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结果,是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改革路线的产物。实践证明,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成功既让国人瞩目也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观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主客观条件的满足 ,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尚未完全实现 ,不能照搬西方教育观念下产生的教育模式 ,必须走对应试教育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才能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波兰和俄罗斯实施的“休克疗法”实践可以发现,“休克疗法”虽然产生了某些效果,但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不能说“休克疗法”式的改革是成功的。中国的国情和改革经验都证明,中国不能走“休克疗法”的道路,而只能走反“反休克疗法”的“渐进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的检讨入手,论述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国与家同构的君主制特征。分析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充分体现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充分关注到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现实,选择了”一个统一”,”四个制度”的渐进式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与儒家群体主义相对立的利己主义思想的存在和发展。从社会发展和对传统伦理文化的认识角度,指出也利乙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走向并非是单一的,要想寒带准确地描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约有简单地将其“儒家化”。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的文化之根不仅只源于独特的回教背景,作为由汉文化滋养起来的中国作家,中国儒家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极具本义色彩的“师”、“道”传统,更对张承志人格心理和文化角色的自我确认产生了本质的影响。他极力宣扬的神圣宗教价值理念,实则依旧是以“信”、“勇”、“仁”、“义”等儒家道德文化资源作为底蕴的。  相似文献   

8.
张立立 《科技信息》2009,(26):39-40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管理思想和道理,对教育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从中国传统“人本”文化及崇尚“和谐”的价值观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中的影响和体现,认为教育管理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立起和谐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伦理构架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今天,我党在汲取传统文化“和谐”精华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对“和谐”的内涵、和谐的基础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总的途径和方法的认识具有相似性,但是,儒家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中的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相比,其社会背后所包含的伦理精神、支撑社会的伦理构架以及在伦理精神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国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孔子把“道德”和“仁义”的内涵注入传统礼仪文化之中,使外在礼治的强制性走向了内在道德信仰的自觉性。宋明以后的儒家礼仪更加注重内在的自省和自律,所以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强调个体的道德境界和内在修养。学习传统儒家礼仪文化应注重它的内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传统礼仪文化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日常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秩序重建等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应以理性的态度拒斥形式化、表面化以及满足权力需要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2.
黄俊杰“东亚诠释学”建构目标,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为触点和重要理论来源,以日本、朝鲜等东亚其他国家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为开拓点,以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以“经世”为目的,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或“超国家化”的趋势下,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儒家精神作为东亚文明的共同资产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这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几点思考*陈立立三、中国的重民思想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为民思想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一)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这种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时期,儒家经典《尚书·盘庚上》记载:“重我民”。儒家另一经典《...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伯牙奉琴》是秦腔传统剧中少有的文辞古雅之作。儒家“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的主张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士人是琴与礼乐关联的主要纽带。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琴是乐器、礼器,也是道器。剧中关于琴论述的实在用意,是为了凸显儒家传统的“礼制”“道统”“纲常”等思想。对儒家经典的复排,其意在渲染“儒—礼乐—琴”三位一体的观念。戏曲《伯牙奉琴》展示了礼乐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生长的另一个面相,以琴道寓意礼乐,进行世俗性的高台教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严谨的儒家家庭伦理因其封建专制性而遭到新文化的抨击。在这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以个体本位和个性意识为基础,站在女性立场上观照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她们通过大量家庭矛盾的揭示和女性悲剧的描写,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弊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价值批判,为女性摆脱旧家庭的禁锢从而获得“人”的自主意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观,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主体地位,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和道德等各个领域,对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功过是非,理论界进行了较多的探讨,这里就儒家在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上提出的道义论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众所周知,儒家伦理思想是以“仁爱”学说为核心的,“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仁的主要表现,这里的“仁”包含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表达了一种政治要求,另一方面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准则,是人的品格修养、理想人格标准。儒家  相似文献   

20.
“孝”在儒家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不同时期的儒家文本对于“孝”的阐发有所不同。《孝经》中的“孝”观念,尤其对子女“不毁发肤”(重身)和“扬名显亲”(立身)的要求,呈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礼义身体观”。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中,“重身”和“立身”的孝观念不仅对个体道德的生成具有奠基性作用,也有助于个体对生命有限性与不定性之困境的摆脱,以及对叔本华笔下“生存意志”的对抗,从而实现儒家式的超越。观照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重身”与“立身”的孝观念,也有利于个体重返精神家园,有利于中华民族寻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进一步而言,若在不拒绝外来文明的前提下并与之共融,再能顾及到人的个体属性,传统儒家的孝文化有望缔结出新的人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