逐步Ⅱ型截尾模型下,研究含屏蔽数据三部件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假设组成系统的部件相互独立且服从补充指数分布,利用屏蔽系统寿命数据给出了部件参数与可靠度函数的极大似然估计。鉴于极大似然法在完全屏蔽情形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潜在变量并运用Metropolis-Hastings抽样算法获得了部件参数及可靠度函数的贝叶斯估计、参数的最大后验密度置信区间。最后利用Monte-Carlo方法给出数值例子,分析了屏蔽水平对两种估计精度的影响,并验证了文中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 层三角洲相储集层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区三角洲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 4种类型 ,并从岩性、物性、电性、微观和空间分布、非均质及水淹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每类流动单元的特点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式。 4种流动单元的宏观、微观及空间分布规律是 ,在垂向上受沉积韵律控制 ,在平面上受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有关 ,将剩余油的形成与流动单元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从而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2.
依据真武油田真 1 2块垛一段六油组储层地质特点 ,分析处理了区段内 4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 ,研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其不连续隔夹层的划分标准 .从而划分出油组内 4个相对稳定的泥岩隔层 ,并细分出五个砂体单元 (小层 ) .分别对其泥岩隔层及砂体单元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进行了描述 ,阐述了油组内各砂体单元质量及剩余油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双河Ⅵ油组地下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向非主力油层或小油砂体、现生产井网不完善、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井网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井网细分重组动态组合单元的调整思路.根据Ⅵ油组五类油砂体空间展布、叠合状况,结合储层物性、动用状况与井网现状等,细分重组为3套动态组合单元,分单元进行井网完善,提高水驱采收率1.61个百分点,对稀油老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的综合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油藏品质指数和流动层指数4个岩石物性参数,应用交会图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油藏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将其取心井和非取心井划分为A,B,C,D4类流动单元,并依据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通过井间流动单元预测,确定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在4类流动单元中,A类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下部;B类储集物性较好,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C类储集物性一般;D类储集物性最差。实际应用效果说明流动单元法可以用来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5.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对盘古梁长6油藏某区块进行了精细分层对比和沉积特征研究,采用基于Kozeny-Cayman方程的定量方法,选取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孔隙度、渗透率等反映岩石物性的5个参数,利用SPSS13.0数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流动单元分为A、B、C 3类,得到了流动单元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通过初期产液量来验证.表明此次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该地区低孔、特低渗的地质特征和渗流特征.应用此方法对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是合理的,可以用来指导油田进一步开发调整,以及为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流动单元,对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非常重要。针对流动单元间渗流屏障的分布不够重视、过多地强调了流动单元在垂向上的分层性、评价参数选取不合理等,以埕岛油田主体南区12块、20块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综合地质、测井、开发等资料,选取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砂体厚度、净毛比等反映储层渗流特征的多个评价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在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和渗流屏障识别的基础上,使用聚类和判别等数学方法,将该区开发小层内部的储层划分为极好、好、中等、差4类流动单元。通过与生产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主力油层的分布与极好型流动单元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小层内部的流动单元的研究能够为更准确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对埕岛油田的生产开发部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内容,不管是企业管理层还是企业员工都与企业利润息息相关,都会对企业经营状况是盈余还是亏损投入极大的关注。而利润的分配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内部利润分配机制改革问题,采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改革现状进行了描述,接着对企业与其下属事业部之间利润分配关系和事业部内部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其中的一个事业部为立足点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模拟和政策实验,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在负二项抽样模型下,部件可靠概率,带有验前负对数 Gamma 分布、验前 Beta分布及其特殊情况验前 U(0,1)分布时,对 r/N(G)系统的可靠性增长作出 Bayes 估计.主要结果有定理1、2.而几何抽样模型下的结论是本文的特例,最后附有实例.  相似文献   

20.
流动单元的随机模拟是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手段.以文留油田文135断块油藏沙二下储层为例,提出了针对复杂断块油气田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步骤.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地层系数、有效储集系数及流动指数等6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E、G、P 3类流动单元,并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认为:E类流动单元动用较好,其剩余油分布主要因断层遮挡所致;G类流动单元由于层间或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P类流动单元由于渗流能力差,且储量丰度低,动用难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