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石漠化演化趋势、石漠化类型空间组合特征及景观格局方面分析了1990--2010年贵州六枝喀斯特区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六枝特区近20年石漠化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中无石漠化景观类型面积增加了73.16km2,石漠化强度有所减弱;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景观比例增加,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及轻度石漠化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增高,同时轻度石漠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4.5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区石漠化景观多样化指数(GMk)较高,1990、2000及2010年平均值都在0.66以上,石漠化景观类型丰富,但景观破碎化度较大并有增加趋势。通过景观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研究区石漠化景观得到了恢复,低等级石漠化斑块增多,降低了原有高等级石漠化斑块的优势度。但是新恢复的低等级石漠化斑块没有连片形成优势,所以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应该人为加以引导,促使生态修复的斑块间打通廊道形成优势,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从石漠化演化趋势、石漠化类型空间组合特征及景观格局方面分析了1990—2010年贵州六枝喀斯特区石漠化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六枝特区近20年石漠化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大,其中无石漠化景观类型面积增加了73.16km2,石漠化强度有所减弱;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景观比例增加,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及轻度石漠化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增高,同时轻度石漠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4.5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区石漠化景观多样化指数(GMk)较高,1990、2000及2010年平均值都在0.66以上,石漠化景观类型丰富,但景观破碎化度较大并有增加趋势。通过景观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研究区石漠化景观得到了恢复,低等级石漠化斑块增多,降低了原有高等级石漠化斑块的优势度。但是新恢复的低等级石漠化斑块没有连片形成优势,所以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应该人为加以引导,促使生态修复的斑块间打通廊道形成优势,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以石漠化发育典型的贵州省为例,运用多因子综合分析、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多因素石漠化强度等级评价及石漠化演化敏感性分析地理模型;获取石漠化研究区的遥感及各类专题数据,在此基础上,定量化处理两种地理模型所需计算因子,计算得到贵州省石漠化等级空间分布及石漠化演化敏感性空间分布结果。通过两模型计算结果发现,贵州省石漠化演化敏感性强度与石漠化强度等级空间分布具有较高一致性。本研究得到石漠化空间分布和演化敏感性规律,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H. E. Legrad于1979年首次提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来,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被正式等同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达50多万km2,是世界喀斯特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脆弱的喀斯特生境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如何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加快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步伐,对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年安宁区SPOT 5遥感影像和正射航空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在确定出研究区的适宜研究粒度为10 m的基础上,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现状进行研究.采用200 m×200 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规则,自然景观的分维数较高.各街道的景观指数分异特征明显.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区中部.  相似文献   

6.
金沙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金沙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了6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是一个复杂的地貌系统,发育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加上其独特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给科学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对喀斯特景观进行空间识别探讨,寻找空间边界,有助于对喀斯特景观进行景观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景观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文章以云南三大喀斯特分布区为例,以喀斯特景观的概念为基础,利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寻找喀斯特景观空间边界。将喀斯特景观的空间边界概括为自然边界和景观交错带两大类型,表现为直线通道边界、弧形(环形)锯齿边界、不规则破碎边界三种形状,具有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性与脆弱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本研究以广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运用指标评价法,从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筛选出11个指标,构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空间加权叠加的方法定量计算出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大小,同时使用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为0.35-0.71,整体为中等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环江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力表现出南北低、西中高的分布状况,特别是北部和南部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的恢复力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
根据崇阳县1989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Mapgis6.5平台)以及TM影像,在GIS软件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了近17年来崇阳县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和景观蔓延度指数等作为景观生态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崇阳县各景观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稳定性及其变化趋势,并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县景观总体构成表现为破碎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反映景观演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林地占有较大比重,林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是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看是正向的,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有所提高,但区域内部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模型的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石漠化的概念模型C=f(Y,Q,Z,J,S,R,…).(M1,2).(T).(W),其中C为土地石漠化风险程度,Y为岩性,Q为同期水热叠加因子,Z为植被,J为降水,S为坡度,R为土壤属性,省略号表示其他次要因子,M1为各种土地利用模式,M2为当地生活习惯,T为土地石漠化过程的时间长度,W为未确定的因素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对各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模型分析提取了以自然因子、土地状态因子、社会因子和经济因子,基于PSR模型初步构建了土地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发现喀斯特土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或突发自然灾害为诱导因子引起的,在景观上表现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基岩裸露等景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闫妍  黄凯燕  胡宝清 《广西科学》2018,25(5):620-624
【目的】阐明石漠化演变的过程和机制,为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方向和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契合喀斯特地区景观特点的亚米级卫星数据,使用指数分类法提取2003年和2013年研究区不同等级石漠化信息,对研究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指数分类法分类精度评价结果显示,Kappa系数大于0.8,且野外验证精度为85%,说明解译结果可信。2003—2013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从96.55km~2减少至88.97km~2,石漠化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总体减少速率为0.76km~2/a;无明显石漠化增加速率最大,为20.11km~2/a,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演变速率为-0.23km~2/a和-0.02km~2/a。虽然不同等级石漠化面积之间均有转化,但是向无明显石漠化转移的面积(7.65km~2)大于向强度石漠化转移的面积(3.04km~2)。演变方向上,石漠化轻度改善的面积最大为10.56km~2。【结论】研究区整体的石漠化状况有所好转,总体上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轻度恶化的面积(6.08km~2)也不容忽视,需要对石漠化治理工程效果进行巩固。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广西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空间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广西岩溶石漠化治理范围分为4个治理区,提出各分区治理的建设重点,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6个洞穴7月份的滴水物理指标(滴水滴率、电导率)和化学指标(p H值、Ca2+)进行了监测,并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受地表植被影响,潜在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滴率较强度石漠化地区小,随着洞穴长度的加深,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滴水滴率均趋于稳定;2各滴水点p H值并未表现出降雨的稀释效应,潜在石漠化地区不同洞穴的滴水p H值情况表现不一致,强度石漠化地区p H值普遍偏高;3潜在石漠化地区较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电导率偏大,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电导率值正比于滴水Ca2+含量。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由于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尽相同.与其它石漠化地区相比,重庆南川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石漠化地区人口、产业相对密集,潜在石漠化面积广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地面临的突出挑战.以南川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当地石漠化特点及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加强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的同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