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备受关注.从其制作时间上看,"孔子衣镜"制作时间是刘贺被封海昏侯之后.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满足"读过《史记》"、"有漆树"、"有专业手工者"、"有足够的时间"四个条件.当刘贺"身患痿疾"被封海昏侯后,面临着南方"卑湿","丈夫早夭"的威胁,以及汉宣帝的监视.而"孔子衣镜"正面的西王母、东王公等纹饰则指向刘贺对长寿长生的渴望.背面的儒家内容正是利用汉宣帝重法而轻儒的性格,假装崇儒而无抱负,以减少汉宣帝对自己猜忌,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新文化派与学衡派是相互对峙的两大文化派别,也是历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二者的思想比较,有学者撰文指出两派论争有着"仁"与"礼"的"错位":"学衡派强调的是儒家的仁,新文化派攻击的是儒家的礼"。本文乃是对"仁""礼""错位论"的商榷。本文通过对史料全面把握、深入分析,认为两派的争论其实没有错位,其论争焦点落在对"礼"的"节制"作用评价上。  相似文献   

3.
汉宣帝在地节四年剪灭首要政治威胁霍光家族之后,在"知贺不足忌"的情况下,仍然于元康三年下诏,将其次政治威胁前废帝刘贺从昌邑故王迁封为海昏侯。汉宣帝这样做具有多重目的,可谓一箭数雕:其一是"不及以政",贯彻"废放之人屏于远方"的传统,彻底屏蔽刘贺的政治影响;其二是"借刀杀人",借助豫章的险恶环境对他进行肉体折磨,将他个人和家族肃清与无形之中;其三是"藩卫刘汉",让刘贺在欠发达多民族杂居地区搏杀,扩大刘汉政权势力范围;其四是"开发江南",造福当地百姓。汉宣帝作为一代中兴之君,其政治手腕在此事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纵观有关我国海上保险"最大诚信"之论述,对其内容之界定或"述而不论",或"论而不清",本文试从我国现行法之法条出发,力求准确论证海上保险"最大诚信"之内容.  相似文献   

5.
"学习"一词是"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在汉语中,使用的概率非常高.但是真正正确理解"学习"一词的含义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只把"学习"的台义简单地误认为是"学",而忽略了"习"字,或者把"习"字误认为只是复习、温习等含义.认为只有读书、听讲、做作业才是"学习",把"学习"的含义理解的非常狭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阐述"习"字的真正含义,进而阐述"学习"一词的真正含义,以纠正在学习和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6.
张脩小考     
传统认为,中国的自主宗教——道教,起源于东汉灵帝之时。其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五斗米道"。而关于道教的宗法传承,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张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父子相传,所以才有"三张"的说法。而在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除了传统所谓的"三张"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于道教的创立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张脩。但是历来对于张脩这个人物却有着诸多相互矛盾的认识,这里我们就来对张修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希望能从中得出对于这个人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探究一下张脩与"三张"以及五斗米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照史书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木牍的记载,并从皇家玉牒的演变过程以及汉代公文格式、表达方式和职官制度等方面,考订出《礼山刘氏族谱》记载的海昏侯刘贺及其子孙事迹,多为后世所虚构.奉新县赤田镇礼山村开基祖当是南宋末年人,其或为湖北礼山移民,因躲避战乱定居于江西奉新.后世修谱者攀附海昏侯刘贺为其先祖,虽属于文化记忆中的幻象,亦可见海昏文化对当地社会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上的西王母画像与道家及道教虽然有着关联性,但它们分属不同的系统。西王母具有“神”与“人”的两面性;具有“人”之属性的西王母与“礼”关联甚密,而“礼”又恰恰是“孔子衣镜”的思想核心,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应非偶然,是刘贺的一种主动选择。刘贺选择西王母来赐福避祸,主要针对的是“犬祸”和“阴病”,并由此在画像中引入了东王公,以达到和顺阴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海昏侯刘贺的三个史事疑点进行了剖析:史传海昏慨口因刘贺"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而得名,这种解说是不确切的,慨口实乃海口之讹误;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元嘉中,豫章胡家奴开昌邑王冢,……尸骸露在岩中俨然",有人据此认为刘贺早已暴尸荒野,这是因不了解汉朝丧葬制度而犯的错误认识;刘贺墓出土大量财富,根据豫章历史上富金多铜、汉初明末曾私自铸钱及海昏侯出土铸钱石范等情况来分析,这笔财富可能产于豫章本土,而非域外输入。  相似文献   

10.
"再生派"与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不同,他们认为心与物是不同的,制度实体和制度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的精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学习西方应该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文化形式."再生派"的基本文化态度是,既借助外因又催生内因,既欢迎外来和尚又念本土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非是"本位"还是"西化".而是"主体"和"内容",他们要确保文化主体的挺立和学习内容的丰满,避免主体的沉沦和自由、平等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11.
"天然蝗友"     
苏联一向自诩为第三世界的"天然盟友",但这种欺人之谈,岂能掩盖血淋淋的事实.仅从非洲之角来说,就由于这位"盟友"的非凡热心,致使战火连绵,当地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所谓"天然盟友",其实是战乱的根源,这就是人民的结论.不过,若因此而断言第三世界无一物类可视苏联为"天然盟友"者,亦有些冤枉.有也还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现代化的特定的语境.只有以正确的态度与策略审视和对待过去,才能建构起法治现代化的大厦."礼"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锁钥,进行"礼"法关系的研究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的"礼射",是射箭比赛与西周尊礼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研究发现:西周的礼射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而且具有教育教化作用,随着"礼"与"乐"结合的深入,礼射在西周末期成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具有娱乐性,其完善的竞赛规则和程序更是我国早期竞技体育运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本分析全真教龙门派内丹心论体系与老子"道"的紧密联系,得出全真教龙门派修行理论仍以"道"为主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域外汉籍"定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有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就是"域外汉籍研究".但"域外汉籍"的含义有些复杂,其外延有些含混不清.所谓"域外汉籍研究"可以易称为"东亚汉文学研究",这样更具世界文学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序》强调"诗可以怨",是将怨情看作诗歌创作的动因,认为诗歌可以释放怨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解脱.钟嵘所谓"诗可以怨",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丰富和发展.《诗品》将"诗可以怨"由"怨刺"为主发展为以"怨愤"为主,推重个人身世遭遇所产生的怨情,同时并不排斥诗歌"怨刺"的政治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书》中的刘贺,劣迹斑斑,出现许多怪异之兆.这是以汉代阴阳五行说强加于其身的丑诋成份.班固的书写受到西汉上层社会对刘贺看法的影响,其负面形象必有矫诬、堆积罪状处,如何走近真实的刘贺,值得商讨.据张敞看望刘贺所说,推算他出生于太始三年,与王吉谏书所说未能吻合,《刘氏族谱》则记载元封二年出生.刘贺赴长安经过济阳为何要求长鸣鸡,买积竹杖,有待考证.张敞奏书中写到刘贺前妻之父为执金吾严延年.《汉书》中也有侍御史严延年,是两人还是同一人,有待考证.本文认为刘贺墓中的一部分珍贵青铜器、乐器、竹简以及车马是从北方带来的,而五铢钱、陶器则有可能在南方制造.孙万世究竟是探子还是被审查交待?兴建海昏国都城以及上缭营的人力与财力来自哪里?海昏县与海昏国的关系如何,溉口在今何处,都是饶有趣味的话题,须要进一步考索.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32章之"民莫之令而自均"之"自均"一词,历代注家多讲着"自然平均",检阅载籍,"均"通"钧",即陶钧,它以其自身自然而然的圆运不已之态势和制器生物之功而被喻之以"天",而老子之"天"所强调的也正是运化造物之自然而然这一层意思.故"均"即"钧",也即"天",此"天"即自然,也即<老子>中所谓的"自宾"、"自化"、"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